说到三国,应该分两个三国,一个是真实历史上的三国,由史学家陈寿先生所写的《三国志》加以记载。另一个三国就是民间相传的三国,它以真实的历史为基础,加以民间各种传说故事,寄予了人们某种希望与智慧的三国,它的集大成者就是事隔千年之后由罗贯中先生编写的《三国演义》。

笔者认为《三国演义》反映了三国之后上千年人们对三国的某些评价,看法与智慧传奇,并寄予了某种美好的愿望。《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未明初,与真实的三国都属于历史。
笔者对三国的评价就是基于《三国演义》基础上。
一、没有刘备,就没有三国!
笔者认为,没有刘备,就没有三国,更不会有三国故事了。

本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曹操是有可能平定大乱,重新一统中国的。史学家对曹操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对中国统一的步伐止于赤壁之战。一场大火烧掉了曹操83万大军,至使曹操元气大伤,退回北方,中国历史进入三国时代。
赤壁之战从表面上看,是东吴周瑜使计,用一场大火改变了历史。但这背后的政治算计则是从一场东吴的“舌战群儒"开始的。
本来,东吴内部就有严重的投降派要劝说吴主孙权投降,主战派鲁肃等人势孤力单,难敌投降派,是刘备集团的诸葛亮加入,通过一系列外交政治活动,“舌战群儒”,改变了力量对比,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信心,这样才有了后来的赤壁之战。
战后,曹操势力退回北方,给刘备集团腾出了一个极大的生存空间,智取荆州,西取益州,再攻汉中,三国鼎立之势形成。
所以说没有刘备,就没有三国。
几十年后,等刘备集团衰落凋谢,北方的曹魏晋势力再次灭了蜀汉政权,之后东吴也成为曹魏晋势力的囊中之物,几十年前本应统一的中国再次统一。
有人说,这样刘备集团不就成为祸乱中国的罪恶集团吗?也不能这么说,因为三国毕竟是历史真实的存在。刘备集团之所以逆势崛起,就在于它弥补了延袭东汉政权政治恶习的曹操某种政治缺陷,给三国带来了一股政治上的清流。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以残暴与阴险的形象出现的,他有句明言:宁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政治上的恶斗与操弄充满了宫廷。最典型的是曹操对汉献帝的操控以及后世司马氏对曹操后人的操控。曹操的残暴表现在战场杀戮与屠城百姓。整个三国时期人口下降了五分之四。
刘备的出现弥补了曹操政治上的缺陷。曹操以残暴立威,刘备以仁义处世。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以“三让徐州牧"的方式登场,活脱脱地勾画出仁义官僚的形象。刘备的高光时刻是“携民渡江",大敌当前,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平民。这样,刘备集团就以爱护百姓的形象在三国时代获得了立足之地。
诸葛亮的加入帮助刘备重建封建朝廷的政治秩序,使三国时期经常出现的权臣篡位与军阀割据等现象没在蜀汉出现。所以,笔者认为,与其说三国演义是拥刘反曹,不如说是中国民间百姓希望君主仁义反对残暴。
三国以后,复制曹魏政治模式的司马氏虽统一中国,但也引发了八王之乱,随后就是五代十六国的政治大分裂。
二、义帝关公与桃园三结义
三国里有三个意难平:关公走麦城、秋风五丈原与姜维复国梦。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关公走麦城。
本来,关公北伐曹操,水淹七军,名震华夏,惊动曹操欲迁离许都避祸。就在这大好形势之时,盟友东吴背刺关公,策动白衣渡江,袭击关公后方,致使吴魏前后夹攻,关公功败垂成,走麦城。关公父子双双被害。
这件事造成了连锁反应,刘备听到关公被害,极其悲伤,为关公报仇引倾国兵与东吴决战,又被东吴火烧连营,元气大伤。史称夷陵之战。
这是整个三国的历史转折点,本来,汉中之战后,蜀汉拥有荆、益、汉三州,达到全盛时期,正欲实现隆中对中的北伐战略,没想到短短几年,情况逆转,蜀汉由盛转衰。
人们在谈到这段历史时,常引用诸葛亮劝刘备的话:曹操是汉贼,北伐曹操兴复汉室是大局,为关公报仇,引兵伐吴是私仇,认为刘备因小失大。
笔者认为,关公是刘备的兄弟,关公遇害,刘备报仇,是将“兄弟情义置于个人权力利益之上”,是“重情义胜过爱权力”,体现的是“权力诚可贵,情义价更高”。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践行桃园结义的誓言。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叫“契约精神”。
《三国演义》就是从刘关張桃园三结义开始的。三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为了兴复汉室这个大目标走到一起,结成生死兄弟,相约“不求同月同日生,只求同月同日死",紧紧相随。这个约定贯穿了刘关张三兄弟在日后的整个行动中。
关羽为了履约,放弃了曹操许给他的荣华富贵,拒绝出任曹魏政权许给他的任何职务,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保护着刘备的家小,到处寻找大哥,最后在古城与刘、张再次相会,再次演绎了“富贵诚可贵,情义价更高"的精神。
为了践行当初的誓言,关羽在麦城被俘,为了大哥刘备的江山,拒绝向东吴投降,与关平父子两人从容就义,献出了生命。
看了关公父子的表现,就不难理解,当刘备听到关公父子過害所表现出的那种巨大的悲痛,以及为关公报仇而表现出那种决绝。你想想,为了你的江山人家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你还能为珍惜自己的权力利益而舍弃兄弟情义吗?
严格些说,没有关公的冲锋陷阵就没有刘备的江山;为了关公报仇刘备又赔上了自己的江山。这就是三国时期的契约精神。
关公为追随大哥不离不弃的精神,在三国时代绝无仅有。张郃、张辽、庞德等人原本都是其它军阀的部将,投降之后都替曹操打其他军阀去了。只有关公是个例外。当然对于曹操的礼遇关公也是记在心间,等赤壁之后曹操战败逃至华容道,又是关公放了曹操一马,任他逃难去公,报了旧日曹操的礼遇之恩。

