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北京嘉德拍卖会上,一枚“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长须龙壹圆”金质样币,以“176万”落槌成交,直接刷新了古币拍卖的世界纪录;究竟什么古币这么值钱?这其中还隐藏着一段“煎饼藏宝”的故事。
说起“煎饼”,无疑是天津卫的最出名;天津的“煎饼摊”更是星罗棋布,一家挨着一家,1945年也是一样。
1945年9月19日早上5、6点钟的样子,天津的一家“煎饼摊”刚刚开门,路上就急匆匆走来两个人;说起这家店,虽说不是天津最大的,但在这一带可是出了名的。
再说这两个人,见这家煎饼卖得好,却不肯上前买,只顾互相嘀咕;伙计挺机灵,眼见店前站着两个人有点犹豫,就主动招呼“两位爷,我们这儿的煎饼都是现做的,保证您二位吃了就忘不了,二位来两套?”
其中一人搭话“你们这的煎饼都是现做的?我们要的可有点要求,你们能做吗?”
伙计笑着说“二位就吩咐吧,您说要发面的、死面的、肉的、素的、葱花的还是菜叶的,只要吩咐下来,小店包您满意!”伙计的嘴皮子挺溜,套词也多,这引得两人凑了过来。
还是那人说话“什么样的煎饼不重要,你只要把这几个‘铜钱’藏进去就好。”
伙计一看,主顾递过来几枚古币,说是“铜钱”,但看起来有的像银子,有点像金子;这伙计不懂行,但他也知道,那年月拿得出金子、银子的都不是一般人,因此态度上更加客气了。
此时的伙计对两位客人更是点头哈腰,嘴里还说着“得嘞,二位爷就放心吧,保证您不说,吃煎饼的爷能把这几枚‘福钱’吃肚子里。”
这里插上几句,所谓“福钱”在北方比较常见,过年时,还有将钱币包进饺子的习俗;那么多饺子下锅,再盛出来肯定分辨不出哪个饺子里包着钱,谁要是吃到,就证明这人“有福”,包在饺子里的钱,就叫“福钱”。
也是因为有这么个习俗,因此,虽说这几枚金、银币的个头不小,但伙计也没多想,还以为“有钱人包福钱”玩;这下可好,煎饼师傅为了藏这几枚古币,用的面更多了,摊出的煎饼也要厚实得多,这大概也不是天津卫“正宗”的煎饼了。
虽说煎饼做成了这样,但两位“主顾”挺满意,为此还给了伙计不少赏钱;单说这两个人,真不是为了吃煎饼,其中一人是著名的古币收藏大家,“马定祥”。
陪同他的也不是一般人,还是他的亲弟弟,这次他们到天津就是为了那5枚古币;当然,这5枚古币可是宝贝,藏进煎饼里自然也不是为了作“福钱”。
1945年,抗战刚刚胜利,但华夏动荡并未结束,“马定祥”原本住在上海,这次能让他亲自出马,也反映出那5枚古币的重要性;概括来讲,这次他们听说天津有一个外国人要回国,他手里藏着不少古钱币,那可都是中国的“国宝”。
这些中国的宝贝,要让外国人带出国,那可是文物流失;“马定祥”自然不愿意看到这些,但当时不太平,想“挽救国宝”也并非易事。
不管怎么说,“马定祥”和弟弟冒着风险从上海奔赴天津,又以“十几张银票”的天价才从外国人手里购回5枚古币;来时,“马定祥”身上无非有钱,风险相对较小,但想要回去,此时身上带着的可是“国宝”,这就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
原本,“马家兄弟”想坐火车回上海,可以借着“人多”打掩护;不巧的是,1945年的火车上盘查得特别紧,这要是国宝落入哪个军阀、兵痞手中,麻烦可就大了。
就在两人一筹莫展的时候,“马定祥”刚好看见一家煎饼摊的生意不错,于是一个主意就这样萌生了;当时,弟弟还以为“马定祥”饿了,刚想去买煎饼,却又被哥哥拉到了一边,这才出现了开头“两人嘀咕”的一幕。
真说起来,马定祥“定制”的煎饼又厚又大,怎么看也“不正常”,如果有人盘查,撕开煎饼就能发现那5枚古币;不过“煎饼”是卷起来的,在天津又满街都是,一般不会引人注意。
不管怎么说,马定祥用“煎饼”打掩护,真就骗过了盘查,并最终回到了上海,“5枚古币”从此没了消息;直到2004年嘉德春季拍卖会上,5枚古币中的“清代宣统三年大清长须龙金质硬币”才再次出现,并以176万的“天价”成交。
轰动之下,这段“煎饼藏宝”的故事也得以公诸于世;当然,这枚“清代宣统三年大清长须龙金质硬币”也成了世界古币拍卖史上,价格最贵的“一元”钱。
说起这枚“金质一元硬币”,其珍贵之处不在于“金质”,而在于“历史”;这枚硬币,最初是1911年,“大清度支部天津造币总厂”铸造的样币。
清末,中土内外交困,尤其“维新”与“守旧”两大势力竞争激烈;清王朝试图货币改革,到底沿用旧制的“两”,还是顺应时代改用“元”,这一话题成了朝堂上争吵的中心话题。
最后,“维新”占据上风,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天津度支部造币总厂试铸“宣统三年大清银币”;该类硬币直径38.4毫米,正面的中间和上方分别有“大清银币”四字,下方为“宣统三年”字样,背面有蟠龙图案和“ONE DOLLAR(壹圆)”英文字样。
这类硬币的样式并不相同,当时分别铸有长须龙、短须龙、曲须龙、大尾龙、反龙等十余种样币供选,并铸有少量金质样币,专门“恭呈御览”;之后,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反龙图案的样币“落榜”,曲须龙图案的“银币”正式铸行、流通。
“落选”的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反龙图案的样币,存世本来就少,自然成了海内外古币收藏家们追逐的对象;据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一枚“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长须龙银币”在海外拍卖会上,以“天价”成交。
1997年,上海首届银币铜元拍卖会上,“长须龙、反龙图案银币”分别以17万、6万的价格成交;这些“样币”早有出现,唯独没有“金质样币”出现,而且已知的仅有两枚,且均流落海外。
据传,一枚“金币”由埃及法鲁克国王收藏,另一枚在1954年被海外“苏富比拍卖公司”拍卖后,至今下落不明;2004年,北京嘉德拍卖会上出现的这枚“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长须龙壹圆金币”,一出现就引起了巨大轰动。
这枚古币的出现,以及“煎饼藏宝”的故事,一同承载了中国那段历史;无论从“金质”铸造技艺出发,还是从历史意义来看,“176万”的成交价都算合理。
国冢出手大力发展艺术品
按现在的行情后面可加个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