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家期盼已久的大授衔终于搞定了。为啥这次授衔准备了那么多年呢?还不是因为新中国人才济济,为国家做出大贡献的英雄多得数不清。要给谁授衔,授啥样的衔,都得从资历、战功、还有人品这些方面综合考虑。
虽然大家准备了好多年,但授衔这事儿还是没法让所有人都满意。这时候,毛主席主动站了出来,说他自己不参与授衔了。他这一带头,那些本来也要授衔但已经离开军队的将领们,也都跟着说不参与了。这样一来,那些还在军队里干的将帅们,就得到了为数不多的授衔机会。
从这个事儿能瞧出来,毛主席对新中国这次大授衔的事儿特别上心,他一遍遍地看着授衔名单,对那些有争议的将领怎么授衔,都是他自己拍板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毛主席心里还惦记着那些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们,他们当年可是冒着敌人的枪炮往前冲的。所以,他特地让人通知他们,到时候来北京参加授衔仪式。
对军人来说,授衔就像是给过去的军营日子盖了个大大的章,是大家心里头最渴望的那份荣耀。特别是头一回的大授衔,能参与的全是打江山的大英雄,那意义可大了去了。好多将军还因为觉得自己授的衔不够高,心里头有点不痛快。可毛主席万万没想到,居然有个当年勇夺泸定桥的猛士给他写了封信,说:“这次授衔,我不打算去了!”
写这封信给毛主席的人叫刘金山,他是当年勇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中的一员。很明显,刘金山在红军时期就已经加入了队伍,就算不是因为泸定桥一战出名,他也肯定是个经历过无数次战斗的老战士了。毕竟,能从红军时期一路走到新中国,这既是他的好运,也是他的荣耀,给他授衔就是对他一辈子努力的最好认可。
但话说回来,刘金山接到毛主席让他去北京接受军衔的通知后,为啥他回信说自个儿不想去呢?毛主席瞅见这回信,他又会咋打算呢?这事儿啊,还得从头讲讲刘金山。
【团长留给他的名字】
刘金山这人命挺苦的,从小就没了爹娘,成了没依没靠的孤儿,只能去亲戚家寄住,天天给地主家放牛混口饭吃。他爹娘走得早,连个正经名字都没给他留下,村里人都简单地叫他“刘伢子”。想想现在的孤儿日子都不好过,就更别提那时候战乱纷飞的年代了,刘金山对“穷苦”这俩字的体会,那可比谁都要深刻得多。
刘金山一点点长大,心里头老想着要翻身,不想再被地主欺负,就想凭自个儿的本事把日子过好。可这事儿,哪是一个穷孩子能轻易办到的?在那些地主的压迫下头,他就跟个小蚂蚁似的,啥也干不了。不过红军来了以后,他那种没法子的绝望就慢慢没了,心里头开始有了盼头,于是他决定,要去当红军。
红军跟国民党军队最大的不同就是,国民党士兵大都是为了一口饭,给那些军阀头子打工。但红军战士呢,他们是为了穷苦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而战,也是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在拼。他们心里都清楚,自己为啥要打这场仗。就像刘金山,他也是这么想的。
刘金山打起仗来特别拼命,老是受伤。特别是在长征那会儿,他要么就是跟恶劣的自然环境较劲,要么就是和追兵打得不可开交,每天都像是在鬼门关前徘徊。说到湘江那一仗,真是太惨了,刘金山所在的三零八团,团长杨金山就在那场战斗中英勇牺牲了。
团长在最后一刻,紧紧拉着刘金山的手,眼神里满是坚定,用几乎听不清的声音说:“从今往后,你就叫‘刘金山’了,我把我的名字传给你。”话音刚落,杨金山英勇地离开了人世,刘金山从此有了自己的大名,肩上的责任也变得更加沉重。
打那以后,刘金山打仗时总是冲在最前头,受点小伤也绝不退缩。就算在土城那场硬仗里受了重伤,他也硬是不肯留在后方养伤,非要跟着队伍一起往前走。
1935年那会儿,刘金山他们红四团,硬是靠两条腿走了240里地,刚刚好就在规定时间赶到了泸定桥。这支队伍啊,真是英雄中的英雄,一路上打打杀杀,啥困难没遇到过,这回又挑起了攻难关的大梁。
但是,敌人那边其实早就有了防备,红四团还没到,他们就把泸定桥上的木板全给拆了,就剩下那冷冰冰的十三条大铁链子,高高地吊在大渡河上面,离水面有十多米高。
【铁索横江】
为啥敌人不把那些大铁链子一股脑儿炸了呢?这样一来,红军不就彻底没法过大渡河了嘛?我猜挺多读者朋友心里都琢磨这事儿。其实啊,这事儿得从那时候的历史情况说起,我简单给大伙儿说道说道。
那时候,西康的老大是刘文辉,他和蒋介石关系不咋地,但也得听蒋介石的。蒋介石让刘文辉去拦红军,主要有两个打算。一来是想让刘文辉和红军打个你死我活,他自己好坐收渔利;二来是盼着刘文辉打红军打不过,这样他就能找借口派中央军去抢刘文辉的地盘了。
刘文辉掌管西康后,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蒋介石的小九九。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他打算两边都应付。一方面,他听蒋介石的,派兵到大渡河边,拦住红军不让过河。但另一方面,他也给自己留了个心眼,只把桥板给拆了,铁链没炸断,这样一来,就给红军后来飞夺泸定桥创造了机会。
没错,不是随便哪支队伍都能完成飞夺泸定桥这样的壮举。这样的战斗成果,简直就是奇迹,全靠红军那顶级的战斗能力和坚不可摧的决心,这事儿绝对值得历史书上大写特写。而一开始打算强闯泸定桥的人马里,本来还没刘金山呢,是他自己主动请缨,获得许可后,才加进了这个行列。
那时候的情况,对岸有敌人守着,就靠着那十三条大铁链过大渡河,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那些打头阵、硬闯的勇士们,说白了就是豁出去不要命的敢死队,能活下来的机会小得可怜。刘金山心里跟明镜似的,啥都明白,可他还是自个儿往上冲,要加入这队伍。瞧瞧刘金山这胆量,那真是大得没边儿了!