关公这种有情有义,在中国民间获得了极大的崇拜,于是关公的形象在民间高大起来,被称为义帝,以至于为他修庙敬拜,这种风气长盛不衰,到现在,遍布于中国大地的关帝庙成千上万座,称为中国民间一道文化奇观。关羽牺牲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也许有人说,刘备为关羽报仇,不顾大局。但是践行了桃园结义的精神,却在中国大地上流传开来。隋唐时期,有瓦岗寨众好汉结义,共举大事,北宋时,又有梁山泊一百另八位好汉结义,反抗北宋暴政。
异性兄弟结义,成为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抱团奋斗,共举大事的传统方式之一。
应该知道,中国民间对兄弟结义是很重视的,因此,反映中国民间传统思想的《三国演义》就从桃园三结义开始。
三、忠诚而多智的诸葛亮,不幸秋风五丈原
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秋风五丈原这一节,一句“丞相保重啊",感动了许多人,某平台播出《三国演义》,在诸葛亮谢世这一节,“丞相保重啊"的弹幕超过了870万,创历史之最。

三国中最让人们意难平的就是“秋风五丈原"。人们纷纷为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动。
唐代诗人杜甫经过五丈原时留诗一首,“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对诸葛亮鞠躬尽瘁精神的敬佩。
真正让后世人对诸葛亮敬重的是诸葛亮的政治智慧。
诸葛亮在白帝城被刘备托孤后,权倾一时,成为和后来魏国司马懿一样的权臣。司马懿一脉经历父子孙三代,最终代魏篡权,而诸葛亮不负刘备重托,精心辅佐刘禅,视之为己出,打理朝政井井有条,并不忘恢复汉室的政治理想,屡次举旗北伐,最后牺牲在北伐前线,终成一段政治佳话。
笔者看三国,诸葛亮死后,刘禅哭的有多伤心,如丧考妣,可见诸葛亮的政治智慧有多成功。
有人说,诸葛亮的政治智慧又是什么?能篡位而不篡位,不负先主重托,忠心辅助先主后代,尽心尽责,维持了既有的权力运行秩序,朝局稳定,并为他人树立了忠君爱国,清廉勤政的好榜样。
随后几十年,蜀汉的政治安排基本上遵循诸葛亮的《出师表》进行,井井有条,并无多大变故。
我们知道,同时期的曹魏、西晋,始终延袭曹操的政治风格,权臣篡位、杀戮人民。以至后来出现北朝十六国大混战。东吴朝廷荒淫无道,以至影响后来的东晋、四朝。只有蜀汉一骑绝尘,成政治上的一股清流。以至人们称之为浪漫的蜀汉。这都与诸葛亮的政治智慧有关。
有人说,诸葛亮是政治家,不是军事家,他们的六出祁山没有成功。
笔者认为,诸葛亮绝对是个战略家。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为他分析当时形势,提出了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通过夺取荆州,占领益州,北伐曹操的三步走兴复汉室的战略计划,史称隆中对。事后,刘备集团也正是按着这个战略方针,转危为安,站住脚根,后来建立蜀汉政权。
有人说既然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为什么蜀汉没有统一中国?笔者认为世事难料,根子还是出在刘备兄弟身上。当年,曹操南下荆州,刘表病危,急切想将荆州让于刘备,诸葛亮力促刘备接任,但刘备宁死不接,和当年三让徐州一样,结果荆州被曹操夺占。这就埋下日后为夺占荆州而与东吴的梁子。
再次,出在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身上。当年诸葛亮入川,教关羽守荆州,问他曹吴两方来攻乍办?关羽说以力拒之。诸葛亮说这样一来荆州危也。最后教他“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最后关羽也没有做到,最后败走麦城。
诸葛亮千算万算也没有算到,由于人性影响,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傲慢都会影响诸葛亮隆中对战略的实施。这说明理论要与现实结合,的确是个难题。
无论如何,蜀汉也没统一中国。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三国演义》将其归结于“天命"。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临走时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诸葛亮在五丈原祭灯,魏延进账踢翻了主灯。都是天意。姜维复国失败,临死时说“我计不成,乃天命也"。都是这个意思。
有人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智慧人物的化身。这话是对的。作为中国民间故事传说集大成者,《三国演义》,人们将上千年来所有的智慧故事,民间传说,都聚焦到诸葛亮身上,以至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可以蓬凶化吉,料事如神,无所不能。“多智而近妖"。毛主席说过“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是把诸葛亮当成一个聪明绝顶的智慧人物看待。
有人对三国时的诸葛亮进行分析,力求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笔者认为,这种操作毫无意义。诚如文章开头所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与历史上的诸葛亮有很大差别。对我们来说,借鉴《三国演义》中的各种智慧,为今天所用,才是正确对待三国的态度。
毛主席是学三国的典范。他早年熟读三国,了然于胸,许多智慧也自然为他所用。比如说,三国演义中的“火烧博望坡"就被毛主席学会了,变成了“诱敌深入"战术,多次运用于实践。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更是被多次运用,使对手感到神鬼莫测。
四、没见过先主刘备的姜维,竟要为先主的事业献身
三国中的第三个“意难平”就是姜维的复国梦破碎。姜维临死前,说了一句话:“我计不成,乃天命也"。这一计史称一计害三贤。不但把姜维自己,而且把伐蜀的两员魏将钟会与邓艾一同搭进去了。让他们一同去见先师诸葛亮去了。

