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受孙策托孤大任,为什么赤壁之战时要提出投降?

唐宋元明清 2025-04-19 09:52:30

孙策临终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稳定局势,赤壁之战时,张昭鉴于曹操势大,持主降论,那么张昭受孙策托孤大任,为什么曹操南下时要提出投降呢?

孙策托孤张昭

其实,这跟忠诚没有关系,而纯粹是个政治定位问题。

政治定位,驱动军事行动,明确了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才知道我与他者是什么关系,我应该如何对待他者,这对军事集团的发展是决定性的。

因此曹刘孙,都有具备政治远见的人物来规划政治定位,我们分别来看看,然后再说张昭。

毛玠告诉曹操:

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做军阀就是两件事,一是正义的旗帜,二是充足的物资,具体到曹公你,就是奉天子、开屯田。

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就是曹操的政治定位,一个身处朝廷中枢,手握天子的权臣,打的是大汉的旗号,行的是自己的意志。这一定位,让他有了对抗袁绍的能量,也让他分不清手底下的人到底是东汉的,还是曹魏的,占据一种定位,有收益,也有风险。

再看隆中对,刘备开口就说: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都已经被逐出中原了,还没有摆脱旧的定位,讲的仍然是要清除奸臣、拯救主上,不管这是不是场面话,都反映出他内心的茫然,这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前途黯淡的定位。

诸葛亮直接一盆冷水浇过去:

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隆中对

主上蒙尘就让他蒙尘吧,放弃幻想,搁置中原,将军你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呢?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偏霸,后兴汉,这一套流程走下来,汉是谁的汉?不是他光武的汉,是你刘备的汉,光武自己当年不就是这么过来的吗?

光武曰:"设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得,况诈子舆者乎!"——《后汉书·王郎传》

当年成帝活了没用,今天献帝活着也不会有用。

光武帝刘秀剧照

可以说诸葛亮隐藏在智慧之下的精神底色,是勇敢,他敢让还是丧家犬的刘备,朝着最高的目标前进,这种人生态度的高度契合,是两人惺惺相惜、从一而终的根本原因。

江东集团的政治定位,在赤壁前夕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在此之前,是所谓的桓文之业。

孙策过江时,依靠的主要是两股力量,一是父亲留下的孙氏旧部,如吴景、徐坤、程普、黄盖,二是孙策自己吸收的江淮才俊,如周瑜、吕范、蒋钦、周泰。

这种人员构成,武人的特征极其明显,是对孙坚时期浓重佣兵色彩的延续,侵略性强,但终究是为他人做嫁衣,何况还是为有明显自立倾向的袁术做嫁衣,这就导致孙氏虽祖籍在吴,却被当成外来侵略者。

孙策剧照

而孙策这个年轻人,优秀就优秀在这里,他在渡江之前已经在着力解决这个问题,急切地寻找自己的政治定位。

徐州牧陶谦深忌策

《讨逆传》里这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为什么要提一嘴陶谦很忌惮不到二十岁的孙策,原因就是孙策不仅在徐州为袁术开展敌后工作,还利用孙氏的声望,大肆结交士人,且效果显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搞定了张紘。

孙策反复造访张紘,询问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但张紘就是不愿开口,直到有一次掏心掏肺、说得涕泣横流,才终于感动了张紘。

因涕泣横流,颜色不变。纮见策忠壮内发,辞令慷慨,感其志言,乃答曰:"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雠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於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

与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功业,就是张紘为孙策设计的政治定位。

与袁术切割,进而高举汉室的旗帜,改变侵略者的形象,成为一个自主的政治军事集团,占据肥沃的吴会,依靠长江天险,跨有荆、扬,最终剪除群秽,让汉室江山得以延续,如齐桓、晋文故事。

张紘最后说:

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

孙策时期局势图

我不仅自己帮你,我还要带着徐州士人一起帮你,这就简直是江东的荀彧了,而正因为有了张紘给的政治定位,孙策在渡江后才既不是佣兵,也不是流寇,而有了如下格局:

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

军事上,每个郡都由自家人把持,舅舅、堂哥、堂弟、心腹各领一郡,而居中持重、出谋划策的张昭、张紘、秦松、陈端,全部都是徐州人,其中秦松、陈端早卒,因此孙策以至于孙权早期,依靠的主要就是二张。

纮与张昭并与参谋,常令一人居守,一人从征讨

孙权剧照

到了孙权早期,张紘还在帮助孙氏建立与汉室的联系,将孙坚、孙策两代人的创业故事重新叙述,呈交孙权,

纮以破虏有破走董卓,扶持汉室之勋;讨逆平定江外,建立大业,宜有纪颂以昭公义。既成,呈权,权省读悲感,曰:"君真识孤家门阀阅也。"

孙权的感叹,其实就是在说,我们孙氏武人的故事,原来还可以这样讲啊!

