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雍布拉康
佘忠兰
西藏山南老部队的雷老兵,扎根山南军地30年。前些年,每年暑假,常见他带儿女去游闻名的雍布拉康,我很羡慕。2024年8月27日,早上,女儿租了一辆汽车,自驾载着我,一起去雍布拉康。34年前,我新兵入伍到山南41医院一年半,迄今为止,35年多了,从未去看过。今日,终于有机会去神秘的雍布拉康,很高兴。
山南是西藏的文化中心,藏文化发源地,雍布拉康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由西藏历史上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修建,是藏族人民心中的圣殿,藏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和旅游景点。位于山南乃东区泽当街道约11公里的扎西次日山上,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昌珠镇辖区,海拔3700米。
山南地势平坦开阔,我们从体育场旁边维也纳酒店出发,一路比较平坦,路况好,好走,不知不觉就到达了。车停山下停车场,仰视神秘的雍布拉康,雄踞光秃秃的山巅,高耸入云,高大险峻,巍峨壮观,气势恢宏,展现君临天下的王者气派。白塔耸立,石级环绕,给人以强烈的视角冲击。

我凭军休证免费进入,女儿自费,门票费30元。景区开放时间:9:00--18:00。适宜游玩季节:夏季,6-8月天气适宜,景色优美。
有观光车绕道上山,而我们不想坐观光车,要脚踏实地,一步步登上山顶。据网民说,以前可以租马骑上去,租一匹马50元。现在没看见有租马的。我们沿着261步凹凸不平的石头阶梯,往上走,要一路走上去。石阶不算陡,较平缓,路面很干净。阳光明媚,微风拂面,空气很好。边走边看风景,每走上一个台阶,回头望望来时路。走完石阶之后,再走铺的柏油小马路,缓坡上山。和来来往往的藏族同胞一同走在上山的马路上,感受着藏民的纯朴宁静祥和幸福,我的内心很愉悦。
走到山顶,回头俯瞰,山脚下,村镇房屋多美,与广亵光秃秃的大山搭调。山下一块块平坦广阔整齐的田野,一望无际的青稞田,构成一幅和谐美妙的画卷。煨桑烟袅袅,转经道在险峻山崖小道上,阳光照射,格外美丽。走在雍布拉康崖边转经筒石头小道,虔诚地转着经筒,祈福吉祥。人们心中有信仰,内心很宁静。

雍布拉康建筑风格独特,呈雕堡式,错落有致。整体分为雕楼式建筑、殿堂、僧房及附属建筑三部分。雕楼式建筑位于东端正中,座东朝西,以土石砌筑,墙厚而坚固,内部窄小,古朴庄严。殿堂由松赞干布所建,经过历代扩修改造,成为一座集佛殿寺庙为一体的建筑。僧房与附属建筑位于南侧,僧人居住和修行的场所。雍布”意为“母鹿”,因扎西次山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为“神殿”。雍布拉康合称为“母鹿神殿”。
雍布拉康曾是土蕃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纪,大约公元前127年,距今有2100年历史。松赞干布时期由宫殿改作寺庙。雍布拉康见证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爱情故事。文成公主初来西藏时,每到夏季都会和松赞干布来这里居住,这里成为了他们的夏宫。最初为雅砻部落首领的宫殿,后松赞干布时期改作寺庙,至五世D赖时又改为黄教寺院。藏王托托念赞时期,传说一本佛经从天而降正好跌在雍布拉康宫顶,后被很好地保留在雍布拉康内。从赞普时候开始,到后来的政教合一,雍布拉康都是亲身参与者,在这里的地位极高。雍布拉康是一部西藏的史书。在这周围,率先掌握了先进生产技术。雅砻部落从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到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接受王位时,武器先进,军队强大,益于松赞干布统一西藏。松赞干布迁都拉萨之前,雍布拉康是吐蕃王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从聂赤赞普之后历经了33代赞普,第33代就是大名鼎鼎的松赞干布,一统藏区,实力空前雄厚。迁都拉萨,修建布达拉宫,拉萨成为西藏的政治中心。
雍布拉康分为两部分,前部是一幢多层建筑,后部是一座方形高层碉堡望楼,与前部相连。
主要建筑包括碉楼式建筑、殿堂和僧房等。典型的碉楼式建筑,有很明显的防御作用。古代,人们以氏族为单位,生活生产,共同抵御外敌入侵,这里也一样。主堡与周围的村子交相辉映,以上据险屯聚相保的聚落联保形式。建在山上,象征他们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中,殿堂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像,壁画上描绘了西藏的历史故事。历史上经过多次扩建和修缮,特别是五世D赖时期在原碉楼式建筑基础上修了四角攒尖式金顶。

