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2日,北京八宝山菊厅破例举行了一场追悼会,著名主持人撒贝宁念着悼词,到场的北大师生们都泣不成声。而礼堂中间放着一张黑白照,照片里的女性笑容灿烂,正是逝者张培祥。她是北大法学院的研究生,去世时年仅24岁。在人生短暂的24年里,她遭遇了活着的困苦,更留下了活着的辉煌。看完他的故事,或许你会明白,为什么她的去世会引起社会轰动,他的葬礼又为什么能在八宝山举行。
1979年10月6日,张培祥出生在湖南醴陵县的一个偏远乡村,因为父亲体弱多病,母亲患有小儿麻痹,一只手几乎瘫痪。五岁时弟弟出生,一家子老弱病残幼,张培祥则成了主要劳动力。她的童年几乎只围绕两件事。一是干农活,二是卖米。每年秋收的稻谷,他们都不舍得多吃,而是挑到集市上卖了换钱,以换取父亲治病的救命钱。米价不好时,她和母亲只能将米重新挑回,第二天去更远的地方卖。后来她在文章卖米中这样写道,肩上的担子好沉,我只觉得压着一座山似的。这样沉的日子里,读书成了张培祥为数不多的渴望,然而命运却总想剥夺她的这点“甜”。十岁那年,张父将张培祥叫到床前,希望她别读书了。第二天,没再去学校的张培祥扛着锄头和母亲去田地干活,然后羡慕地看着同龄的孩子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去上学。
好在不久后,姑姑得知了她辍学的消息,不忍他的天赋被湮灭,便资助她继续上学。张培祥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更加发奋学习。1991年,她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醴陵一中。张家勒紧腰带,东拼西凑供张培祥在城里读完初一后,实在无力再供下去,于是想让她转回乡下读书。后来,在醴陵四中任教的堂叔担心会耽误他的学业,设法将张培祥转到醴陵四中读初三。中考前夕,懂事的张培祥选择了考中专,希望自己早一点参加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当时的校长罗定忠发现后,千辛万苦将她从中专考场拉到高中考场。这次中考,张培祥考取了727的高分,奈何厄运只找苦命人。高二那年,张父被查出肾结石,张母又患乳腺癌,张培祥这书终究无法再读下去。这次,辍学的她去了南方打工。
罗校长发现张培祥不来上学后,第一时间赶到了张家。得知她去打工了后,罗校长尽管生气,却也理解她,决定找到张培祥。经过四个月的四处奔走打听,罗校长找回了张培祥,并免去了她的一切学杂费。1997年8月,醴陵四中传出高考喜讯,张培祥以文科株洲第一、全省第五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那年夏天,张培祥揣着父母心有拼凑的1000多元钱,坐火车来到北京,从此没再问家里要过一分钱。本科四年,她一直保持了前十名的好成绩,多次获得奖学金,后又考上本校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大学时期的张培祥(右一)
在此期间,张培祥还开始了她的翻译和创作生涯。她去北京电视台兼职写剧本,2003年协助湖南卫视。策划了新青年专栏前三期,并亲自担任嘉宾主持。她写的剧作《大话红楼》风靡全国高校,她的《卖米》一文获北大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被誉为可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佳作。后来,张培祥的弟弟回忆说,从2000年起,姐姐就经常寄钱回家,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是那时候开始改善的,她给家里贴上了瓷砖,添置了新的洗衣机,装上了电话、电视,还陆续带母亲和弟弟到北京看她生活学习的地方。眼看着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但命运却又给了张培祥致命一击。
2003年五月底,张培祥被诊断患上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003年8月27日,张培祥永远闭上了双眼。9月2日,北大决定在北京八宝山菊厅破例为张培祥举行葬礼,并遵照她的遗愿,她的骨灰一半留在了北大未名湖畔,一半回到了家乡。被安葬在一个向阳的小山坡上。张培祥去世后一年,《大话红楼》一书也由中国工人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全国发行。她生前所翻译的《你像你的狗一样快乐吗》等国外作品也出版发行,成为畅销书。文章《卖米》为当代文学杂志刊发,如今仍在网上传播。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愿坚强又滚烫的张培祥能为你带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