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状元仕途详览:总计90名状元,真是高开低走、大多五品吗?

醉卧沙场红尘情 2025-04-24 11:03:16

科举制度虽说在隋唐时期就有了,但要说真正变得完善,还得从明朝算起。因此,明朝考中的进士那可是最有水平的,要是中了状元,简直就是顶尖的人才。

明朝一共存在了276年,这期间总共就诞生了90位状元。想想看,明朝人口上亿,但每三年才出一个状元,这可比大熊猫还要少见呢。

考上状元后,他穿上了大红衣裳,头戴鲜花装饰的帽子,在皇宫前的大街上展示给众人看,那真是风光无限好啊。

不过,在风光一把之后,咱们还是得脚踏实地:考科举可不是为了显摆自己多能耐,关键是得踏上仕途,当上官儿。

那么,这90位状元的官场之路走得咋样呢?是不是真像有些人讲的那样:一开始风光无限,后来就没啥动静了,大多数也就混到个五品官就算数了?

吴伯宗是江西人,洪武四年辛亥科考中的。他一路做官,最后当上了武英殿大学士。虽然在明朝初年,殿阁大学士的职位只是正五品,但实际上地位挺高,差不多能跟勋格比肩。那时候,被皇帝叫进内阁的官员级别都不一样,比如说跟吴伯宗一同进内阁的礼部尚书邵质,他的级别就是正二品。

总不能让一个正二品的尚书进了内阁,然后又把他的官位降到五品吧……

没问题,吴伯宗在进内阁前是个五品里的侍讲学士,说白了,他就是五品官。

朱善是洪武五年甲子科的进士,老家在江西。他当上文渊阁大学士没多久,就辞官回老家了,那时候他的官位是正五品。

丁显,洪武十八年的乙丑科进士,老家福建。这家伙一考上状元就开始飘了,不小心惹毛了朱元璋,结果就被打发到驯象卫去了,连个官职品级都没有。

任亨泰,他是洪武二十一年戊辰科的进士,老家在湖北。他一路做官,最后当上了礼部尚书,这个职位是正二品的大官。

黄观这人,洪武二十四年辛未科考上的,老家在安徽。在洪武皇帝那会儿,他做到了吏部侍郎的位置,官居正三品。后来到了建文帝时期,因为搞了些制度改革,他就升为了右侍中,成了正二品的大官。

张信这家伙,是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的进士,老家浙江。在那次南北榜的风波里,他做了同考官,结果倒霉被老朱给砍了头。所以啊,他官职就停在了侍读学士,正五品的位置上。

陈桉是福建人,洪武三十年丁丑科的“春榜”上,他高中了状元。但这哥们儿还没来得及穿上官服,就摊上了大事——南北榜事件,结果无辜受牵连,最后还被处死了。

韩克忠这家伙,是洪武三十年丁丑科的“夏榜”头名状元,老家在山东。他一路做官,最后当上了国子监司业,官职是从四品。

以上就是洪武朝时期的八位科举状元,说起来他们的经历都挺匆忙——在朱元璋手下做事,能保住性命就已经很不错了,哪还敢奢望更多呢。

胡广这家伙,是建文二年庚辰科的进士,来自江西,后来还当上了内阁首辅。不过呢,在永乐朝的时候,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其实不算太高。虽说胡广享受的待遇跟尚书一样,但他的品级也就定在了正五品,没再往上升。

曾棨这家伙,是永乐二年癸未科考上的,老家在江西。他后来做了文渊阁大学士,还兼着詹事府的少詹事,官职是正四品。

林环这家伙,是永乐四年考中的进士,来自福建。可惜啊,他命不长,早早就没了。官职嘛,也就做到了翰林侍讲学士,算是个从五品的小官。

萧时中是永乐九年辛卯科的进士,老家在江西。他寿命不长,所以官职没升太高,就只做到了翰林侍读学士,是个从五品的官。

马铎这家伙,永乐十年壬辰科考中了状元,那时候他都45岁了,老家是福建的。他一直在朝廷里当翰林修撰,官职是从六品。不过这家伙特别受皇帝和太子的器重,还代替皇帝去郊天祭祀呢。因为这,老百姓都传开了,说有个“马铎一日君”的故事。

