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即将到一年一度的春招季,各用人企业和应届毕业生又打开了必备的招聘软件,等待“互选”成功。
这个时候求职者会担心被坑骗,对要选择的公司提高了警惕;公司也会对自己要录入的人进行彻底考核,以防其能力或人品不过关。万般防备之下,人们往往疏忽了招聘平台的问题。
智联招聘作为国内老牌大型招聘平台,这几年却总让人不省心。
前几天,作者的一个朋友就犯了愁:他经营一家小企业,结果在使用过程中突然被系统“拉黑”。在社交语境中,“拉黑”是一种非常严厉的处罚方式。如果求职者听闻一家企业被招聘平台拉黑,往往会产生很多不好的联想,认为企业一定是做了不合规操作才被平台封杀。
我这位企业主朋友也意识到了事情严重性,但思来想去也不知道在招聘过程中有何违规行为。于是,他在智联招聘的拉黑页面按照平台提示,联系客服沟通解决。然而致电客服后,对方却表示“看不出后台有任何异常,类似情况需要联系您的对口销售。”
按常理,账号拉黑问题的申诉问题,怎么归也归不到“销售口”。果不其然,这位企业主在主动联系销售后,对方也不知道原因,只能通过“给总部发邮件”进行问题追踪。“销售和客服倒是都很热心,但是一个没有权限,另一个只能发邮件去问。太神奇了”
事实上,这样被突然拉黑的情况并非个例。在黑猫平台上,类似的投诉不在少数。
企业用户在互联网招聘平台成立受气包?
据黑猫平台显示:有用户反映刚注册完智联招聘,花3500购买了付费服务,紧接着客服就打电话,“要求签署智联币协议,不签署就不开通服务”,该用户认为这样属于“霸道条款”;更郁闷的是,在付费服务没有到达预期的效果后,还遭遇了平台的各种推脱,客户经理甚至像“消失了一样”。
遇到问题,客服“一问三不知”,可发现新客户推销服务时,销售却十分积极。很多企业在注册买入智联的会员服务或广告位置后,还会再次接到电话推销更多服务。
黑猫平台上还有用户投诉被“误导引导购买”:“刚注册智联招聘企业版,准备招人,就有人打电话推销购买增值服务,因为是新人注册,系统赠送的有3天【智聊卡】套餐。推销员明知我有这一套餐3天体验时间,再次混淆视听,告诉我需要购买一个月才能使用更多的服务与功能。在误导引导购买后,发现功能一样,并没有不同。”
网上有网友匿名吐槽付费服务不好用:“刷新前我能看到 2 个简历,没想到我刷了 5 天后,智联币是被扣除了,简历数量却没有增加到像客服说的那样能收到 7 份,甚至还减少到了 1 份。”
这些现象都指向中介平台的付费服务项目“有名无实”。在企业用户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后,联系客服人员退款时经常无果,很多人迫不得已在投诉平台上寻求帮助。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智联招聘,投诉量共334条,最新的几条投诉中多是企业用户在投诉“虚假宣传”、“不给退款”等付费服务效果差的内容。
目前互联网招聘平台的信龙腾Boss直聘在黑猫投诉平台的投诉量也达到2245条,同样是大量企业用户投诉为主,但投诉的问题略不同,主要以“无故被封号、账户被锁定”的问题较多。
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明星互联网招聘平台上,企业用户居然成了“弱势群体。
盈利模式难维持,产品逻辑“耍BUG”
相对比账户不能登录,付费后还无法得到满意服务的问题,可能更令招聘者头疼。虽然都遭遇大量的用户投诉,但是这背后不同公司面临的问题却完全不同。
被割掉的韭菜进了自己的碗,付了费想再退?哪里会容易。
智联招聘成立于1994年,是国内较早起家的互联网招聘平台。 Boss直聘的创始人赵鹏也曾任智联招聘的CEO,2014年成立智联招聘。这两家公司在盈利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
靠贩卖应聘者简历的平台早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指望求职这种低频刚需的C端用户来持续收费也是希望渺茫。因此,以免费服务吸引大量C端个人用户,再向企业用户收费或赚广告费用,是互联网招聘平台的主要盈利模式。
能否抓住从PC端到移动时代变迁的船票,能否利用算法技术更好的为企业和求职者做出高质量的匹配,能否在激烈同质化的行业竞争中降低获客成本,都是考验招聘平台的重要内功。