甚至到了鲁肃献上榻上策的时候,孙权还在说:

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

可见二张为孙氏集团践行的,一直都是桓文之业。

张昭剧照

在江东集团成立的早期,局面相当不可控,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不得不采纳徐州士人提供的这一套方案,如此,才使得孙氏与袁术划清界限,勉强被江东士族接受。

但是,随着中原走向统一,江东的桓文之业则走向了破产。

正如齐桓晋文之存周室,大汉在曹操手中得以重建,并再次完成了核心地区的整合,所以诸葛亮说“此诚不可与争锋”,鲁肃则说“曹操不可卒除”。

那么,根据旧有政治定位,匡扶汉室是最终目标,既然已经有人成了桓文,那我们就像春秋时期参加会盟的诸侯们一样,顺从他的事业,张昭选择的就是这条路,这一点,裴松之站在张昭的视角,看得非常清楚。

臣松之以为张昭劝迎曹公,所存岂不远乎?夫其扬休正色,委质孙氏,诚以厄运初遘,涂炭方始,自策及权,才略足辅,是以尽城匡弼,以成其业,上藩汉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计,本非其志也。曹公仗顺而起,功以义立,冀以清一诸华,拓平荆郢,大定之机,在於此会。若使昭议获从,则六合为一,岂有兵连祸结,遂为战国之弊哉!虽无功於孙氏,有大当於天下矣。昔窦融归汉,与国升降;张鲁降魏,赏延于世。况权举全吴,望风顺服,宠灵之厚,其可测量哉!然则昭为人谋,岂不忠且正乎!

张昭、张紘这些人,要的就是“上藩汉室,下保民物”,而不是鼎足而立。等到曹操统一北方,荆州望风而降,天下回归一统已经近在咫尺,如果张昭的提议被孙权采纳,就不会有鼎足的五十年。当年西北的窦融、梁统不正是如此吗?孙权手中的地盘远大于河西,孙氏得到的回报也不会亚于窦梁,果真如此,则张昭既忠于孙氏,又有功于天下。

裴松之的这段解读,非常能够代表汉末绝大多数士人的想法,这仍然是站在东汉的天下框架之下的叙事。

而只要翻一翻张昭的传记就可以知道,这个老头根本就不怕死,也完全不存在不忠于孙氏的问题,否则就不会一辈子享有崇高的地位,他跟孙权的关系也像极了家人,一辈子吵吵闹闹,又抱头痛哭。

张昭 孙权

孙权虽然也嘲讽张昭,但他心里非常清楚,张昭不如年轻人激进,对大汉有实实在在的留恋,但他却铺就了孙吴集团的来时路。

好在,孙权还有另一种选择。

真正打破旧有政治定位的,不是一腔热血,而是一种新的定位。

如此,则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就绝不仅仅是才华的问题,他们向孙权兜售的新定位,与诸葛亮别无二致,先称霸,后称帝。

而无论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还是鲁肃的榻上策,都包含着张紘、张昭们不敢想的一步,那就是向名义上的朝廷军队开火,反推中原。

鲁肃剧照

孙权没有刘备帝室之胄的身份,因此鲁肃说起话来更不客气: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孙将军你就是高皇帝,他曹操就是项羽,有曹操在,你哪里当得了什么桓文?忘了汉室吧。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你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不是桓文,而是新的皇帝。

周瑜剧照

张昭,与鲁肃、周瑜的区别,并非谁更有血气,谁又对孙氏更忠诚,而是新旧政治定位的冲突。

尽管周瑜和鲁肃在如何对待刘备集团上有分歧,一个要抑制其独立性,保持其佣兵状态,另一个认为要想击败北方,唯有联盟,但是,在朝着帝业前进这一点上,两人完全一致。

张昭看不惯年轻人的狂妄:

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

但爱打虎的孙权,终究也是个年轻人:

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

他接受了鲁肃、周瑜的提议,修改自身的政治定位,不要桓文,而要帝业。

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鲁肃传》

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吴主传》

这就呼应了开头所说的,政治定位,驱动军事行动,正是这一新的政治定位,支撑着在柴桑观望荆州的孙权,最终做出了决定,朝着名义上的朝廷军队,杀了过去。

0 阅读:43
唐宋元明清

唐宋元明清

一位历史/影视的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