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曾嘲以毛主席当年的学识,根本考不上北大,主席听闻后一笑

心水史呀 2025-02-05 10:25:55
前言:

胡适曾经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表示了对毛主席的评价:“以毛泽东当时的水平,考不上北大。”他的这一番言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两人的关系可以说是亦师亦友,那是什么原因使得胡适对毛主席做出这种评价?而毛主席又是怎样答复的呢?

二人的渊源

胡适出生于1891年,十九岁时,前往美国留学。之后胡适在杜威门下学习先进思想,并为此折服,从而推崇“民主主义”。

后来胡适从美国留学回来之后,收到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希望他可以到北大任教,担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一职。而此时的毛泽东还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在当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军阀之间的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切也都被爱国积极分子和青年学生看在眼里。

同时也让一些文人志士意识到:要想将中国从眼下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需要开民智,解放思想、改变思想。

此时陈独秀出现在了大众视野,他和众人创办了《新青年》杂志,这个杂志与往常人们所阅读的杂志有很大区别,在这里他们看到了许多新思想、新文化,也正是因为这些感染了更多的青年学生,使许多人深受影响。

而毛泽东也深受《新青年》的影响,为了支持这些有志青年们,毛泽东和何叔衡等人在湖南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共同寻找救国之路。

在毛泽东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到:“当时我在读师范大学时第一次接触到《新青年》,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会经常阅读《新青年》,而我那时也非常佩服陈独秀、胡适所写的文章。”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胡适的评价极高。

在当时“出国热”的影响下,毛泽东等人也决定外出留学,但是苦于没有出路,于是写信询问了曾经的恩师杨昌济。

后来在杨昌济的回信中,他们得知了法国在招收中国工人,这会是一个出国勤工俭学的好机会。

于是,几人立马动身来到北京,在杨昌济的安排下,毛泽东进入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做管理员,一边阅读着书籍、学习更多的知识,一边等待着前往法国的时机。

毛泽东和胡适的渊源也在北大开始了。

亦师亦友

毛泽东在北大时经常会去胡适的课堂旁听。刚开始胡适对于毛泽东的印象并不好,他觉得毛泽东总是在讲课时问东问西,让他感觉有些不礼貌。但是后来他注意到这个勤奋好学的学生有些与众不同,一次交谈更是让他改变了看法。

胡适在一次课上问道毛泽东:“你问的这些问题,就算知道了答案你又能怎么样呢,这又有什么用呢?”

毛泽东回答道:“只有知道了答案才能知道怎么去解决。而中国现在的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日就形成的,那么想要改变现状就必须要彻底打破它。”他的答复让胡适意想不到。

在杨昌济的引荐下,毛泽东还拜访了胡适,一来二去的讨论下,二人慢慢熟络起来,也碰撞出许多火花。

胡适对于毛泽东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尽到了一个为人师的职责。在更深一步了解到胡适的新思想和敏捷、灵活的思维后,毛泽东对于胡适更加敬佩。

在后来,毛泽东还会谦卑的说自己受到胡适的教诲得到了许多的启发,胡适就是他的老师。

产生争议,“分道扬镳”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来北京也是为了等待时机去法国留学,毛泽东也为此准备了许久,在等到去法国留学的时机后,毛泽东却做出了令众人疑惑不已的决定,他决定放弃出国留学,这是因为什么呢?难道之前的努力就要付之东流了么?

其实不然,毛泽东之所以决定放弃出国留学也是受到了胡适的启发。曾经毛泽东向胡适表达了自己准备出国留学的想法后,胡适想了想说道:“其实想要救国并非一定要留学。你在国外学习的东西,真的能适合中国么?你对中国的国情、民情又了解多少呢?”

听完胡适的话,毛泽东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所以他对于放弃留学的解释是这样说的:“求学,重要的是学,而非去哪里学。有人去国外学习新的东西来救国,那必然就需要有人留下了,将国内的情况了解清楚。只有这样,在你们学成归来之时,我们才好将国内外的东西结合起来,找到适合中国的道路。”

于是毛泽东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了湖南地区的学生运动上。他创办的《湘江评论》也得到了胡适的大力支持。可见胡适和毛泽东两人在这时也可以称得上是志同道合的。

不过随着共产党的建立,二人之间的思想逐渐出现分歧。胡适一直倡导“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对立的局势。

而毛泽东则在陈独秀、李大钊的思想熏陶下,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并觉得马克思主义才是中国未来该走的道路,于是坚定的站到了马克思主义道路上。

共产党成立后,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行三民主义。而胡适此时再次从美国留学归来,他受到美国“三权分立”的影响,对于共产党一直处于抵抗情绪,这让毛泽东很是不能理解。

曾经那个告诉自己要了解中国国情的人,现如今怎么如此思想理想化?但是毛泽东还是尝试与胡适谈论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希望他不要越走越错。

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国民党大肆抓捕共产党,残害了无数共产党。而胡适还多次劝说毛泽东等人放下武器,不要与国民党对抗。虽然胡适一直未加入国民党,但是当时在外界看来,胡适已经选择了国民党,站在共产党的对面了。

而面对共产党员的牺牲,毛泽东怎么可能接受胡适的提议,这更让他明白了唯有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更加坚定了走共产主义的道路。

彻底决裂

内战爆发后,蒋介石兵败逃到了台湾,而胡适也没有想到人民的力量居然有这么大,人民选择了共产党,那他该何去何从?

毛泽东顾念旧情,同时十分认可胡适的文学才华,所以希望胡适能留在大陆,继续担任北大校长,为国家文化事业发挥余热。

胡适的一名学生知道了毛泽东的意思之后也是主动找到了他,并向他转告毛泽东的意思,他犹豫片刻后,笑道:“人家,还能相信我吗?”

最终,他跟随蒋介石到了台湾,因为不愿意卷入政治斗争中,最终去往美国。

后来,胡适在美国参加了一场学术研讨会,会议结束之后一位记者对胡适提出了关于怎样看待曾经的学生毛泽东成为一国主席的问题。

胡适思考过后回答到:“我没有与毛泽东做过师生,当时他只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员罢了,我们没有过多的交际。而毛泽东凭借他的水平是考不上北大的。”

这一条采访被传回到了国内,并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都替毛泽东打抱不平。但是毛泽东知道后,并没有过多的反应,只是摇摇手说:“我们要理解他。”

但是毛泽东身边的好友们并不想让毛泽东受到非议,于是找到记者阐述了当时毛泽东为什么没有上北大的原因:“我们与毛泽东是北京大学的校友,虽然毛泽东当时以图书管理员的身份进入课堂旁听,但是他的学识、他的思想是我们在北大就读的学生无法比拟的。不是他考不上北大,是他愿意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体察民情、了解国情上,而在北大就读是无法让他知道这些的。”

结语:

毛泽东真正的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找到了一条属于中国的出路。

所以,他不是考不上,而是因为心里装着的是国家、是人民,他把自己放在了国家和人民之后。在那样的时代,只有像毛泽东这样,才能真正带领人民、带领中国走向一条正确的道路。

0 阅读:29
心水史呀

心水史呀

记录前人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