22名英雄猛冲泸定桥,对岸敌军见状立刻猛烈开火,子弹如雨点般袭来,但这22名英雄愣是一步不退。那时候,泸定桥上的十三条大铁链在风中晃来晃去,往下看就是十多米高的大渡河,河水凶猛得吓人。再看对岸,敌军正拿着枪疯狂射击,稍有疏忽,英雄们就可能落入河中或是倒在敌人的枪口下。
往前冲的时候,有个人挨了枪子儿掉进了水里,这给继续往前冲的勇士们心里头压了块大石头。等他们快要到对岸的时候,敌人的火力变得更猛了,子弹不停地往铁索上招呼,虽说没能把铁索打断,但铁索却烫得吓人。再加上敌军故意在桥头放火烧,铁索就更热了,有的地方都烧得发红。
这种高温足以让人受重伤,但刘金山他们却毫不退缩,硬着头皮在热得发烫的铁链上继续往对岸爬。刘金山的手掌皮都被烫掉了,衣服也被火烧着,肚皮上被铁链烫出的伤,直到他去世都留着疤痕。
战士们犹如火球一般,冒着滚滚浓烟猛冲到了对岸,吓得敌军魂飞魄散,哪还敢硬碰硬,全都扭头就跑。红军就这样创造了飞夺泸定桥的壮举,刘金山也因此名垂青史。那22位英勇的战士都得到了中央的表彰,这是他们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荣誉,但这并不是他们军旅路的尽头。
【一生为国】
后来,刘金山还是不停地四处打仗,每次冲锋他都跑在最前面。在打鬼子那会儿,他有一回一个人跟五个日本兵干上了,拼死搏斗。懂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日本兵的刺刀功夫可不差,能一对一打赢的,那都是打仗的老手了。刘金山一个人对付五个,那难度得有多大啊。
刘金山真是个硬汉,他下定了死战的决心,一个人对战五个敌人,愣是干掉了三个。但不幸的是,他的肠子被敌人给划开了。虽然战友们拼死把他从日本兵手里抢了回来,可肠子断了,这种重伤,没有医生给治疗,说白了,也是九死一生了。
好在白求恩医疗队刚好经过这里,他们用了一段羊肠给刘金山接上断了的肠子,这才救了他一命。从那时候起,那段羊肠就成了刘金山身体里的一部分。几十年的日子里,他时不时就会肚子疼,特别是到后来,疼得越来越厉害,经常让这个硬汉在老年时疼得满头大汗,但他从来都没喊过一声疼。
新中国成立后,像刘金山这样的老革命军人在部队里特别受尊敬,因为他们把大半辈子都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到了新中国第一次授军衔那会儿,毛主席给老革命军人定了个评衔的原则,就是“红军战士至少给个校尉衔”。刘金山不光是位老红军,还是当年勇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中的一个,他半生都在战场上度过,立下不少军功,最后评定为少将军衔。
刘金山收到了毛主席的亲笔信,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少将军衔,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真是被党和毛主席的信任给暖到了。但他没多想,立马就在回信里跟毛主席说了,自己不太想去北京参加授衔仪式,还望毛主席能好好琢磨琢磨他的这个请求。
刘金山为啥不愿意去北京接受少将衔呢?他觉得自己还不够那个级别。他脑子里老是闪过那22位牺牲的兄弟,还有两位现在还残疾的战友。要是他真当上了少将,那那些牺牲的兄弟要是还在,该给他们啥军衔呢?刘金山心里没底,他不愿意干那种良心上过不去的事,于是就跟毛主席说了自己的想法。
毛主席看了刘金山的回信后,心里特别感动,对他的请求也非常重视,最后决定给他大校军衔。刘金山打了好多年的仗,身上到处都是伤疤,平时他都藏着掖着。等年纪一大,女儿刘苏芳帮他换衣服时,才发现老爸身上那些吓人的伤疤。连刘苏芳这个亲闺女看了,都对老爸充满了敬意!
刘金山因为身体不太好,被安排到苏州的干休所去休息养病。但他这人就是闲不下来,于是给南京军区写了封信,说自己想去工厂、矿山或者农村,继续给党出一份力。不过,因为他的身体情况,组织上商量了一下,觉得还是让他好好在干休所疗养身体更为妥当,就没答应他的请求。
1999年9月的时候,刘金山老先生在苏州走了,他活到了91岁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