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某日,北京新街口一四合院内,半退休的陈锡联正家中阅读,忽闻中央有使者至。
陈锡联甚感惊讶,自他卸任所有职位以来,始终闭门谢客,鲜有人来访,唯有老战友偶尔造访。
中央工作人员进门欲言又止,陈锡联老将军一生征战,见不得此态,直言道:“有何事,但说无妨。”
中央找我若有事务,可直接说明,无需绕弯。
工作人员镇定后起身,双手递文件给老家人,并低声说了几句。
陈老将军听后如遭雷击,茫然起身,机械地接过文件。
工作人员怕他出事,急忙上前搀扶。陈将军疲惫摆手,说出的话语震撼全场,众人无不深受感动。
何种消息令老将军失色?他究竟说了什么内容,让人好奇不已?
【天降灾难】
4月26日下午16点10分,中国民航3303航班自广州白云机场准时起飞,该航班的目的地设定为广西桂林的奇峰岭机场。
40分钟后,飞机接近桂林空管区,桂林当时浓雾笼罩,导致能见度极低。
机组为避免意外,将飞行高度降至1500米,并与奇峰塔台联系,寻求协助。
奇峰塔台接获3303航班呼叫,沟通中出现信息误解。机长遵循塔台指示,维持飞机1500米高度,随后进一步下降高度。
飞机下方,奇峰峻岭鳞次栉比,海拔均超千米,景象壮观。
时间流逝,奇峰塔台多次呼叫3303航班无应答,工作人员心生寒意,一边持续尝试联络,一边迅速向上级报告情况。
飞机可能遇到紧急情况。
广西桂林警方接报后,迅速组织人员救援,最终在距桂林45公里的恭城县慕城山区找到了飞机。
救援人员抵达山顶,发现百平米空地布满碎肉,无处立足。3303航班已粉碎性解体,最大残骸仅余机轮,现场惨烈不堪。
104名旅客及8名机组人员均在事故中不幸丧生。
空难发生后,国务院、民用航空局及当地政府迅速派员,协助开展事故调查,并负责善后处理工作。
登记遇难机组人员时,工作人员悲痛获悉,副机长陈再文原为空军成员,此次为支援民航任务而参与飞行。
陈再文出身将门,其父为开国上将陈锡联,曾受毛主席重任。
【钢炮将军】
陈锡联,1915年出生于湖北红安,家境贫寒。为谋生计,他自幼便为地主家放牛。
15岁的陈锡联在家附近遇见红军驻扎,决意不再受欺凌,便坚决要求加入革命队伍。
1931年3月,入伍年余的陈锡联参与双桥镇攻打。冲锋号响起,他率先跃出战壕,见扛旗队友倒下,立刻接过红旗,勇猛冲锋。
战后会议,营长赞他:“个矮年幼,英勇无畏,冲锋在前,实为小钢炮。”此后,陈锡联“小钢炮”之名在队伍中广为人知。
抗战爆发后,陈锡联率红十军团改编为769团,其职务由师长变为团长,并直接归属刘伯承指挥。
刘伯承对这员猛将极为信任,曾对陈锡联明确表示:他对其能力深信不疑。
你带领769团独立行动,需遵循上级总体意图,同时依据实际情况自主决策。
陈锡联对此话深有领悟。
1937年10月中旬,他率部抵达苏龙口、刘家庄附近,发现一日军机场,内有24架轰炸机。
陈锡联定计“夜袭机场”,赠日寇“烟火大礼包”。10月19日晚,参战战士卸重负,紧束手榴弹、铁锹与枪支,准备行动。
众人迅速无声前行,迅速抵达机场外围。夜袭历时不足一小时,成功焚毁敌机24架,毙伤日寇逾百人。
陈锡联部夜袭机场大获全胜,消息迅速传开,蒋介石亦感震惊。他未料到八路军能以土枪手榴弹摧毁敌机,事后特为769团颁发奖金。
陈锡联因“擅自夜袭阳明堡机场”名声大振,并引起毛主席,伟人对这位年轻干练的将领极为欣赏。
毛主席军中威望高,受爱戴,陈锡联对他极为崇敬。两人真正面对面接触,是在1943年8月陈锡联于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期间。
陈锡联幼时家境贫寒,难得温饱,无缘学业。他虽擅长作战,但在文化知识上却大为不足。
他勤奋好学,渐掌常用字。然读书看报,理解深意仍难。故他一有机会,便向战友、老师求教,以求进步。
陈锡联读毛主席著作时,遇一处不解。他鼓起勇气,决定直接向伟人请教,以求明晰。
陈锡联未曾与毛主席接触,首次拜访心中敬仰的领袖,感到紧张不安,因此他打算邀请陈赓一同前往。
陈赓在军中人缘极佳,且与领导熟稔,遂爽快答应。会面时,陈锡联紧张不已,毛主席见状起身,热情握手道。
我闻你名,小钢炮,善战,乃人才。
陈锡联脸颊绯红,手心微汗,直至毛主席询问其家庭与学习状况,他才缓过神来,接续对话,向主席求教。
伟人耐心解说,并鼓励他持续学习。会面结束,双方均留下深刻印象。
【婚姻家庭】
解放战争时期,陈锡联身先士卒,战功显赫。与同龄已成家的将领不同,他仍孑然一身。他曾结婚,但妻子因病去世,留下一个孩子。
陈锡联性格粗犷,常忙于战事,生活需人照料。未及他寻找合适助手,机缘便已悄然降临。
1949年8月,陈锡联率3兵团前线指挥部抵汉,正忙于指挥工作时,陈赓携一女子突然闯入指挥部。
陈赓与陈锡联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时交好,陈赓常空闲时带陈锡联去毛主席家或摘朱德司令家的苹果,两人关系亲密,无话不谈。
因此,见面时陈赓直言不讳地说:
“这位是我妹妹,你看看,她长得是否漂亮?”