陈循,他是江西人,考中永乐十三年乙未科的进士。后来,他做到了内阁首辅,还兼职户部尚书,官位是正二品。

李骐这人,是在永乐十六年的戊戌科考中出名的,他是福建那边的人。后来啊,他一路做官,当上了詹事府的少詹事,这个官儿可是正四品的大官呢。

曾鹤龄是江西人,他在永乐十九年的辛丑科考试中脱颖而出。后来,他一路做官做到了翰林院侍讲学士,这个职位算是从五品。

邢宽这人,是在永乐二十二年的甲辰科考中脱颖而出的,老家在安徽。他在官场上混得不错,一路升到了翰林院侍讲学士的位置,算是个从五品的大官了。

以上就是建文和永乐两个朝代选出来的9位状元。因为明朝刚开始那会儿,立下大功的将领们势力还很大,文官的好日子还没到,所以这9位状元的官场路走得并不顺。其中只有3个人能混到四品或以上的官位,剩下的6个,最高的官也就五品,都没能再往上爬。

不过别慌,榜眼离他的春天已经不远了。

马愉是宣德二年丁未科的进士,老家在山东。他一路做官,最后当上了内阁大学士,还兼着礼部侍郎的职位,是个正三品的大官。

林震这家伙,是宣德五年己酉科考中的,老家在福建。他考上状元后没多久,就因为不适应北京的天气,跟上面请了假,直接回家去了,之后再也没出来当过官。他就做到了翰林修撰这个位置,是个从六品的小官儿,然后就到此为止了。

曹鼐是河北人,宣德八年的癸丑科进士。他一路做官,最后做到了内阁首辅,还兼任吏部侍郎。在土木堡之变时,他为了国家牺牲了自己,那时候他的官位是正三品。

周旋这人,在正统元年的丙辰科考试中脱颖而出,他是浙江籍贯的。后来,他一路做官,当上了左春坊的左庶子,这个职位是正五品的。

施槃这人,是正统四年己未科的状元,老家在江苏。他考上状元后,只当了一年的官就因病去世了。因此,他的官职就停在了翰林修撰,算是个从六品的小官。

刘俨这家伙,正统七年壬戌科考上的,老家江西。他后来当上了翰林院掌院学士,官位是正三品,虽然翰林院一般是五品,但这掌院学士可不一样,级别高,能直接进内阁呢。

商辂,他是正统十年乙丑科考中的浙江才子,后来坐上了内阁首辅的位置,还兼任吏部尚书,被封为了少保,官阶是从一品。

彭时这家伙,在正统十三年的戊辰科考试中脱颖而出,他是江西人。跟商辂一样厉害,两人都做到了内阁首辅,还兼任吏部尚书,另外还加了少保的头衔,官职是从一品的大官。

柯潜这家伙,景泰二年考中了辛未科的进士,他是福建人。后来,他一路做官做到了翰林院掌院学士的位置,那可是正三品的高官呢。

孙贤这家伙,景泰五年的甲戌科考上的,老家河南。他一路做官,最后做到了太常寺卿的位置,那可是正三品的大官呢。

黎淳这家伙,天顺元年考中了丁丑科的进士,他是湖南人。后来,他一路做官做到了礼部尚书的位置,那可是正二品的大官呢。

王一夔这家伙,天顺四年考中了庚辰科的进士,老家在江西。他一路做官,最后当上了工部尚书,那可是正二品的大官呢。

彭教这人,天顺八年的时候考上了甲申科的进士,他是江西那边的人。后来啊,他一路做官,当上了侍讲学士,官位是从五品。

从宣德年间到天顺年间考中的状元里,有13个人,其中9个都做到了正三品或更高的官职。

罗伦是成化二年丙戌科的进士,来自江西。他做官的时间不长,官职最高只做到翰林修撰,是个从六品的小官。

张升这家伙,是成化五年考中己丑科的进士,老家在江西。他后来做到了礼部尚书的位置,还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官位是从一品。

