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艺术”表达人类对成功的渴望以及自身局限性认识之间的冲突

夏凤凰壹 2024-05-01 07:13:51

《山谷巨幕》,克里斯托,1970—1972

“大地艺术”的意义在于作品的逐渐毁灭和不可避免的消失:无论创造出多么宏伟的作品,大自然和世界总是比作品更大、更强,从这里我们确实能看出摆脱了多愁善感的浪漫主义态度,这种态度可以被称为“泰坦精神”,在这种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成功的渴望与对自身局限性的认识之间的冲突。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才能将“大地艺术”的主要艺术家的作品归为一类(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有很大的差异)。

迈克尔·黑泽尔的作品包括挖掘巨型的六面形沟渠,人们只有从非常高的高空才能看出它的形状(就像前哥伦布时期创作的一些文明的绘画,只能通过“鸟瞰”才能辨认出其形状),还将重达数吨的不规则石块“镶嵌”到具有几何形状的沟壑当中。

丹尼斯·奥本海姆创作了多种形式的作品,他创作的一件作品改变了美国和加拿大的界河,这条小河除了是两国之间的空间边界,还是两国的时间边界,因为这条河穿越了时区分界线。

瓦尔特·德·玛利亚被认为是一名极简主义艺术家(事实上,他的作品在数量和形式上也很有概念性),同时他还是美国“大地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53年至1959年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了艺术和历史,1960年他搬到纽约,并于1963年在此举行了首次个展。1968年,他开始创作环境艺术和大地艺术作品,他在德国的一家美术馆展出了1600立方米的泥土,以迫使公众去理解“泥土”这种物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研究显然是对土地进行创作,但是这种创作又具有明显的概念性,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既有概念性,又有环境性。几何形状以及对传统世界的测量体系在他的作品中以对传统进行“物理”反思的形式出现,比如他将一千米变成平面上规则摆放的一些金属杆,从而将线性的一千米运送到房间里。

但他最著名、最成功的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大地艺术”最大的一次尝试(与克里斯托的作品一样规模宏大)是: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插上数百根避雷针,每个相邻的避雷针之间的距离相等,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会吸引一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全部闪电。这就是他的作品《闪电原野》,是近几十年来最令人回味的作品之一,它是一种当代“风景”,不再是“流派”传统中的绘画,总之是处在理念与现实的交汇处。

《闪电原野》,瓦尔特·德·玛利亚,1973—1979

克里斯托的作品也同样壮观,特点鲜明。他1958年定居于巴黎,在此之前他在索菲亚、布拉格和维也纳学习(在维也纳期间与雕塑家弗里茨·沃特鲁巴一起学习)。1962年,他在巴黎与珍妮·克劳德·德·高依本结婚,自1961年开始,二人一起创作了很多作品,第一批作品就是用布和绳子将日用品包裹起来,如罐头、椅子、瓶子和盒子等等。这样的创作理念使他们马上与1960年皮埃尔·雷斯塔尼所创建的“新现实主义”团体走得很近。之后,他们作品的画幅开始变大:从包裹汽油桶开始,他们就开始打算对建筑物或者部分景观进行包裹了。随着他们名声的逐渐变大,他们能够完全不靠他人赞助(正因如此,从设计到完工,中间可能需要很多年),作品尺寸也逐渐变大,而且作品持续的时间也很短:没有一件作品可以存在超过十五天的时间,因此为了欣赏艺术作品,观众需要奔赴一场“不可重复的约会”。

从1964年开始,克里斯托每年会有一段时间住在纽约。从1968年开始,他创作了一些环境艺术作品:首先是将一些博物馆、纪念碑等包裹起来(最著名的要数第六届文献展上的作品),如1970年将位于米兰大教堂广场上的维多利奥·埃玛努埃尔二世的雕像包裹起来,甚至是创作一些达到城市景观规模的作品。1972年到1976年,他用塑料防水布制成了一堵高墙,将沙漠中的一个山谷分为两半(《山谷巨幕》);1983年他用粉红色聚丙烯将面向佛罗里达海岸的一些小岛围了起来,无机的、酸性的粉红色塑料膜与大海的绿色、蓝色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奇异的感觉;1995年,他将柏林的国会大厦包裹起来,该作品的设计最早可以追溯到1972年,巨大的覆盖物给人带来一种宏伟的感觉。

摘自《二战后:无具形艺术到波普艺术》

辉煌的艺术

〔意大利〕斯特凡诺·祖菲 主编

〔意大利〕马可·梅内古佐 著

周宇航 译

上海三联书店 凤凰壹力

“辉煌的艺术”系列丛书引进于意大利知名艺术类出版社,素材丰富,研究深刻,涉猎广泛,涵盖从史前到现当代、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从印象派到先锋派、从摄影到电影、从启蒙开化到宗教改革等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艺术变迁。各册章节分明,结构清晰,配有大量插图,通过权威的评论与解说,详述引人入胜的艺术瑰宝,勾勒出相应时期与流派的艺术发展过程。丛书为读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西方艺术史概览,有助于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艺术。

 ★ 《二战后:无具形艺术到波普艺术》为“辉煌的艺术”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书中结集了众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知名欧美艺术家的作品,如弗朗西斯·培根、恩斯特·贝耶勒、安迪·沃霍尔、让·鲍德里亚等,也穿插介绍了二战后一些国家的历史概况,是一本了解现代艺术的绝佳读本。

 ★ 本书配有上百幅高清彩图,极具视觉冲击力;内容精彩生动,版式美观,装帧精美,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特设“人物简介”“佳作赏析”“概述”三大专栏对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深入讲解;文后的大事年表可让读者对20世纪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一览无余,以便于更好地梳理和阅读。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斯特凡诺·祖菲(Stefano Zuffi),意大利著名艺术史学者,曾任编辑与学术顾问等职,同时参与文化杂志、电台节目与纪录片的制作。先后出版著作六十余本,参与编写包括“天才艺术家系列”“西方美术家辞典”系列以及《古罗马艺术》等多部著作。尤其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领域有大量畅销作品。

本册作者马可·梅内古佐,策展人,艺术评论家,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艺术史教授,保罗·皮尼艺术博物馆艺术总监,曾担任罗马四年展策展人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他编著有《艺术全球化简史》等20余部艺术类作品,也是《艺术论坛》等艺术类杂志的撰稿人。

译者简介

周宇航,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意大利语文学专业,其译著有《数字博物馆:从零到无穷的故事》《达里奥·福聊绘画大师:达·芬奇》《卡拉瓦乔》等。

内容简介

二战以后,欧美现代艺术得以发展和变化,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应运而生:无具形艺术注重于艺术家的随性发挥,具有超现实主义的意味,其中以抽象派最为典型;波普艺术则是新时期艺术家将商业艺术和近现代艺术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表达形式,由多种风格组成,十分迎合大众的口味,在设计上强调创新和独特。两种艺术的代表作品都极具视觉冲击力,为人们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想象空间。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

0 阅读:0

夏凤凰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