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说明的是古代打仗,讲究排兵布阵,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的对手,会选择不同的阵型,如鱼鳞阵、雁形阵、八卦阵、长蛇阵等等,这些阵型或许有前排士卒,但是前排士卒都未必是最先与敌人接战,更谈不上炮灰送死了。
真正意义上,会出现前排士卒的,一般都是步兵方阵或者线形行军阵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前排士兵为何会心甘情愿冲锋陷阵敢于赴死呢?
第一,冷兵器战争,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这种情况跟我们现代的尖刀连、主攻手的情况差不多,前排士兵都是背负着特殊的任务的,他们的作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整个战场的胜负。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跟我们现代的战争有非常多的不同之处,我们经常会看到,一支几千人的军队,改变了一场数十万人对决的战争的胜负,比如秦赵长平之战,五千秦军锐士杀入赵军,使赵军前后不能相顾,成功实现对赵括的包围。再比如唐初虎牢关之战,唐太宗李世民以三千精锐,迎战30万窦建德大军,大破救援洛阳王世充的窦建德大军。
其实古代很多战争,细细研究下来,数十万人的战争,大都是有那么非常有限的几千精锐来决定的,所以了解古代战争故事的,都听说过“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其实并非女真军队多么厉害,而是其皆为精锐,汉族军队因为训练的问题很难一下子集结数万精锐罢了。
为何如此呢?这都是因为冷兵器战斗,士气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先声夺人”,一旦在接战之初打出高昂的士气,那么全军必然越战越勇,怎么打怎么有,如果一开始被敌人压制士气,那么基本就宣告失败,前军一旦顶不住崩溃下来,那么整支数十万人的军队,连数十万头猪都比不上,完全会被敌军几千人追着跑、追着杀。
第二,基于战争的需要,古代将领都有一支压箱底的精锐死士
从汉高祖刘备斩白蛇起义,到辛亥革命之前,整个两千多年的古代军队中,都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形态,就是主将麾下会养一批敢打敢拼,更是不怕死的心腹死士,这些人跟主将一般都是同族、同乡的生死兄弟,或者是收养的义子。
这些人平时在军中享受超高的待遇,普通士兵能吃饱饭,他们顿顿能吃肉,普通士兵军饷三五两,他们饷银二十两,而且还不拖欠,更重要的是,他们上了战场都是身披好几层甲胄,一般的弓箭、刀枪很难伤到他们,在战场上他们就是坦克,基本砍几十下都难以造成致命伤,比如魏武卒披三层铠甲行动自若,比如满清的白甲兵,都是这种战场坦克,专门训练出来顶前面,决定战场胜负的军队。
这些士兵为什么愿意身先士卒,顶在军阵的最前面呢?一是因为主将给他们那么高的待遇,就是要他们发挥这样的作用,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主将而死,属于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那种,不同于混口饭吃的普通士兵。
二是他们这样做的回报也是非常丰厚的,正所谓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么,首先他们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战功,一定是不会被别人侵吞的,因为地位在那摆着了,而普通士兵就不好说了,其次他们战场拼杀,在主将跟前地位越来越高,养子指不定哪天,就变成继承人了,所以拼得越狠,收益越大。
第三,冷兵器时代,前排士兵的阵亡率,未必就是最高的
在冷兵器作战中,造成士兵大规模伤亡的,并不是刀枪剑戟的交战厮杀,而是弓弩的远距离打击,在箭矢的铺天盖地杀伤下,是不存在前排危险区和后排安全区的,只要射程之内全部杀伤,而且一般第一排士兵会负责举起大盾,反而会防护更周到一点。
当然,很多时候,遇上军纪非常差的军队,会在军阵之前,驱赶大批的难民百姓作为炮灰,吸引对方的弓箭、火炮杀伤,比如著名的唐末黄巢起义军、明末李闯农民军,这种时候,无良将领会安排大量的督战队和弓箭手,对老百姓进行驱赶,逼迫老百姓为其冲锋陷阵冲散对手,这种情况在乱世中比较常见,那么对老百姓来说,往前冲和往后退都是一样要死的,后面的已经是畜生了,前面万一遇上个人呢!
排头兵前锋,生死全凭运气
打仗都愿意当前排的兵将,前排的都不是普通人,武艺精湛,马术高超,英勇善战,他们胜了大家才冲锋,败了集体撤退 ,但有时候也许是诈败,后面兵往四周跑,他们往后跑,敌人冲过来了,他们回马反战,这时候四周兵把敌军保围了,乱砍,乱射,想在第一排突围出去等于送死,哪弱从拿突围吧。
但受过训练的兵各个都能当前排的兵,都英勇善战,战无不胜,轮着来,荣耀还是前排得到的多,后面没机会呀,老弱病残城里看门去,城楼扫地推推小车,不用跑的太慢,进攻跟不上队伍,用计,让敌人追上了,计划全乱了 先救人吧,包围战变混战了损失惨重。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军令之下你不服从能行吗[笑着哭]?
最后一段是胡扯,是污蔑农民军。古代打仗最讲究军阵,驱赶成千上万炮灰冲锋那只是理论上想象,这成千上万炮灰若被迎头痛击后一窝蜂潮水般往回涌,那不是把己方军阵冲垮?北宋末年宋精锐西军就是已方民夫运输队被金军冲乱后冲垮军阵而大败的。再者,农民军让百姓去做炮灰也不利于聚集人气发展壮大,这又跟农民急需短时间内发展的普遍状况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