未等陈锡联应答,陈赓便贴近他耳畔低语道:“
这是我妻子的妹妹王璇梅,若你相中,她便是你未来的妻子。
陈锡联望去,那姑娘面容皎洁如银盘,眉眼精致似画卷,确实美得令人赞叹。
陈赓的小姨子未知自己为相亲而来,被姐夫带到现场后,顿时羞得满脸通红。
英雄与佳人相配,随后一切顺其自然,两人终成眷属,结为夫妻。
王璇梅性格温柔和善,善待陈锡联长子。但战时医疗条件恶劣,孩子仍因病去世。
王璇梅随后迅速怀孕,为刚经历丧子之痛的陈锡联带来慰藉。他们婚后共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陈再强出生后不久,陈锡联被毛主席任命为炮兵司令员。上任即逢抗美援朝,为快速提升战士炮兵技术,他全国范围内建立了8个训练基地。
那段时间,陈锡联全身心投入军队工作,导致他陪伴家人的时间甚少。
陈家子女皆出色,大子陈再强自基层入伍,勤勉晋升,终至沈阳军区后勤分部部长之位。
陈再文,家中二子,成功考入梦寐以求的军事学院,顺利成为空军飞行员。
三子陈再方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小女陈再红后成为人民教师,两人均在各自领域展现才华,贡献力量。
陈锡联虽少有时间陪伴家人,但孩子们当兵或入学前,他必抽空回家,反复叮嘱他们要谦逊踏实,服从组织,做老实人。
1975年,陈锡联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常委及国务院副总理,这一任命彰显出他当时深受伟人信任。
次年2月2日,中共中央发布“1号”文件,规定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叶剑英因病期间,由陈锡联代理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毛主席对陈锡联的任命颇为慎重,考虑其自幼投身革命,擅长指挥作战,且有国务院职务,确为当时合适人选。
陈锡联在中央军委初展工作时,即连续遭遇数项重大事件。
【人生变故】
唐山大地震后,中央政治局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陈锡联率先指挥部队前往唐山,展开紧急救援行动。
两个月后,毛主席逝世,民众哀痛。此时,原先潜藏的势力趁机蠢蠢欲动,局势再度动荡不安。
陈锡联在危急时刻接受重任,积极投身军队建设,致力于部队稳定,开展诸多工作,最终圆满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任务。
1977年,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由叶剑英主持,陈锡联协助。至1980年,陈锡联辞去所有领导职务,提前步入退休生活。
他常读书看报,酷爱钓鱼。老战友与下属常来访,共忆骑马打仗岁月。对于境遇变迁和个人得失,陈锡联态度豁达。
他享受着幸福温馨的家庭生活,这份宁静持续到1982年4月26日,那天空难的发生,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陈锡联老将军双手微颤接过文件,目光僵硬地落在遇难名单上,“陈再文”三字赫然在目。
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悲剧后,他险些倒在沙发上,瞬间苍老许多。面对搀扶,陈锡联摆手,低声嘱咐工作人员。
我将告知老伴此事,你们负责后续工作,务必查明事故真相。
末了,陈锡联沉吟片刻,声音略颤说道:“
无论战争或和平时期,牺牲难以避免,关键在于汲取教训,防止悲剧再次发生。
他的话深深触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令他们无不为之动容,情感真挚,言辞恳切,中心思想清晰传达。
工作人员心怀敬佩与悲伤,步出陈锡联将军宅邸。
事故现场惨烈,遇难者尸骨难辨。陈锡联夫妇痛失爱子,无奈只能为儿子举办简单葬礼。
陈锡联子女日后常探父,他总叮嘱他们要专心工作,无惧危险与困难,铭记共产党员身份。
1988年,邓小平签发命令,授予陈锡联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最后】
1998年2月,陈锡联、萧克等老将军受邀赴港见证回归。途中,陈老将军兴奋不已,频频与老友交谈,共叙往昔。
老将们目睹一生奋斗的祖国日益强盛,心中感慨万分。陈锡联老人在70层中银大厦缓步时,神色突然暗淡,说道:祖国虽强,个人已老。
小平未能亲临香港土地,但他的愿望由我们实现,我们已到达这里。
时光飞逝,周遭已变,唯有生死战友之情恒久不变。
1999年6月,陈锡联将军因病在北京去世。他征战多年,以大智大勇著称,善打硬仗恶仗,出奇制胜。在战争与和平年代的关键时刻,总能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