这时候有人上岸了,有人却在向水中滑。
2021年Boss直聘登陆资本市场,招股书显示,其在企业端有630万家认证企业,其中82.2%为中小企业,“直聊”模式的确是适合更缺人的“小公司”。
这也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初创企业或小企业很容易遇到账户认证等问题,对这类问题的处理投诉也较多。
2020年,中型客户、大型客户对Boss直聘总收入的贡献分别为35.8%,17%,中小企业数量虽多,但单个付费率并不高。2021三季度,Boss直聘因网络安全审查停止新用户注册,但其付费企业客户数仍然保持高增长,同比增长110.5%,达到400万;APP平均月活跃用户达2882万,较去年同期增长28.8%。
相对比,又PC时代发展而来的老牌平台智联招聘目前遇到的问题或更为“严峻”。
公开信息显示截止2021年初,智联招聘拥有2.3亿+职场人用户,日均活跃用户数630万+,累计合作企业数达616万+。
如果不区分大小企业付费能力,晚出生10年的Boss直聘的企业用户数已经超过了智联招聘。智联招聘多年来积累的用户数还存在优势。
但从实际招聘者的体验而看,也有用户在黑猫投诉其“招聘质量太差,没有活跃用户,整体年龄偏大,同时花资源获得招聘者的联系电话,都不是活跃用户。”
根据洞见数据研究院的统计,2021年7月-9月,智联招聘的用户粘性(DAU/MAU)、人均单日使用市场与前程无忧、猎聘、Boss直聘相比,均排在末位。
在To B端收费方面,以智联招聘为例,针对企业用户,智联招聘推出特定的套餐,按照时间(月、季度、年)来收费。也可以选择会员服务,比如按照一般年度会员服务的标准,可以发布一定的职位数,或者通过搜索关键字可以找到公司信息。而如果想在首页或者页面专区发布招聘信息,则属于广告费用,按周付费,价格500—10w不等。
针对个人用户,与当年上市时“不直接从注册用户和求职者获取营收”发生了变化,近年来智联招聘开始尝试增加收费项目,收费项目主要体现在简历制定,优先浏览,付费课程等。简历置顶一个月需要128元,可以结合自身条件进行简历一对一定制,价格根据学历和中英文难度200-600不等。还有在职课程项目可以付费收听,价格也根据内容各不相同。
这几年不仅Boss直聘直接将目标定位于小企业,智联招聘等各平台也都在不断放低企业用户的加入门槛,加大付费服务推销力度。无论大小企业,注册后就有销售主动电联打招呼,几乎是常态。
从财报数据上看,BOSS直聘依然处于战略亏损阶段,其营业收入却在大幅增加,2021年前三季度Boss直聘的营业收入为31.37亿元,同比增长143.91%。
智联招聘于2017 年从美股私有化退市,2017 财年智联招聘总营收19.147亿元,同比增长24.1%,净利润为 1.8 亿元。从营收数据看,智联招聘已经落后于行业新秀。
过去广告和企业付费服务是其重要收入来源。从历史数据看2009年智联招聘实现盈利,第二年智联招聘广告收入就已经过亿。但是受宏观经济大环境影响,广告收入下滑,各互联网行业都无法独善其身。
2020年智联招聘母公司澳洲上市公司SEEK公布的数据显示,其招聘广告计费收入在三月份减少了一半以上。
如此就不难理解,智联招聘遇到的投诉问题,为什么很多是关于付费服务的。
激烈的行业竞争下,广告收入下降、用户粘性竞争力下降,面对企业用户的销售们势必背负了更大的压力。或许,正是这样的竞争压力造就了“账号拉黑找销售”这样的奇葩规则。但这样的“骚操作”能否带来更多商机,只能画上大大的问号。
移动互联网时代,招聘行业竞争激烈,除了新秀Boss直聘和猎聘,脉脉与拉勾网近年来也在大力发展招聘业务并准备上市,求职招聘市场逐渐往细化多元的方向发展,传统综合招聘平台被更高效细化的新型平台分流。
智联招聘内部也在进行改革,根据其公开信息,定位是从“简历仓库”到人才“加工厂”转型,“以数据为资产,打造开放的人力资本生态”,向人力资源版块倾斜,为求职者开设求职过程中相关课程,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但是“身体用于比嘴巴诚实”。追求付费率没有问题,可提升服务竞争力才是关键。
招聘平台还需要寻找更多的技术支持,运用AI、算法等技术,让求职者与岗位的匹配度提升,优化账户管理和服务流程,这样一来用户对平台的满意度会提高,也会相对减少问题的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