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治不好年轻人的“社恐”,却喂饱“野鸡”机构?

ECO新势 2021-12-27 12:02:51

今年的考研已经结束,又是有人欢喜有人愁的时刻。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全国共有457万人走入考场,考研人数连年增加今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

看到这个数字相信很多考生是崩溃的,竞争压力简直比青铜上王者还要恐怖。的确,每个学校录取的名额都非常有限,这意味着很多考生注定沦为考研气氛组。

有应届毕业生朋友说,同宿舍的同学因为考研焦虑到大半夜坐起来哭。原因是,生怕考不上研就要走向社会面对职场,只能每天被这种没来由的职场社恐支配着。可是,如果把考研当成一种逃避社恐的通道,无异于鸵鸟心态,还会丧失最基本的判断能力,被一些贩卖焦虑者拿捏的死死的。

远的不说,咱先看看某某书上正在发生的故事。

-01-

满屏“吐血”整理,是考研广告还是献血标识?

在某某书App上搜索考研,你会发现非常魔幻的一幕。各种情绪煽动、叫嚣口吻的推文不胜枚举。

“这五个考研常识你都不知道?那就别考了!”

“考研的7个残酷真相,现在明白还不晚!“。

点进去一看,几乎都是标题党,正文翻来覆去都是老掉牙的那点事。

如果光是考研科普内容也就罢了,很多教育机构都成立了“文案震惊部”。什么29岁、35岁清华学姐吐血整理,亲身经历讲述如何上岸,考个研巴不得要把上千CC的血量都交代在这了。

这还不算完,就连相关内容下面的评论区都被广告填满了。各种分享网课的软广内容,打着“免费、无偿”的口号吸引读者点击。实际点进去,却是不加修饰的兜售各种考研全程班。说好的免费、无偿,连影子都看不见。还有很多学长、家长口吻的推介文案,苦口婆心告诉你,“付费上课大法好”。

其实稍微做过功课的小伙伴都知道,考研的宏观背景往往存在“大小年”规律。所以每年报名人数也存在一定波动性。在这些大势面前,考研班带来的buff加成其实非常有限。可是对考研又有着强烈渴望的年轻人,只想拼命抓住身边的救命稻草。而类似的推广广告也就投其所好,把考研辅导当成了年轻人的“保健品”来贩卖,在广告法的边缘疯狂试探。

如果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就罢了,但是网上还有很多考生其实对考研的意愿并不强烈。这种时候,如果他们能坦然放下对考研的执念,理性思考自己的前途积极融入社会,未尝不是一种成熟和成长。

各种放大效果的“吐血推荐”,严重干扰了这些年轻人的决策。当他们看着学长、学姐们的“考研成功学”,自然愿意再拼一把。

但是这微弱的希望,却有可能让人们走向一条利益驱动的考研收割链。

-02-

“考研热”背后的商业链条

别看今年双11、双12没什么声量。但是在考研圈,却是截然不同的光景。

报班享折扣、上课能分期、全科报名折上折.....还有各种醒目的考试倒计时提醒,考研冲刺加油群,机构们几乎把考生需要的方方面面都与“电商化”、“货币化”接轨。

然而这些热闹、正能量的氛围往往会在缴费后戛然而止。就连早前提供热情亲切咨询服务的学姐、学长,还有量身定制考研计划的咨询师,都好像学过“变脸”。

服务也好,氛围营造也罢, 都不是重点。能否让考生实现既定目标,才是“考研商业”的命脉所在。可惜看来看去,还是觉得失望大于希望。

就拿某网站标榜的“完善教研体系和教师培训体系”来说吧,所谓的体系,就是一群没有教学经验、没有固定授课时间、没有标准化服务质量监督的在读研究生。说起来,他们都是考研路上的成功人士,但他们的个人经验是否适合用来教学,根本没有定论。这样的“体系”,怎么看怎么觉得有些敷衍。

查了查这家教育机构的财务报表,发现其研发费用仅仅占据营业总成本的11%,销售费用却占据了营业总成本的20%以上。通俗来说就是,大家交的学费只有很小一部分用来进行教学投入,而更多的费用成了销售、广告文案的奖金。怪不得所谓的学姐、学长考研之后会自降身价去做网站销售。

想象一下,从你一开始接触学姐、学长起,这个销售剧本就开始了本色演绎。什么量身定制、高含金量课程、圈中大神亲自参与,都是毫无内涵的嘴炮输出。可以说,对考生来说充满焦虑和紧张的考研季,对某些教育机构来说就像过大年。

除了吸金力满满的课程以外,考研还带货了一些你根本想象不到的商品和服务。

比如学习计时软件、线上自习室。学生通过此类软件计时学习来督促自己每天坚持一定的学习时长。软件会统计时间,通过一些激励方式带给学生成就感。

然而这样开发简单、没什么技术含量的App却是生财有道。如果你不开通付费功能,就要被迫看广告。宝贵的学习时间,就转变成了App的营收。这还不算完,如果不开通会员,包括习惯养成设定、备份数据、数据统计等功能都无法正常使用。

拜托,就连视频网站不开会员,都能看到不少免费片源。这么一个技术软件,居然把免费版本“阉割”到这种地步,真是觉得学生比成年人好骗吗?

另外还有某款软件将计时方式以种树的形式表现出来,提倡专注才能让树长大。本身寓意很好,学生通过学习时常一步步养成小树,汇聚成森林,让使用者有一种逐步拥有自己的一片森林的成就感。

但是美好寓意背后,还是夹带了私货:一些树只能通过充钱才能获得,这跟打王者买皮肤几乎没什么两样。而平台推出的“集体种树”,甚至可以用“金钱”弥补“勤奋,通过充值买到更多的树,完全是本末倒置。

此外,还有更加边缘的一个考研红利产业——证件照。

图片来自网络

这几年出现了大量高价证件照,化妆、衣服、修图等一条龙服务。以往的证件照都是楼下打印店,找面白墙就拍了,价格15-20元就可以搞定。现在,商家却在证件照上加入了考研概念,直接奔着十倍溢价就去了。一些商家专门为考生定制的 “考研证件照”套餐,价格高达 189元起。通过各种文案来暗示,这样的证件照如何如何有助于提升通过率。为此买单的人,依然大有人在。

为了考研而考研产生的肌肉记忆有时候会给家庭带来严重负担。

有个朋友家的孩子,当年选择读法律专业,国外研究生念毕又转去香港。家里本身条件不错,但是前几年为了支持孩子的学业卖掉两套房子。然而孩子丝毫没有体会到家庭承担的巨大压力,还想在“求学”路上继续走下去,直接引发了严重的家庭矛盾。还有很多家庭为了供孩子考研甚至去贷款,让不再年轻的父母背负了沉重压力。

相比之下,倒是张雪峰、腿姐、肖英容、刘晓燕、徐涛、田静、石雷鹏等研究生导师在考研热的助推下走上人生巅峰。

以张雪峰为例,其本人并非研究生,又直言“我女儿不需要考研”,却在各自公开场合强调考研的普适性,凭借其出色的口才在社交媒体上收获了无数掌声。但是,他似乎从不打算分享自己“不考研也能成功”的方法论。难道这条道路他走得,其他不考研的人就走不得?

考研当然有其积极意义所在,但不加甄别、节制的贩卖“考研赢人生”理论确实不妥。如果把考研作为逃避社会的渠道更不划算,输了时间、输了心态,一不小心还会掉入割韭菜的陷阱。

-END-

0 阅读:6

ECO新势

简介:与你息息相关的新经济与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