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营企业发展困境源于许多人的认知缺陷
如果我说民营企业发展困境源于许多人的认知缺陷,有些人可能感到不服气。我说,你也不要不服气,咱们实事求是,论一论这个理好不好?
下面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篇小作文。这篇文章很有代表性,不少人都是这个观点,我们结合文章来谈谈我的看法。

文章小编说,解决就业的问题关键就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这句话绝对正确,支持民企发展,是社会上多数人的共识。这就是文章小编的认知。
那么,制约民企发展的关键问题又是什么?小编文中没有提到,我想这才是他的认知缺陷。
笔者写过一篇文章《困扰民企发展的主要问题到底是政府管的过死?还是百姓无钱消费?》,专门讨论文章小编没有想到的这个关键问题。
众所周知,经营企业需要订单,需要把产品销售出去,货款收回来。那么眼下民企遇到的问题是什么?百姓无钱消费,企业产品积压。而要解决百姓无钱消费必须扩大就业,增加人民收入。这不就又回到文章小编提的老路上去了吗?
总而言之,增加人民收入,必须先提高企业销售收入,而增加企业销售收入的前提又是百姓有钱消费,这就陷入了“鸡生蛋,蛋生鸡的逻辑怪圈。
因此说,要彻底解决企业销售问题,必须与“增加人民收入,促进居民消费"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同时解决,并形成一个“增加收入→促进消费→确保销售”的闭合循环,使资金在劳动者→消费者→企业之间循环流动起来。笔者把这个循环叫做“价值循环”。
问题是构建价值循环,不需要政府组织牵头,协调构建,单靠民企自身能完成吗?
那些成天叫嚣“政府管的过死”的人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这就是有些人的认知缺陷。
就象那位“时间是衡量宇宙维“网友,你写的再多,不解决增加企业订单的深层次问题,解决民企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再说什么都是枉然。
有人会说,我们相信市场,只要政府权力不介入,依靠市场调节是可以解决资源调配问题的。这又是一个认知缺陷问题。
二、“内卷式竞争”就是“竞争减量循环”,市场调节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有些人迷信市场调节,那么咱就来说说市场调节问题。
什么是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是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经济的运行。即由供求变化引起价格涨落,调节社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个部门的分配,调节生产和流通。
当商品的生产超过需要时,市场上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当价格跌到价值以下时,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商品生产者就会缩减生产,使市场上供给减少,求大于供,价格又会回升。
这不就是哈耶克主张的那个理论吗?
这也是许多人对市场调节这个理论的认知。
问题是,这个市场调节理论建立在客户具有充足的市场购买力,会随时根据自己的消费需求调节市场的基础上。假如客户手里普遍没钱,即使主观上再有消费需求,也会因为腰里没钱,就永远不会再产生真实的市场需求了,这样商品生产就会持续下降,或产品积压过剩,以至爆发经济危机了。
笔者认为,这就是市场信号失灵的表现。
所以说,西方的哈耶克只会告诉你市场调节会产生效率,不会告诉你市场调节同样会产生经济危机。就如同现在的市场内卷一样。
这一系列的问题估计那些迷信市场调节的人看不到了吧?
就比如说,现在房地产市场过剩一样。客户手里没钱,再买不起房子了。哪里还有价值规律调节供应一说?
现在中央提出了内卷式竞争。这是超出了市场调节范畴的另一个概念。
什么是内卷式竞争?
“内卷式竞争”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它描述的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进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
例如,在某个市场中,多家企业为了争夺客户,不断降低产品价格、增加广告投入、延长工作时间等,但最终市场规模并没有扩大,企业的利润却因为成本的增加而下降,员工也因为过度劳累而满意度降低,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内卷式竞争现象。
笔者认为,“内卷式竞争"和笔者先前研究的“竞争减量循环”具有了相同的含义。什么是竞争减量循环?
即在竞争条件下,钱在劳动者、消费者、企业经营者之间循环流通,越循环钱越少,最后形成死循环。
竞争减量循环有三个环节:
1、企业将劳动者报酬列为人工成本进行压缩管理,导致劳动者收入减少。
2、百姓无钱消费,导致企业销售收入减少。
3、企业为增强竞争力,竞相进一步压缩人工成本,企业之间进行恶性竞争,形成恶性循环。
前两个环节制造了“内卷式竞争”中所说的“有限资源”,第三个环节就是“对有限资源的恶性争夺”。
我们之所以阐述分析“竞争减量循环"与“内卷式竞争”,是想告诉各位,这才是民营企业陷入困境的真正原因。
假如说,放着导致民企陷入经营困境的真正问题不去解决,一味究结于“市场机制”,自主经营等教条不放,这不是认知缺陷吗?
