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至诚至敬方能至孝!

心学之知行合一 2023-10-07 14:27:56

很多人都知道,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体的“三不朽”圣人(梁启超认为古代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阳明心学不仅为儒家理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王阳明还是个大孝子。

●行孝方知孝●

阳明先生曾说:“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意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只会说一些孝悌之类的话,并不能算是知孝晓悌,只有真正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

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有一天我们蓦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甚至当双亲已离我们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

尽孝要趁早,否则后悔迟。人生在世,长寿者也不过百年。父母为家庭、为子女操劳日渐苍老。做儿女的一定要在他们在世时多多尽孝。对于常年在外学习工作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少说多做,陪伴最长情。

●善人甚孝●

真正善良的人,必是极为孝顺的。

孝顺是衡量一个人品行高低的标准,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了,又怎么期望他对世界有爱,对他人友善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呱呱坠地到步入社会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辛勤付出。乌鸦尚能反哺,人也应知孝道廉耻。

如今,家庭观念正日渐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渐丧失。我们不应该只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完全没有传统文化中那种踏实、厚重的责任感。

亲情就是亲情,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也是只有放在心里才能越捂越热的东西,一切使之淡漠的理由,都注定会得不偿失。

●不孝无良知●

一个人,首先应当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良知的人。

阳明先生提倡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他认为万事万物的本源就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顺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内心真诚的孝。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还必须有真正付诸行动的爱。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这个孝是人世间一种最高尚、最美好、最纯洁的情感。孝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亲情,血浓于水,首先就是孝。孝是人的根,是人的本,是人性的基点,是人品的集中表现。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链条。如果离开了孝道,那就是抛弃了中华文化的奠基石。

●至诚至敬方能至孝●

王阳明说:“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发自内心的去体会父母的冷暖,这是尽孝的条件。

北宋名士黄庭坚(与苏东坡齐名,世称“苏黄”),身居官位之时,待奉母亲却竭尽亲为,如每天晚上他都亲自为母亲洗涤便桶,不忘儿子应尽的职责。

当时有人问他:你为什么非要自已这样做?他说,孝敬父母是出自一个人对父母至诚感恩的天性,是做儿子的本分。他的孝亲,能被元代郭居敬列入《二十四孝》,绝非偶然。

我们要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4 阅读: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