吴宽是江苏人,他在成化八年的壬辰科考试中脱颖而出。后来,他一路高升,做到了礼部尚书的职位,这可是正二品的大官呢。

谢迁这家伙,是成化十一年乙未科考上的,老家在浙江。他一路做官,最后做到了内阁首辅,还兼着兵部尚书,另外还加了太子太保的衔儿,官位是从一品。

曾彦在成化十四年考上了戊戌科的进士,他是江西人。后来,他一路做官做到了左春坊左谕德,这个官位是从五品。

王华是浙江人士,在成化十七年的辛丑科考试中崭露头角。他一路仕途顺畅,最后做到了吏部尚书的大官,级别是正二品。

李旻这家伙,是浙江人,在成化二十年的甲辰科考试中脱颖而出。他一路做官,最后当上了吏部侍郎,那可是正三品的高官呢。

费宏是江西人士,在成化二十三年的丁未科考试中崭露头角。他后来做到了内阁首辅,还兼任户部尚书,被封为太子太保,官位是从一品。

钱福这家伙,是弘治三年庚戌科的进士,老家在上海。他命不太好,早早就离世了。在官场上,他混到了翰林修撰的位置,算是个从六品的小官。

毛澄这人,是江苏的,弘治六年癸丑科考上的。他一路做官,最后做到了礼部尚书的大位,那可是正二品的高官呢。

朱希周啊,他是江苏人,弘治九年的丙辰科考上的。后来一路做官,做到了礼部尚书的位子,那可是正二品的大官呢。

伦文叙这家伙,是弘治十二年己未科的进士,老家在广东。他一路做官,最后升到了右春坊右谕德的位置,算是从五品的大官了。

康海这家伙,是弘治十五年丁卯科的考生,老家在陕西。他因为跟刘瑾那案子扯上了关系,所以官职没升多高,就做到了个侍读学士,算是从五品的官儿。

顾鼎臣,他是江苏人,在弘治十八年的庚戌科考试中崭露头角。后来,他一路高升,做到了内阁首辅,还兼任了吏部尚书,又被加封为太子太傅,官位是从一品。

吕柟这人,是正德三年戊辰科的进士,老家在陕西。他一路做官,最后当上了礼部侍郎,官位是正三品的大官。

杨慎,他是正德六年辛未科的进士,老家在四川,不过祖上是江西人。因为掺和了大礼议那档子事,他最后只混到了个翰林修撰的差事,官位也就是个从六品。

唐皋是安徽人,他在正德九年的甲戌科考试中脱颖而出。后来,他做了翰林院的侍讲学士,官职是从五品。

舒芬,他是江西人,在正德十二年的丁丑科考试中崭露头角。但因为卷入大礼议那档子事,他的官职就只升到了翰林修撰,算是个从六品的小官。

杨维聪,他是河北的老乡,正德十六年辛巳科考中的。他后来做了山东布政左使,官职是正三品的大官。

成化、弘治两个朝代里,总共出了19位状元。这里面有11个人做到了三品或以上的大官,有的甚至做到了一品、二品,手握大权,治理国家。

姚涞是嘉靖二年考中的癸未科进士,老家在浙江。他寿命不长,去世得早,但官职做到了侍读学士,级别是从五品。

龚用卿这人,是嘉靖五年考中丙戌科的进士,老家在福建。他当过国子监祭酒这个官,官职算是从三品。原本国子监祭酒这个职位是从四品,但从嘉靖中期开始,这个职位通常都提拔为从三品,而且之后还有机会转任侍郎呢。

罗洪先是嘉靖八年考中己丑科的进士,老家在江西。他因为给皇上提意见惹了祸,所以官职没升多高,就做到了翰林修撰,是个从六品的小官。

林大钦是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的进士,来自广东。他当官才一年,就因为母亲年迈请求回家照顾,官职只做到翰林修撰,是个从六品的小官。

韩应龙,他是嘉靖十四年乙未科的进士,老家在浙江。可惜啊,中进士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官职只做到翰林修撰,是个从六品的小官。

