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产能过剩"都是政府“计划”出来的?

投资思考者 2025-01-07 03:53:13

一、难道“产能过剩”都是政府“计划"出来的吗?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叫“多戈的叹息"的主播做的节目“ - 《戈多的叹息:过剩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它也可以被“计划” 》他向人们喋喋不休的诉说着“市场"的不幸。他说,好象政府就不该插手,破坏了“市场”的调节,让“计划"结出了“产能"过剩的不幸果子。

我对这个“多戈的叹息"的印象好象是他提出过“企业与工人”之间的极限竞争,导致了民企的不幸。后来他对这个问题就停止讨论了。也许正是这两个极限竞争,导致了内需不足,或者叫“需求收缩”吧,“市场内卷"吧,经济寒冬吧。总之,从那时开始,市场不景气伴随了好几十年。

当年,笔者参加工作不久,就遇上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国内市场萧条。后来国家参加世贸组织,市场情况稍为好一些,但是后来就发生了2008年经济危机,中国外贸的路收紧了。国家就是从那时期投入四万亿,上铁公基(鸡)项目的。投资拉动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引擎之一。既然是投资拉动,当然就会导致产能过剩。可是不这样做,经济又该如何拉动呢?

至于有人说计划项目扭曲什么的,这也确实没办法,因为从西方回来的经济学家高参们就是这样给政府建议的。无论“计划”的内容怎样不合时宜,都是现当下经济环境的产物。

只到现在还不断有人说什么市场调节什么的,快拉倒吧,当今社会谁不知道百姓无钱消费,政府又得出了“内卷式竞争“的结论?总之是百姓们无钱消费,企业连订单都没有,市场拿什么调节经济?更严格些说,消费者与购买力也是市场的一部分,企业之所遵循“市场"调节,正是看中了消费者手里的钱包。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看出的问题,现在的经济学家怎么就看不明白?

不管怎样说,现今中国,经济之所以还保持这么稳定,产业链保持这么完整,就是这样投资出来的,换言之也是政府“计划”出来的。如果象其他国家,早完蛋了。

有人不是对标美国吗?说美国经济有多“自由",是市场机制调节的典范。请问,现在美国为什么产业空心化?为什么从奥巴马开始,到特朗普再到拜登,一再致力于再工业化?美国的市场机制又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有人说,为什么这些工作是政府在做,而不是企业呢?

请看有些国家的情况就好了。如欧洲国家,资本家的工厂一撤离,工人一失业就上街闹事。这时候谁压力最大?政府!你再看看美国现在为什么风光?因为他可以在世界各地挑起颜色革命!而颜色革命的基础就是民众的贫困化。

也说了这么多,你也总该明白一个道理吧?

政府不是想投资,而是被迫无奈。

谁不想放着清静找麻烦?

二、产品过剩就是资本家的经营利润

最近,我写了一篇文章《企业的亏损也是由企业对员工剥削造成的 》,专门讨论剩余价值、经营利润与库存商品的关系。

在文章中,笔者聚焦了“企业经营收入,企业财富与库存商品"三个关键问题,函盖了企业生产、分配与销售的全过程。这三个问题都带有“收入一成本=赢余”的效率管理共性。

文章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关系。

1、“企业经营收入",体现了企业做蛋糕的实际成果

【计算公式】“企业经营收入=企业产出一生产成本(生产投入采购成本+生产损耗)"

“企业经营收入"首先体现了生产增值的成果,反映了生产阶段的效率管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做蛋糕"。影响经营收入的主要因素包括“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和生产损耗"。

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劳动就发生在这个阶段,“损耗管理”也是资本家管理阶层的重头戏。

2、“企业财富",实际反映了企业分蛋糕的状况

“企业财富”属于生产成果分配的重要内容。

【计算公式】“企业财富=经营收入一经营成本(劳动者报酬+上缴税款+其它社会性支出)"。

在分蛋糕的阶段,利润最大化规律会起作用。在“经营收入"稳定情况下,企业分配给“劳动者、政府财政与其它社会成员”的生产成果越少,自己也就留得越多。

在财务管理上,企业是将付给其他部门的支出列为成本加以压缩管理的,可见他们的收入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占比越来越小。

在剩余价值讨论中,许多人将国企也存在剩佘价值生产列为剥削现象,从而认为资本剥削是普遍现象。通过本文分析,大家可以得到启发,剩余价值生产属于生产增值的过程,而如何分配这部分增值则是判定一家企业是否存在剥削行为的关键。

