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慢阻肺,急性期清热化痰止咳平喘,稳定期补肾益气健脾益肺

李书香的备忘录 2024-11-04 13:56:49

得了慢阻肺的患者,内心往往焦虑而困惑,面对各种诊疗医讯,很多人莫衷一是,于是经常有人问我:

“李老师,治疗慢阻肺,中医和西医有什么不同?”

我说,相比西医的治标不治本,中医治疗慢阻肺最大的特色,是标本兼治。

西医治疗主要集中在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通过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激素、化痰剂等药物来控制症状。这种治疗方式虽然可以短期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慢阻肺的病理基础,即肺部结构的损伤和气道炎症。

而中医则完全不同,中医治疗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急性发作期,重点是缓解症状,如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而在稳定期,则注重增强体质,如补肾益气、健脾益肺。两个阶段结合,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结果。

这样答复显得抽象而空泛,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病案,是我亲手治疗的一个慢阻肺患者,通过它,来看看中西医治疗的具体异同。

65岁的张女士,在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后,在当地市属三甲医院,开始了西医治疗。

医生为她开具了支气管舒张剂、激素和化痰剂等药物。

在用药后的几天内,张某某明显感觉到呼吸困难有所减轻,咳嗽频率和强度也有所下降,痰液变得较为稀薄,易于咳出,整体精神状态和食欲有所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短期内的提升。

随着病情的稳定,医生逐渐减少了激素的使用量,并最终停了药。

张女士以为自己被治好了,但那年国庆节期间,气温骤降之时,她再度急性发作,住进了医院。

张女士这才意识到,此前所吃的药,都只是在缓解症状,并没有改变根本。于是,住了一星期医院后,出院找到我,希望得到中医的帮助。

2020年10月15日,初诊症见:张女士急性病容,气促明显,咳嗽频繁,咳大量黄脓痰,质黏稠,难以咯出,伴有发热,体温38.5,胸闷,无胸痛,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大量湿啰音及哮鸣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这正是慢阻肺的急性加重期。

中医诊断:喘证(痰热壅肺)。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平喘。

处方:麻杏石甘汤合桑白皮汤加减。药物组成:麻黄、杏仁、石膏(先煎),桑白皮、黄芩、浙贝母、瓜蒌仁、桔梗、甘草、鱼腥草、金荞麦等。

共5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2020年10月21日

患者服药后发热已退,气促明显缓解,咳嗽减轻,痰量减少,痰色转白,易咯出。食欲有所改善,大便通畅,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滑。

治法调整为健脾化痰,补肺固本。

处方: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炙甘草、黄芪、防风、杏仁、紫菀、款冬花等。共10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三诊:2020 年 10 月 31 日 患者面色红润,呼吸平稳,仅在活动后稍有气促。咳嗽偶尔发作,痰液清稀,量极少。食欲良好,睡眠安稳。大便每日一次,成形。小便清长。查体: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明显湿啰音及哮鸣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治法继续巩固健脾化痰、补肺固本之效。处方:在二诊方剂基础上,适当减少化痰药物的用量,增加补肾之品,如熟地、山萸肉、山药等。共15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四诊:2020 年 11 月 15 日 患者精神饱满,行动自如,无气促、咳嗽等不适症状。日常活动完全不受影响,可进行适度的体力劳动。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异常杂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有力。 此时患者已进入稳定期,继续以扶正固本为原则进行调理。嘱患者注意饮食起居,避免受寒、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可间断服用健脾补肺、益肾纳气的中药方剂进行巩固治疗,如参苓白术散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按语】

本例患者慢阻肺急性加重期表现为痰热壅肺,故治疗初期以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为主,方选麻杏石甘汤合桑白皮汤加减,药后症状迅速缓解。随着病情稳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转为健脾化痰、补肺固本,以防止病情反复。

中医治疗慢阻肺强调“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急性加重期迅速控制症状,稳定期注重调理脏腑功能,增强体质,从而达到长期控制病情的目的。

0 阅读:5

李书香的备忘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