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根据海珠发布的官方消息。
广州海珠区康鹭片区改造现场机械轰鸣,首批7个地块同步启动拆卸。
这场城市更新行动不仅重塑区域面貌,更掀起一场产业变革风暴——扎根多年的制衣厂小老板们,正面临“不离开广州都不行”的现实抉择。
以前还犹豫要不要走,现在可能是面临没得选的境地。

康鹭片区首期改造的9个地块中,7个地块涉及恒业丰针车城、康盛纺织城等大型批发市场,总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
这些市场曾是华南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心脏”,聚集了上千家制衣厂、辅料商和批发档口,养活了无数家庭作坊式的小老板。
有多少小老板在这里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的?
当然,低端产业扎堆也带来规划混乱、消防隐患和交通拥堵等顽疾。
海珠区以“半年清租1547户”的效率破局,背后是拆补方案“以情动人、以利导人”的策略:通过“街坊议事厅”征集近6000条意见,历经4轮修改,最终以超92%的同意率通过表决。
村民从“抗拒拆改”转向“支持长远账”,但依附于此的产业链下游从业者却难掩焦虑:“厂租年年涨,如今连厂房都要拆了,我们还能去哪儿?”
还有那些每天在这里找工作的打工人,何去何从?

康鹭片区的拆卸,不仅推倒了一栋栋老楼,更终结了传统制衣业的“低成本时代”。
一名在康鹭经营了15年的制衣厂老板算了一笔账:过去这里厂房月租仅每平方米30元,工人就近住在城中村,产业链上下游“步行10分钟全配齐”。
但改造后,新建产业空间瞄准高端服务业和科技创新,租金预计翻倍,环保、消防标准全面提升,“小厂根本扛不住成本”。
“要么搬去清远、肇庆,要么彻底转行。”这是许多小老板的无奈选择。
据统计,康鹭片区及周边曾有超2000家中小制衣厂,如今近半数已外迁至佛山、东莞等地,留下的则面临“二次淘汰”。
一位90后制衣厂二代坦言:“父辈靠低价订单生存,但如今广州要的是‘高端生产力’,我们不走,就会被时代推着走。”

康鹭改造的深层逻辑,是破解土地碎片化与产业低端化的双重困局。
首期地块拆除后,逸景路沿线将释放13公顷连片土地,规划建设85万平方米住宅及产业空间:
产业焕新:36.1万平方米产业载体将引入数字经济、研发设计等高端业态,与传统制衣业形成“切割”;民生提质:新增2100套复建住宅、4处养老机构和3.74万平方米绿地,建筑密度从58%降至43%;交通疏堵:新建道路将路网密度提升80%,破解“货车进不来、消防车过不去”的痼疾。这场转型看似冷酷,却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海珠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同步规划了佛山、清远等地的产业承接园区,引导中小企业梯度转移,但广州必须腾出空间瞄准价值链上游。”

康鹭改造为全国高密度旧改提供了范本,也揭示了产业升级的残酷法则:
短期阵痛:低端产业外迁不可逆,政府需完善补偿机制与就业培训,避免“一刀切”造成民生冲击;长期红利:连片开发释放的土地价值,可反哺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吸引高素质人口;治理升级:嵌入式养老、托育机构的布局,标志着从“产城分离”到“产居融合”的思维转变。结语:当拆卸的尘土渐渐落下,康鹭的故事已不仅是“推倒重来”。
对小老板而言,这是时代洪流下的艰难转身;对广州而言,这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
城市更新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这片土地上的机器轰鸣与人群远行声中——唯有告别旧模式,才能打开新未来。
当然,也有人发出疑问,旧的去了,新的就一定会如约而至吗?
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