3、库存商品也是企业经营利润的一部分

本文是按照生产成果分配来分析“企业财富"问题的,反映了企业产品销售前的财务状况。

企业财富包括“经营利润"与“库存商品"两种财务形态。

问题是企业追求的是货币形式的企业财富,即经营利润。经营利润是通过产品变现,即企业销售实现的。

而企业销售收入来源于市场购买力。市场购买力又源于劳动者的工薪收入。

【计算公式】销售收入≤市场购买力≤劳动者收入≤企业经营成本。

这个公式在许多人看来是非常荒唐的,但却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

从企业角度来说:【计算公式】企业财富一销售收入=库存商品。

这就是告诉你,在分蛋糕结束之后,企业经营活动还没有结束,只有把生产成果销售出去才能实现最终目的,销售的越多,利润越大。问题是销售收入来源于生产产品+市场购买力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购买力又源于支付给别人的经营成本。够混乱的吧!

实际上,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就是库存商品。库存商品也与售出商品具有同等的使用价值与财富价值,还有储备价值。只不过,由于自由竞争机制的存在,企业在销售环节存在二八定律,市场竞争的优胜者抢去了失败者的营销机会,把失败者支付给本企业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抢去了,让大部分企业销售失败,只落了个库存商品。

三、产品变现,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1、没有产品变现,企业利润就不可能实现,生产经营的结果只能是库存商品

什么是产品变现?

产品变现就是将企业生产的产品卖出去换成货币。

产品变现是市场经济不同于商品经济的重要特征。

因为货币具有分量轻,便于分割,计算,携带,储备等优点,使得市场经济有不同于商品经济的特殊性。也使得市场经济能够得到了金融资本的有力支持,通过资本主义金融创新之后脱颖而出。

在产品变现的条件下:

企业追求的利润就是由货币来体现的,企业财富的变现形式就是货币,库存商品变现了就是利润;产品变不了现,企业财富就是库存商品。由此可见,产品变现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有多重要。

产品变现理论给那些埋头发展生产力的“唯生产力论”者敲响了警钟。这个社会不是一味发展生产力,把社会物质生产搞的越多越好。作为市场经济汪洋大海中的企业,更应注重产品变现,把生产力、海量产量变成货币形式体现出来的企业利润。假如企业产品销不出去,换不回货币,企业再有先进的生产能力也会被迫停下来,变成“产能过剩”。

2、货币把企业经营者、工薪劳动者、市场消费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价值循环”体系

事实上,不仅仅是企业利润需要产品变现,就是企业发工资于员工,上缴税款于政府,都要求发放货币,这就促使企业必须想尽办法把产品销出去,换回货币。

正因为产品变现如此重要,企业与市场,与社会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因此企业的收入更依赖于市场购买力,更受制约于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这样一来,社会上就形成了以货币为媒介,将企业经营者、工薪劳动者、市场消费者联系起来,构成一个钱的封闭流通循环,即价值循环。

在这个“价值循环"体系中,只有货币的流通量在各个环节等量循环流通,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报酬与消费者支付给企业的购物款对等,企业的产品才能持续变现,生产经营才能正常进行下去。

价值循环的客观存在又告诉我们,企业要想把商品变现,必须重视市场购买力的培育,特别是注重工薪劳动者的工资发放。把眼光放得长远些,维护能够维护企业产品变现的价值循环流通量。

3、企业产品变现需要不需要政府“计划"

我们现在有许多人对政府“计划"恨的咬牙切齿,他们非常不习惯被人约束,希望“自主"经营。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现实问题:

现在企业产能过剩,而百姓又无钱消费,怎么实现产品变现?

依靠传统办法,用市场机制调节,根本不行,无人提供购买力。

加强国家采购,用政府的力量增加企业订单,用公共消费拉动经济?

加大货币投放量,银行降准降息,增加市场流动性?最后的兜底工作谁负责?还是国家!

即使如本文中所提到的构建沟通企业、劳动者、消费者三者联系的价值循环系统,谁牵头?国家!

我们知道,从改开之初,就有人早想甩开政府单飞,并且也尝试了几十年,为什么没有成功?因为“资本+竞争”的综合作用,企业深陷竞争减量循环(内卷式竞争)无法自拔。不靠政府救助,它就陷入经济危机。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由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基本矛盾引起的。谁来解决这个矛盾?依靠某个私人企业根本没有这个权威来解决这个问题。(即使如马斯克这样的资本家也得靠美国政府才能发展)。就比如产品变现这个涉及企业切身利益的问题,单靠企业自身都无法解决。很显然,只有政府才有足够的权威解决这个问题。在这里,政府将充当公共事务协调者与管理者的角色。

相关文章

0 阅读:2
投资思考者

投资思考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