茅瓒这家伙,在嘉靖十七年考上了戊戌科的进士,他是浙江人。后来做到了吏部侍郎这个大官,官阶是正三品。

沈坤这人,是嘉靖二十年辛丑科的进士,老家在江苏。他当过国子监祭酒这个官,官位是从三品。

秦鸣雷,他是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的进士,老家在浙江。他后来做到了礼部尚书的位子,那可是正二品的大官呢。

李春芳,他是嘉靖二十六年丁未科的进士,老家在江苏。他一路做官,最后当上了内阁首辅,还兼着吏部尚书,又被封了太子太师,官位是从一品。

唐汝楫这人,是在嘉靖二十九年庚戌科考上的,他是浙江人。他站队站到了严嵩那边,后来一路做官做到了太常寺少卿,级别是正四品。

陈谨这人,是嘉靖三十二年的癸丑科进士,老家在福建。他当时在国子监当司业这个官,官职嘛,是从四品。

诸大绶是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的进士,老家在浙江。他后来做了吏部侍郎,官职是正三品。

丁士美是嘉靖三十八年考中己未科的进士,老家在安徽。他后来做了吏部侍郎,官职是正三品。

申时行这人,是嘉靖四十一年丙戌科的进士,老家江苏。他当过内阁首辅,还兼着吏部尚书,后来又被封了太子太师,官位是从一品。

范应期这人,是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的进士,老家在浙江。他当过国子监司业这个官,官职嘛,是从四品。

罗万化是浙江人,他在隆庆二年的戊辰科考试中脱颖而出。他后来做了礼部尚书,这个官职是正二品的大官。

张元忭是浙江人,他在隆庆五年的辛未科考中脱颖而出。他很早就辞官不干了,官职只做到侍读学士,是个从五品的小官。

嘉靖和隆庆这两个朝代,加起来一共有17位状元。这里面,只有5个人官位没做到五品以上,而他们大多是因为掺和了大礼议那档子事,或者就是早早地去世了。剩下的12位状元呢,可不少都是一品、二品的大官。

孙继皋,万历二年考中甲戌科进士,老家江苏。他当过吏部侍郎,官职是正三品。

沈懋学是万历五年丁丑科的进士,老家在安徽。因为张居正那档子“夺情”的事儿,他被贬了,最后只做了个翰林修撰的小官,也就是从六品的职位。

张懋修这家伙,万历八年考中了庚辰科的进士,他是湖北人,还是张居正的儿子。可惜啊,没多久他家就被抄了。他当的官也不大,就是翰林修撰,从六品的小官儿。

朱国祚这家伙,万历十一年考中了癸未科的进士,他是浙江人。后来,他一路做到了内阁次辅,还兼任了礼部尚书,又被封了太子太保,官位是从一品。

唐文献这人,万历十四年考中了丙戌科的进士,他是上海人。在朝廷里,他做到了礼部侍郎的位置,这可是个正三品的大官呢。

焦竑啊,他是万历十七年考中己丑科的进士,老家在江苏。他在朝廷里做的是国子监司业这个官,官位是从四品。

翁正春,他是万历二十年考中壬辰科的进士,老家在福建。他后来做了礼部尚书,官位是正二品的大官。

朱之蕃这人,是万历二十三年乙未科的进士,老家江苏。他后来做到了吏部侍郎的官位,属于朝廷里的正三品大员。

赵秉忠,他是万历二十六年考中戊戌科的进士,老家在山东。后来做到了礼部尚书这个大官,官阶是正二品。

张以诚这家伙,是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考上的进士,老家在上海。他后来做了右春坊的右谕德,官职嘛,是从五品。

杨守勤这人,万历三十二年的甲辰科进士,老家浙江。他在詹事府当少詹事,官职是正四品。

黄士俊,他是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的进士,老家在广东。这人可不简单,做到了内阁次辅,还兼着礼部尚书,后来又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官位是从一品。

韩敬这家伙,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考上的,老家浙江。他早早就把官给辞了,官职嘛,也就做到翰林修撰,算是个从六品的小官。

周延儒,他是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的进士,老家在江苏。这人可厉害了,做到了内阁首辅,还兼着吏部尚书,又被封了太子太傅,官位是从一品。

钱士升是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考中的进士,老家在浙江。他担任过东阁大学士,还兼着礼部尚书这个职位,官居正二品。