国家现在都己认识到“内卷式竞争”问题,而你一直呼喊还于市扬,是不是不合时宜了?
三、国家为你提供公共消费的机会,你还在攻击国家干涉经济
现在有些人负面情绪非常严重,他们始终不能冷静下来,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有些人一直执迷不悟,幻想着自主经营,依靠市场调节经济。
有一个经济术语叫“救市",发生在自由经济发展非常成熟的美国。2008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美国政府顾不上“经济守夜人"的角色,果断介入经济,通过“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救市”。即使到现在,美国也不是靠市场调节经济,而是靠发动战争的方式来拉动经济。军工复合体不是浪得虚名,它就是靠“公共消费"方式,与发动战争相结合,来维持美国军工等实体制造业的生存。
现在请经济学家们思考一个问题,市场调节机制这样有效,那美国政府为什么还要救市呢?
有些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意见,认为中国房地产是政策市。这一点还真说对了。因为2008年时中国经济己经不能通过市场自主调节经济,为了避免经济危机,找到经济增长点,不得不投入四万亿,启动铁公基市场,扶持房地产市场上路。而扶持上市的资金从何而来?通过公共财政筹措而来,最终通过税收、公债与物价等方式加以消化。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国家通过公共消费的方式在启动一些建设项目,如某些地方城市市政工程建设,公路、铁路以及旅游项目建设。现在所争议的是这些项目是国企内部消化?还是分一部分给民企,让利给他们。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因为市场内卷得不象样子,单靠价值规律已拉动不了市场需求,不得不通过公共消费方式维持经济运转。
有些人到现在还对政府意见老大。请问各位,如果没有政府参与组织公共消费,市场靠什么拉动经济,给你订单?世界范围内有几个国家不靠国家订货维持经济运转?
人们之所以对政府有意见的是,在接受政府订货过程中,存在着厚此薄彼的不公平现象而己。
四、政府是公共事务的协调管理者,把一盘散沙的民营企业整合起来是他的一个主要任务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以修筑高铁为例说明。在中国,高铁发展的如火如荼,而在印度很少存在高铁。为什么?中国可以通过政府的权威将高铁沿线的各个利益主体思想工作做通,使得建筑工程在沿我各个地点同时开工,并最后贯通。而印度就不行。不但企业不具备牵头协调能力,政府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印度;的高铁就很少存在。
把一盘散沙的民营企业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有机整体,办民营企业办不成的事,是政府作为公共事务协调管理者的主要工作之一。这也是他在市场经济工作中的定位之一。
不能正确认识企业在经济工作中的定位,是不少人的认知缺陷。
比如说,企业与劳动者、消费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协作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整体。可是有不少人将企业理解为唯我独尊,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丝毫不顾他人的感受。就比如说,这次民营企业落难了,不少人诉苦说,民企受到了天大的委曲,必须解决民企问题。有人主动考虑过消费者的感受吗?考虑过劳动者的感受吗?你们是一个整体。工资低了没人給你干活,消费者没钱了货卖不出去。这彼此之间的关系,不是民企自身可以解决的。这也是实际情况。
所以说,政府作为公共事务协调者,就要依靠自已的权威,构建一个三方利益协调机制,使三方利益能够协调与对接起来,形成一个“价值循环“,使钱在企业经营者、工薪劳动者、市场消费者之间,以劳动工资、购物货款、营业收入的身份不断转换、流通循环起来,这样才能经济搞活,流水不堵,各方受益。
有人说,这不行,我们要企业利益最大化,要经营自主权。这就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的认知了。你有这样“唯我独尊"的意识,那别人又能说啥?
笔者认为:
市场经济是相互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彼此之间就是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你要把这协作关系扯断,那别人也没办法。
笔者在以前各篇文章中也分析过,民营企业主要问题就是竞争减量循环,现在国家也承认了,“内卷式竞争”。你要不承认,不改变,这也是认知问题,是真没办法了,只能眼睁睁看着你倒霉。
如果说政府放弃自己“公共事务协调者"的工作不做,与企业争利,伸手要钱,这笔者绝对反对,同意与支持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