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博物馆(四):大同古城、胡风汉韵、平城魏碑

牛爷大走四方 2025-02-05 16:31:01

(续接上文:丝路遗珍、平城盛景)

胡风汉韵。三到六世纪的中国,草原民族纷纷内迁,诸胡政权林立。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实现北方的统一。散布中原的胡汉各族历经血与火的洗礼,呈现胡汉杂糅、兼容并蓄的局面。中原文化极大地影响了游牧民族,同时胡风胡俗也注入了华夏社会。中原居民生活的饮食起居习惯发生变化,文学艺术等方面更是增添了粗犷奔放的色彩。

胡服妆饰。鲜卑人左衽窄袖的服饰与右衽宽袖的汉服迥然有别。男性福袴褶,衣长及膝,交领或圆领窄袖,腰系带,足蹬靴;女性着襦裙,紧身窄袖,长裙遮足,佩项饰耳环,戴腕钏指环。因北地气候寒冷,他们多戴帽,帽顶浑圆,脑后均有垂裙。

金耳坠·北魏

②-⑤金耳环·北魏⑥金耳饰·北魏⑦-⑧金扣·北魏

(左)胭脂·北魏、(中)骨簪·北魏、(右)粉饼·北魏

①银簪·北魏②铜簪·北魏③银簪·北魏④⑥铜簪·北魏⑤金头饰·北魏⑦银钗·北魏⑧银簪·北魏⑨⑩铜簪·北魏

①嵌宝石金耳坠·北魏②金扣·北魏③金豆形壳·北魏④金耳环一对·北魏⑤金耳环一对·北魏⑥金耳环·北魏

①嵌宝石金耳坠·北魏②金扣·北魏③金豆形壳·北魏

项饰·北魏

(左)玻璃珠饰·北魏、(中)珍珠串饰·北魏、(右)珍珠玻璃串饰·北魏

① 铜项饰·北魏②珠饰·北魏③煤精石珠·北魏④缠丝玛瑙珠·北魏⑤紫晶坠·北魏

珠串饰·北魏

铜饰品·北魏

⑴ 金铃饰·北魏、⑵小铜剪·北魏、⑶铜小刀·北魏、⑷铜耳挖·北魏、⑸铜漏勺·北魏、⑹铜镊子·北魏、⑺铜漏勺·北魏、⑻铜小刀·北魏、⑼铜小刀·北魏、⑽铜剪子·北魏

⑾磨石·北魏、⑿铜铃·北魏、⒀-⒃铜铃·北魏

(上)对鸟纹铜饰片·北魏、(左下)麒麟纹金箔饰·北魏、(右下)龙纹金牌饰·北魏

铜带钩和鎏金铜带饰·北魏

鎏金铜带饰·北魏

铜带扣和铜带具·北魏

银手镯和铜手镯·北魏

银手镯·北魏

珠串饰和指环·北魏

珠串饰·北魏

绿松石项饰·北魏

梭形绿玛瑙珠饰·北魏

珍珠琥珀串饰·北魏

彩绘陶女俑·北魏、陶女俑·北魏

彩绘陶男俑·北魏、彩绘陶步行仪卫俑·北魏、彩绘陶武士俑·北魏

釉陶骑马仪卫俑

彩绘陶女舞俑·北魏

彩绘陶骑马仪卫俑

食肉饮酪。拓跋鲜卑从大漠草原驰骋而来,善骑射,逐水草,以畜牧、射猎为业,食肉饮酪。后与汉人杂居,渐渐食谷疏之习,鲜鱼茗汁、牛羊酪浆俱上案几。

陶羊·北魏

陶猪·北魏

陶灶·北魏

陶井·北魏

陶碓·北魏

陶仓·北魏

粮食·北魏

石臼·北魏

陶鸡·北魏

陶器生活用品

釉陶壶·北魏

彩绘陶钵·北魏、彩绘陶盆·北魏

灰陶罐·北魏、灰陶壶·北魏、釉陶壶·北魏

陶簸箕·北魏、彩绘碟·北魏、彩绘陶耳环·北魏、

铜鐎斗·北魏、

陶井·北魏、彩绘陶豆·北魏、铜熨斗·北魏

宴饮图壁画。2010年于大同市云波里北魏壁画墓中出土。该墓四壁及甬道两壁均绘有壁画,宴饮图绘于墓室东壁。画面中间绘仿木构式殿宇建筑,墓主夫妇端坐其中,左侧绘参加宴饮的宾客,前有侍者为客人斟酒以及乐伎。乐伎共5人,为胡人形象,手持曲项琵琶、横笛、排箫、细腰鼓、行鼓。绘画风格与沙岭北魏壁画墓、智家堡北魏石椁壁画墓相似,极具拓跋鲜卑民族特色,具有鲜明时代和地域特征,为研究北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狩猎图壁画。2010年于大同市云波里北魏壁画墓中出土。该墓四壁及甬道两壁均绘有壁画。狩猎图绘于墓室南壁。画面以一条“V”字形河流为界,分为三部分。

中间画面呈倒山形,正中央是在茂密的山林中画有一棵挺拔大树,树下右侧有一人坐于高足坐具上,右腿架于左腿之上,左手抚膝,右手执钵形物于嘴边。头戴垂裙皂帽,身着交领红白条长褶,束腿裤,黑靴。其前站立一人,身着白的红色红缘长褶裤,双手捧物。

其右前方绘三只小鹿。树下左侧一人半卧于长形毯上,右手撑首,戴黑帽,身着交领白衣红缘长褶,身前有四个置地的马鞍,身旁有三匹马,其中两匹低头食草,一匹横卧回首。

“V”字形河流两侧分别绘有多人在山林间围猎的场景,体现出当时北魏拓跋鲜卑的游牧生活习俗。

车辇乘舆。古代出行的车乘,既是交通工具,也是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车辇的种类与侍从的数量都不能僭越。北魏贵族出行时备牛车鞍马,随从簇拥,旗仗卤薄导引,伎乐百戏穿插其中,阵容庞大,威严显赫。