庄际昌这家伙,是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考上的进士,老家在福建。他后来做了左春坊的左庶子,官职是正五品。

文震孟是江苏人,他在天启二年的壬戌科考试中脱颖而出。他后来做了东阁大学士,还兼任了礼部侍郎,官位是正三品。

余煌这人,天启五年的乙丑科进士,老家在浙江。他一路做官,最后当上了兵部尚书,那可是正二品的大官呢。

刘若宰,他是崇祯皇帝刚上位那年的戊辰科进士,老家在安徽。可惜啊,他走得早,官职也没升多高,就做了个侍讲学士,算是从五品的官儿。

陈于泰是江苏人士,在崇祯四年的辛未科考试中脱颖而出。但他没咋当大官,很早就辞官不干了,官职最高也就做到翰林修撰,算是个从六品的小官。

刘理顺是河南人,他在崇祯七年的甲戌科考试里中了榜。明朝灭亡时,他选择为国捐躯。他当过的最大官是左春坊左中允,只是个正六品的小官。

刘同升这家伙,是崇祯十年丁丑科考上的进士,老家在江西。他在朝廷里当的是兵部侍郎,官职是正三品的大官。

魏藻德,他是崇祯十三年考中的庚辰科进士,老家在河北。他当过内阁首辅,还兼任兵部尚书,官位是正二品。

杨廷鉴是崇祯十六年癸未科的进士,来自江苏。没多久,明朝就灭亡了。

看了那90个状元的情况,发现有36个人官没做到四品,就停在了五品,占了40%。所以说,“大部分状元都只是五品官”这话,根本站不住脚。

并且,在这36人当中,还得算上因南北榜事件被砍头的那个人,有5个人早早就辞了官,还有3个人被卷进了大礼议的风波,2个人因为上书进言而获罪,另外,还有7个人不幸早逝。

很明显,只要肯踏踏实实锻炼,混个六部的高官是不成问题的。特别是从嘉靖那时候起,中了状元后,只要不瞎折腾、不早死,虽然不能打包票能当上内阁大臣,但混个二品的尚书职位,那还是相当稳的。

在那90个状元里头,有11个人后来做了内阁首辅,2个当了内阁次辅,还有6个成了殿阁大学士。加在一起,总共有19个人在朝廷里当了大官,占了总数的21%。

说起那90个状元里头,有44个人当上了三品或以上的大官,这个比例可不低,占了快一半,也就是49%。要知道,在明朝,能混到三品或以上的,那可都是朝廷里响当当的人物,手握大权。

说起来啊,要是现在有个人,以后二十年有大概五分之一的机会能成大器,还有快一半的机会能当上像明代六部里那三品侍郎一样的大官,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正布级别,不是副的哦,二品的尚书才算是副的,你猜大家会怎么瞧他?

一开始,这个东西主要都是江西人在搞,后来浙江人慢慢赶了上来,超过了江西。

浙江是出状元最多的地方,总共有20名,排在第一位。紧接着是江西,有19名状元,位居第二。江苏则以15名状元排在第三。福建不甘示弱,以11名状元位居第四。安徽虽然稍逊一筹,但也有6名状元上榜,排在第五位。

说来说去,洪武皇帝弄的那个南北榜其实没啥大效果,考中状元的大部分还是南方人。

其他地方多少都有些人才冒出尖来,但遗憾的是,广西、云南、贵州、山西这些地方却一个都没中,四川那边要不是靠杨慎撑着,估计也得落空。云贵那边没人中状元其实也不意外,毕竟明代那会儿,云贵的文化教育确实落后,连个举人都挺稀罕,更别说状元了。

但说四川真的让人意外,就光是眉山那地方,可是孕育了三苏这样的大文豪。在两宋那会儿,竟然出了886位进士,人们都管它叫“进士八百乡”。

山西那边确实有点遗憾,唐宋两个朝代一共出了9位状元,这里面最出名的要数“两位王”了。一个是唐朝的王维,被人叫做诗佛;另一个是宋朝的王嗣宗,听说他的状元是打架打赢得来的。

0 阅读:189
醉卧沙场红尘情

醉卧沙场红尘情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