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印象中,袁术是三国乱世中第一个称帝的诸侯,也因此遭到周围诸侯的围剿,最终兵败身死。
其实很把『仲家/仲氏』给当成了袁术建立政权的国号,或者叫袁术『伪仲家皇帝』,这些都经不起推敲。事实上,袁术自称的一直都是『仲氏』或是叫『仲家』,也就是所谓的『天下第二人』,而不是『皇帝』,也就是说袁术其实并没有称帝。
来看史书是怎么讲的。
先看《后汉书》,《后汉书》说的就是,袁术僭号,自称仲家。
建安二年,因河内张烱符命,遂果僭号,自称仲家。
所以说,袁术称的是『仲家』,不是『皇帝』,而且,仲家是袁术的自称,也不是袁术的国号,拿『仲家』当国号也太离谱了。
再看看裴注《三国志》怎么说。
术以袁姓出陈,陈,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见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仲氏。
裴注说的是,袁术“建号称仲氏”。什么意思呢?是说袁术建立的国号叫『仲氏』吗?
不应该这么理解。正确的理解方式是,“建号,称仲氏”,还是在说袁术自称仲氏。为什么呢?再看几段史料就知道了。
赞曰:天立勍胡,窃有帝图。即安诸夏,建号称孤。齐民急病,并邑焚刳。
《南齐书》这一段说的是北魏『建号称孤』,显然这里的『孤』不是国号,而指君主的称呼。
还有这里的李密『建号魏公』,当然说的不是李密建国的国号叫『魏公』,说的也是李密本人的称号叫做『魏公』。
让等乃推密为主,建号魏公。
还有同时期鲁肃《榻上策》里的话,『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建号帝王,建号二字后面跟的也是君主本人的称号。
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所以,裴注的“乃建号称仲氏”,说的不是袁术的国号叫仲氏,说的还是袁术本人自称『仲氏』。
因此,这两段说的都是,袁术自称『仲家/仲氏』,说的并不是袁术自称『皇帝』。
最重要的,是裴注的这一段,这一段里,曹操亲自现身说法,说袁术没有称帝。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袁术即帝位,昭告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这一段出自曹操《述志令》,里面很有名的一句话就是“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段里曹操本人说的非常清楚,袁术僭号之后,采用“天子之制”,下属都称臣。但请注意,袁术并没有称帝!你看,曹操都说:袁术僭号之后,还有人在劝袁术即帝位(“人有劝袁术即帝位”),然后袁术还不同意,说“曹公尚在,未可也”。
当然,“曹公尚在,未可也”估计是曹操自己给自己贴金,但至少这能够说明:『皇帝』和袁术的称号『仲氏』在时人看来完全是两码事。曹操就不仅说了袁术没称帝,而且还说袁术是因为他曹操的震慑才不敢称帝的。
《资治通鉴》倒确实说袁术称帝了,问题是,《资治通鉴》已经过了一千年了。而且,《资治通鉴》完整的话是:“袁术称帝于寿春,自称仲家”,翻译过来,“袁术在寿春自称皇帝,自称第二”。那袁术到底自称了啥,这也逻辑不通啊。
袁术称帝于寿春,自称仲家,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
那袁术称的『仲氏』是什么意思呢?
应该是『天下第二人』的意思。
很简单,查一查在袁术以前『仲氏』是什么用法,就知道『仲氏』是什么意思了。
先来看看《公羊传》里的『仲氏』。
君死不哭,聚诸大夫而问焉曰:“昔者叔仲惠伯之事,孰为之?”诸大夫皆杂然曰:“仲氏也,其然乎?”于是遣归父之家,然后哭君。
这里的『仲氏』什么意思呢?襄仲,也就是鲁庄公的第二个儿子。
再看《诗经》里,也提过『仲氏』。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根据上下文很容易理解,『仲氏』这里指的是作者的妹妹。所以这里的『仲氏』还是第二,指的是二妹。
还有《汉书》里的『仲氏』,指的是太上皇刘太公的第二子刘仲。
太上四子:伯兮早夭,仲氏王代,斿宅于楚。
所以到了袁术的时代,『仲氏』的意思应是相当明确的,就是『第二』的意思。
伯仲叔季,『仲』排第二。排在仲氏之前还有伯氏(嫡)或是孟氏(庶),仲氏之后还有叔氏和季氏。
因此,袁术自称『仲氏』就很好理解了,袁术是在自称自己是『第二人』,而不是说自己就是『第一人』。那第一人『伯氏』是谁?还得是汉朝皇帝,所以当时袁术大概率是没有新国号的,当然更不可能国号『仲氏』。毕竟,袁术“迫于曹操压力”,没有昭告天下称帝。
当然,这并不是说袁术不想当皇帝,『仲氏』大概率只是袁术称帝之路的过渡之举,就像王莽的『假皇帝』一样。而且,『仲氏』也在时人看来也已经是严重僭越了。
所以你说袁术僭号没问题,说袁术僭位天子也没问题(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但是吧,袁术冤就冤在,他是真没自称『皇帝』啊。
约定
有道理,细查历史确实有益。我们读书大多都是被动接受,发现问题深究问题的本领应该好好练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