走进宫殿,见许多精美的壁画艺术,生动形象描绘出了历代赞普的生活与劳作。贡奉的许多佛像。雍布拉康在2100年的风雨中,几经修复扩建,凝聚各时期建筑艺术,从建筑角度和文化角度,雍布拉康弥足珍贵。
站在雍布拉康最高点,俯瞰,眺望,青稞田地一望无垠,让人心旷神怡。
雍布拉康后山很陡,悬崖之上的山脊至山顶上,一坡挂着层层叠叠五色的经幡。有一位藏族摄影师动作熟练冒险登上顶峰,拍摄。他的女友藏族姑娘不敢上去,站下面墙根看他,等待,期盼他下来。我抬头仰视,那么多经幡,在蓝天下,离天最近的地方,在山嵴梁和山顶上,随风舞动,与白云朵亲密接触,十分壮美,惊艳了整座扎西次日山。瞬间引起我浓浓的兴致,也冒险攀登。光秃秃的山峰,怪石嶙峋,没有植物,连小草也没有。我右侧山嵴上挂的经幡,遮掩悬崖。左侧脚下,也是笔陡悬崖。阳光耀眼,风很大。只能俯下身子,双手抓住嵌在山上的石头,一步一步,总算爬上去了。登上挂经幡的山顶峰,一览众山小。我站立的地方,比雍布拉康的地理位置还要高几百米,欣赏拍摄经幡等风景,无限风光在险峰。俯瞰雍布拉康,壮观美丽。眺望远山,脚下是很高的悬崖,山下是美丽的村镇、一望无际的青稞田,一块块,整整齐齐的。一条马路,沿山脚下穿过,绵延远去。俯瞰风景,很惊喜。可下山时,十分发愁,上山不易,下山更难。山太陡,没路,只能沿崖边蹲地爬,很危险,根本不可能站起身走下去,双手紧抓长在山上的石头,不敢出大气,稍不注意会摔下去。我不敢看崖下,胆战心惊,焦眉愁脸,四肢不敢有丝毫松懈,思想高度集中紧张,全身每个细胞都是紧张的,不敢有半点闪失,好不容易一步一步下到雍布拉康的最高观景台。平安下来,我心头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挂经幡的那山,是无人区危险地。
继续参观雍布拉康,从上至下,走左侧转经道,转经筒,看风光。四脚蛇爬行在红栏墙外,据说是来求财(求吃)的。到快下山的红墙外,也见到一只四脚蛇,趴在墙边,一动不动,晒太阳。四脚蛇,有医用作用,也是风水吉祥物。如果在户外遇见四脚蛇,这通常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旅程平安顺利。无论是旅行、约会还是商务洽谈,都将可能取得积极的结果。驱邪避煞,寺庙外红墙见到四脚蛇,吉祥好运的象征。寺庙红墙在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红色在藏传佛教中象征着吉祥、繁荣和幸福,红色墙体不仅具有保护作用,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信仰象征。红色墙体使得寺庙在高原格外醒目,给人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感觉。

站在高高的雍布拉康俯瞰,宫殿南侧下面,左前方,一个叫索塘的地方,有西藏第一块农田,面积约2亩,在藏族开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第一座村落,也在这里,游牧生活转为定居生活。据史料记载,公元前二世纪,吐蕃确定了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为了供奉藏王,村民们开垦了这块农田,取名为“协赛辛”,意即“国王御用田”。关于这块农田,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神猴与罗刹女在这一地域结合生出六只小猕猴,繁衍生息。由于野果已吃尽,神猴请求上天赐食,上天便将青稞、小麦、豆子、荞麦、油菜的种子给了神猴,神猴带着五谷回到贡布日山脚耕种。五谷丰收后,神猴对着子孙喊:“索当,索当!”(意为“吃吧,吃吧!”),于是有了第一块农田萨日索当。每年春耕时节,雍布拉康山脚下的农民会穿着节日盛装,来到萨日索当田间,举行隆重的开耕仪式,这一传统延续至今。从小听着故事长大的昌珠人,珍惜拥有的一切,无论是一粒米,一根稻草,还是一碗水,一把土,都会物尽其用。这是前人留下来的财富,是上天的馈赠。昌珠人对祖先的遗产格外珍惜。每年春天,都会有很多人来到这里朝拜,体会着先祖当年播种下第一颗种子时的美好愿望。土地不仅是生存的根本,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古镇的周边有将近三千亩的良田,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一代代昌珠人在广袤的土地上耕种,生活富足。这片根植于藏族人心目中的“御用农田”,被视为来自上天的恩赐,每年,都有大批农民要来到这里,祭拜,祈福,祈求上天的保佑,感恩自然的馈赠。
雍布拉康见证了西藏早期历史的发展,是藏族文化的重要遗产。作为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改作的寺庙,雍布拉康在藏传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今,雍布拉康已成为西藏山南地区的著名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这座古老的宫殿,是藏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雍布拉康静静屹立在山巅,诉说着西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人们领略它的魅力,探寻它的奥秘。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佘忠兰:重庆万州人,1989年入伍,西藏山南陆军第41医院,就读成都军区军医学校、第三军医大学,毕业分配在西藏军区解放军第115中心医院,已军休。在《高原医学》杂志等发表多篇医学论文,在《西藏日报》《鱼凫文艺》《作家新视野》杂志、《雪域边关,我敬你》《我的青春我的西藏》书刊、《中国交通在线》、成都市作家网等发表多篇诗作、散文等作品,在《军嫂》杂志发表短篇一文。

作者:佘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