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滑脉之象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即指下感到流利如珠,前人形容此脉为“利”“啄”“营”“章”“连珠”“替替然”“翕奄沉”。
二、滑脉原理与临床诊断意义
1.邪阻(以痰为最常见)
滑为邪盛有余之脉。邪气阻遏、气血欲行而与邪搏击,则荡扬气血脉滑。犹如河中有石,水流经时,则与石搏击荡起波澜。
可以致滑脉的邪气很多,痰饮、水蓄、食积、血结、气壅等皆可致滑。如《伤寒论》第256条云:“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此言宿食致滑。《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沉滑相搏,血结胞中。”此言血结致滑。李中梓医案云:“刑部主政徐凌如劳心与怒并,遂汗出昏倦,语言错乱,为杜殆甚,迎余视之。脉滑而软,为气大虚而痰上涌,以补中益气汤加半夏、附子四剂而稍苏,更以六君子汤加姜汁、香附两剂而病乃却。此为痰所致的滑。”
2.热犯气分
热犯气分,因为热性急数,假如这个时候脉搏跳动加快(数脉)或并未明显加快,就会使血流得非常急,血液流得急的话就表现出异常的流畅。但这是血液流动很急,不是脉搏跳动次数很快。因为阳明经为多血多气之经,所以一旦阳明气分有热,热邪对其血分的影响就很明显,并会影响到机体的血脉,它就促使血液的流动非常流畅。
热犯气分形成的滑脉的例子在临床上和经典中并不少见。例如《伤寒论》第138条云:“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第350条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第214条云:“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这些都是阳明热致滑的例证。
3.正虚而滑
正虚者,脉本不当滑。气血已亏,鼓荡乏力,脉何由滑也?所以张路玉说:“滑脉无无力之象,无虚寒之理。”但是当气虚衰较重,不能固而外泄时;或正虚时内火炽盛,脉亦可滑。《脉学辑要》云:“然虚实有反见滑脉者,乃元气外泄之候。”《脉理求真》亦说:“或以气虚不能统摄阴水,脉见滑利者有之。”此滑当按之无力。
4.平人见滑乃气血既盛
正常健康人可表现为稍滑脉象。正常人脉缓和(稍有滑象),是营卫调和、气血充盈征象。
5.孕妇以及月经来潮之脉
孕妇脉滑,但孕妇脉不一定必滑,只是多滑脉而已。孕妇实际上是有病象、无病脉。孕脉是正常的脉、柔和从容。孕妇脉滑,是身体要血养胎的表现。
6.肾之平脉沉而软滑
肾藏精,五脏六腑之精皆源于肾而藏之。精血同源,肾之精血充盛,脉乃滑。又肾脉沉,乃封藏之象;滑为阳,乃火浴水中,故肾脉沉而软滑为平。
医案一
赵某,女,26岁,2019年6月12日初诊。
主症:反复头晕1年余,伴目眩。
头昏如坐车船,视物天旋地转,甚则恶心呕吐,汗出,不欲睁目,胸闷、痰多,口苦口干,大便正常,小便略黄欠利。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左关滑大、右关浮滑。
析脉:滑脉之痰,独见两关,故知病位在肝脾二经。脾运不佳,伤痰聚湿,肝火夹痰上犯清窍。
治法:祛痰清热,泻肝火。
处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陈皮15g,茯苓15g,法半夏15g,枳实6g,竹茹10g,黄连3g,夏枯草15g,天麻15g,泽泻15g,白术10g,炙甘草3g。
7剂,水煎服,1日1剂。
服上方3剂后头昏、口苦等好转,7剂服完,不适诸症消除,后以六君子汤加减以资巩固。
医案二
何某,男,29岁,2016年9月3日初诊。
主症:患者头昏呕吐半年,每日均发病,时轻时重,重时天旋地转,起则头眩,在重庆某医院诊为梅里埃综合征,经住院治疗多次,效果欠佳,前后用过苓桂术甘汤、小柴胡汤、二陈汤等均无明显效果。
刻诊:头昏眩,晨起恶心、干呕、四肢发麻,胃胀不欲食,乏力,眠差,无口干口苦,无恶寒,二便正常,舌胖大,苔薄白,脉沉弦滑。析脉:弦主肝、主风,滑主痰,结合病史,四诊合参辨为风痰上扰。
治法:祛风,化痰,平肝。
处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泽泻汤加减。
法半夏15g,炒白术15g,天麻15g,茯苓15g,陈皮15g,泽泻18g,炙甘草6g,制天南星15g(先煎),鸡血藤24g,防风10g,葛根12g。
5剂,水煎服,1日1剂。
服上方3剂后,头昏明显减轻,食欲增。上方泽泻减量为12g,再服7剂,症状未见复发,停药。
按语
滑脉为有余之症的脉象,多主实证,以痰证最为多见。何某案例为痰饮证,前后用温化痰饮方剂未取得明显效果,提示非寒饮,根据症状突然发作、四肢麻木等症,可断为肝风为患。肝风之因很多,由脉弦滑可知为风痰上扰、清阳不升所致。脉象在此案例的鉴别诊断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本文摘自《脉诊体悟与实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何本阳
[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