彩绘陶马·北魏

彩绘陶马单辕轺车·北魏

彩绘鳖甲式车顶陶牛车·北魏

彩绘卷棚式车顶陶牛车·北魏

游猎遗俗。鲜卑人擅骑射,北魏诸帝多有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平城建有皇家游猎场所,早期有鹿苑,被划为东苑、西苑、北苑,园林方圆数十里,养有珍禽异兽,苑内建有殿宇、亭榭、池沼、虎圈等。

(上)釉陶骑马仪仗俑·北魏,(左右)彩绘陶甲骑具装俑·北魏、(下中)彩绘陶骑马仪仗俑·北魏

(左)陶釜·北魏,(右)铜釜·北魏

石磨石·北魏、铜小刀·北魏、弯角铁刀·北魏、铁刀·北魏

陶槽·北魏

(下)铁刀·北魏

双耳铜釜·北魏

扳指·北魏、铁箭镞·北魏、骨镞·北魏、骨弓弭·北魏

狩猎图壁画。2008年4月大同富乔垃圾发电厂(大同市南郊区仝家湾村南)建设工地北魏墓群9号墓内发掘出土。题记为北魏和平二年(461)。

这篇大型狩猎图绘于墓室东壁。整幅画面构图严谨、宏大,以山林为间隔,分为上下两部分,绘大型狩猎场面,上部山峰高耸,森林密布,下部山林间绘有猎犬、鹿、狐、飞禽等动物嬉戏,奔跑;围猎者头戴垂裙帽,身着交领白长褶,足蹬靴,搭弓射箭,骑马追逐,场景宏大,蔚为壮观,再现了鲜卑人狩猎的生活习俗。

平城魏碑。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石刻书法作品,因北魏的书写水平最高,且多以碑志上的铭刻体形式表现而得名。

南北朝是中国书法铭刻体隶楷转换的重要时期,平城时期书迹的主要特征,可以用古拙、朴茂、庄重、雄浑来概括,反映的是一种盛世气象。从书体分析,北魏前期官方正式场合多用楷隶或隶楷。迁洛后平城的铭刻书迹,则与洛阳同时期的书风趋于统一,即以方笔楷书为主,间或有隶楷辅之,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中国书法是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北魏平城作为魏碑的发祥地,遗迹甚为丰富,已发现的北魏碑刻和墨迹就达数十种,形式有记事碑、墓志铭、墓砖铭、发愿文、瓦当文、瓦刻文和木板漆书等种类。《文成帝南巡之颂碑》书法古朴雄厚、气势雄强,不仅是重要的实物史料,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平城魏碑的代表之作。《司马金龙墓铭》的书写严谨方正、笔法精妙,显示了墓主人生前的显赫地位。平城魏碑对后期魏碑影响深远,为魏碑探本溯源提供了直观详实的资料。

(中)元淑墓志·北魏永平元年(508)、(左)申洪之墓铭·北魏延兴二年(472)、(右)高琨墓志·北魏

叱干渴侯冢墓砖铭·北魏天安元年(466)

“长安人□□”墓砖铭·北魏

高琨墓志·北魏

申洪之墓铭·北魏延兴二年(472)

杨众庆墓砖铭·北魏太和八年(484)

屈突隆业墓砖铭·北魏太和十四年(490)

“平远将军”墓砖铭·北魏

宴饮图壁画·北魏。2008年4月大同富乔垃圾发电厂(大同市南郊区仝家湾村南)建设工地北魏墓群9号墓内发掘出土。题记为北魏和平二年(461)。

宴饮图绘于墓室北壁。墓主人端坐于宽广的屋宇下,形体高大。墓主人下方绘出杯盘罗列的备食场面。东侧绘胡人乐伎杂耍图,中央一壮年男胡俑右手叉腰站立,左手扶支在额头上的幢杆,杆上有四幼童做各种杂技动作;其中两名并排立于横竿上,单手攀幢杆,全身伸展;上有一幼童正双手双脚夹杆向上攀爬;最上幼儿腰抵杆顶,全身向下舒展。壮年男胡俑身旁有一男子双手上举,似作保护缘幢幼童。另有弹琵琶等乐器的胡人乐伎、舞伎。这种胡人乐舞、杂技表演的出现,是典型的西域风格,反映了北魏平城时期西域文化和艺术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居室生活。北魏的居室生活丰富多彩,既有汉族木构式屋宇建筑,也有胡族穹庐式的毡帐。室内陈设杂融相置,有汉族风情的帷帐、屏风、床榻、连枝灯等,又有鲜明游牧民族特色的石灯、石柱座、胡床等。鲜卑人垂足而坐的习俗对后世的生活起居影响深远。

釉陶多枝灯·北魏

石灯·北魏

陶多枝灯·北魏

(左)陶灯·北魏、(中右)石灯·北魏

石灯·北魏

彩绘陶屋·北魏

(上)彩绘陶屋·北魏,(下) 毡帐模型·北魏

龙首铜帷帐钩·北魏

石道方砚·北魏

石雕柱座·北魏

(左)彩绘陶樽·北魏、(右)石雕柱座·北魏

(左)石雕柱座·北魏、(右)铜镜·北魏

(左)浮石·北魏、(中)铁剪子·北魏,(右)彩绘陶案几·北魏

(未完待续·丧葬习俗、恒州平城)

2024-04-13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0 阅读:3
牛爷大走四方

牛爷大走四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