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一位老人从台湾回到了大陆,他是一名地下党员,带回了一份名单,在这份名单中记载了许多在上世纪50年代被国民党当局杀害的地下人员。这份名单的到来,让一名找寻父亲多年的男子,痛哭不已,这是他第一次确认父亲离开家后的情况,这一年距离他的父亲离家,已经有39年。
刘玉平是家中最小的孩子,1948年出生。在他的记忆中,父亲的印象是缺失的,因为父亲离开时他太小了,不到两岁。长大后的刘玉平问的母亲最多的问题是“爸爸去哪了?”,母亲有时不做回答,有时被缠得太久回答:“全国解放后,你爸爸就回来了。”年幼的刘玉平一直没有懂爸爸为什么没有回来,他耐心地等待着。1955年,刘玉平7岁,母亲王素莲因病逝世,只留下了三个孩子,刘玉平和姐姐在亲友和国家的照顾下,慢慢长大,但比起生活上的困难,父亲刘光典的身份,更让他们介意。刘光典是旅顺人,出生贫寒,父亲早逝后,为了生活,他辍学到一家药店当了学徒,刘光典虽然贫穷,却人穷志不穷,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到北平辅仁大学学习,先后掌握了多门外语,日语英语都说的不错。1942年,20岁的刘光典与王素莲成婚,刘光典凭借日语流利,得以在山东滕县的日伪警察所工作,工作期间,刘光典经常利用身份保护革命志士。过了一年,刘光典辞去工作,开始了经商,主要贩卖医药用品,他头脑很好,生意蒸蒸日上。
抗战胜利后,刘光典结识了一名老乡洪国式,洪国式是我党人员,经过他的介绍,刘光典开始了革命工作,辽沈战役前夕,刘光典被派到了沈阳工作,他凭借经营医药用品,为我军提供了许多有用的情报。北京和平解放后,到了5月,刘光典却突然对家里人说,自己要到远方做生意,最长一两年就回家了。要真找不到人,就登寻人启事找“刘芳”,这是刘光典最后一次与家人联系,此后的刘光典,不知所踪。勇闯虎穴 传递情报长大后的刘玉平慢慢知道了刘光典的去向,原来刘光典被组织安排到宝岛工作去了。由于是跨海作战,对当时我军而言,难度还是很高的,我军对敌人的情况,气象变化,涨潮变化都不了解,为了得到情报,刘光典被秘密安排前往宝岛。刘光典第一次从香港到达宝岛后,很快将一些情报传递了回来,其中有国民党军队的情况,港口的情况,海潮变幻的情况,对我军意义重大。1949年12月,组织安排洪国式进入宝岛,洪国式很快取得了许多情报。为了取回这些情报,刘光典再次出发,前往宝岛。这一次之后,再没有确切的刘光典的消息,刘光典失踪了。刘光典不知去向,渐渐地谣言四起,有人说刘光典可能是“叛变”了,有人称看到了他叫嚣的言论等等,刘光典的孩子们因此遭到了很大的压力,刘玉平一直想找到事情的真相,证明父亲的身份,却始终没有消息。
时光匆匆流逝,转眼来到了1988年,刘玉平看到了老人带回来的名单,这份记载了在上世纪50年代遇害牺牲的地下人员的名单上,在这份名单中,有这样一个名字“刘光典”。关于他的信息,只有简简单单的6个字,刘光典的名字,和他的籍贯“旅顺人”。尽管只有这样简单的信息,刘玉平依旧激动不已,父亲的身份得到了证实,他没有叛变。那么刘光典遭遇了什么呢?他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呢?刘玉平开始了搜集证据的道路。辗转深山 宁死不屈原来刘光典第二次到宝岛时,岛内情况已经十分危急,国民党特务将蔡孝乾抓获,蔡孝乾很快叛变,供出了许多情报人员,洪国式、刘光典也在其中,敌人抓完人后清点人员,发现刘光典并不在其中,原来刘光典在敌人的抓捕行动开展前,因为有任务,躲过了一劫。国民党特务马上张贴信息,抓捕刘光典。刘光典匆匆赶到了邮局,给组织发出了最后一封报警,暗示情况紧急。这是刘光典与组织的最后一次联系。刘光典之后去了哪里?到了2008年,刘玉平的儿子,在网上找到了一封小册子,记载了刘光典的行踪,这封小册子是敌人抓捕到刘光典之后,为了炫耀功绩编写的。原来刘光典之后来到了深山之中,过起了原始的生活,在山洞中居住。尽管如此刘光典还是没忘记自己党员的身份,经常对当地人员宣传政策,生活艰难,就靠编一些竹篮卖钱,从不拿别人的一针一线。就这样刘光典在当地人民的帮助下坚持了4年,此间刘光典曾想过离开,但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刘光典没能有机会离开。1954年,刘光典被抓捕后,在监狱中被关押了5年,刘光典被抓捕后,国民党当局使用了计策,找到一名长相酷似的人,散布反动言论,这才有了有人认为刘光典“叛变”的举动。一名原国民党士兵张家林记述了他曾与刘光典一起被关押的时光,刘光典看到他十分瘦弱,总是将自己碗中的肉分给他。1959年,蒋介石批准,刘光典被押送执行死刑。刘光典牺牲前的最后一张照片上,刘光典面无惧色,十分平静。一声枪响后,刘光典倒在了血泊之中。
真相不会被掩埋,烈士的身份最终被证明,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刘光典的事迹被重新核查后,刘光典被追认为烈士。2013年,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建成,牺牲的吴石,朱枫等人的名字都被镌刻其上,刘光典也在其中。
在隐蔽战线上牺牲的战士们,他们的事迹往往无人知晓,却更加惊心动魄,他们的事迹,彰显了对祖国的热爱,向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