公元263年,魏国起兵分两路伐蜀,一路由钟会率领,在四川剑阁与姜维对峙,进退两难。一路由邓艾率领,险渡阴平关,偷袭成功,后主刘禅开城投降。下令让姜维投降。姜维回书,让刘禅忍耐一时,让姜维使计离间魏将钟会、邓艾两人,伺机复国。姜维假意投降钟会,让钟会相信自己,借其之手除掉邓艾。正当计策即将成功,被司马昭识破,安排监军卫權杀了钟会,逼死姜维。最后,蜀汉真的灭国了。
这就好比一家公司,公司即将倒闭,董事长都不干了,销售科长却在四处奔波,努力让公司恢复起来。姜维这种努力,历史上绝无仅有,以一个大将的死来确定政权的灭亡,历史给足了大汉谢幕时的体面。
蜀汉灭亡于263年,而现在西安至成都的高铁票票价就是263元,以纪念这段历史。
我观三国这段历史,让人感怀的是,姜维从没见过先主刘备,为何在刘备的后人都要开城投降,自己却要为先主的政权安危奔走,以至搭上自己的生命呢?
就是因为恩师诸葛亮。诸葛亮继承了刘备光复汉室的政治遗志,在刘备之后继续举旗北伐。在北伐的路上,降服了魏将姜维,把他收为自己的徒弟,悉心传授自己的本事,又将“光复汉室"作为一种政治信仰影响了姜维。诸葛亮之后,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北伐,只到生命结束。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就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政治信仰,传承了蜀汉政权几十年。这也能解年,为什么姜维为什么没有见过刘备,却要为刘备政权献身的原因。
事实上,整个《三国演义》也在弘扬“光复汉室”的价值观。在《三国演义》中,信仰大于利益,这一点与当今人们思维不同。
又有人讲,既然光复汉室,为什幺在姜维在祁山连夺邓艾九寨,大败魏军,乘胜追击,眼看快拿下长安,又收兵回朝呢?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确保封建政权权力运行正常的秩序问题。
姜维是接到后主刘禅的诏书回朝的。无论后主刘禅有多昏庸,人家毕竟还是皇帝,既然人家下令班师,命令就得执行,姜维不能不舍弃大好的局面,回朝来了。
如果不执行命令呢?刘禅就会认为姜维叛变,徒生变故。这也是姜维希望看到的。所以姜维忍痛割爱,回来了。
象这种情况,在蜀汉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相同的原因、相同的操作,相同的结果。虽然说北伐是无功而返,但是避免了君臣相猜,也避免了军阀割据的再次发生,维持了君臣的相互信任。
在同时期魏晋内部叛乱不断,不断有武人拥兵造反情况下,蜀汉政权保持基本稳定,姜维是功不可没。也为后来的武将们做出了榜样。
【后记】“市场经济思考者”目前的工作主要是反思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其规律,但他本人原来的爱好就是历史学,三国演义看过多遍,深有体会与感受。看见别人热火朝天地讨论三国问题,内心也是思绪万千。在工作之余,写下这篇史论,与诸君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