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从未上过军校,却为何屡败黄埔优等生,直言:都是主席教得好

同巍聊历史 2023-11-10 06:28:01

提起粟裕,首先会想到他指挥的一些著名战役:

奇袭官陡门、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淮海战役以少胜多。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有五大王牌军,单覆灭在粟裕手里的就有其三,分别是七十四军、第五军、十八军。

1955年大授衔时,他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居十大大将之首。

毛泽东感慨地说:

“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可粟裕却一再辞帅,视名利于身外之物,对授衔大将平静处之,他曾说:

“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毛泽东感慨:“难得粟裕!壮哉粟裕!”

炮火中历练出的战将

粟裕参加革命较早,相继参加南昌起义、湘南起义,随军上了井冈山,并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不朽功勋。

但他并非一开始就是我军高级指挥员。

起初的粟裕,资质平平,出身平平。相比于其他一些出身黄埔的将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和理论学习。能力尚浅,难当大任。

虽然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军事训练,但粟裕在年轻时,曾就读于湖南第二师范,算得上思想前卫的知识分子。

作为“马日事变”的亲历者,他痛恨军阀对百姓搜刮蹂躏的暴行,与此同时在民间广泛参与学生运动。

由于在事后被通缉,也因此决定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而他加入的队伍刚好就是叶挺率领的二十四师。

8月1日,他跟随队伍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次年1月,粟裕参加湘南起义后便随军上井冈山。

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毛泽东。

遇到伯乐,受益匪浅

我党军中的诸多将领,能有后来的非凡成就,一方面离不开自身的才能,另一方面,更是离不开毛主席的赏识。

粟裕也在其中。可以说,毛主席对粟裕的信任,是超乎寻常的。

粟裕私底下沉默寡言,不善言辞,在人群中也不是那么显眼。

毛泽东慧眼识珠,在后来与粟裕的相处中,发现他确是一位可造之才。

1928年6月,他担任红二十八团团长,率部队参加七溪岭战斗,并随军在赣南闽西等地参加多次战斗,而粟裕也在这期间迅速成长。

1930年底,粟裕走上高级指挥员行列,出任红六十四师师长。

作为直属于红一方面军的队伍,该师由总司令朱德直接指挥,粟裕自然而然和主席有了更多的接触。

一方面,毛主席亲自教导粟裕,特别是游击战术,并教他如何成为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如何指挥军队作战等。

这段时间的学习,让粟裕受益匪浅,他对于军事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加深。

另一方面,粟裕未曾接受过军校教育,他们主要的学习阵地,就是战场。

通过领悟实际的战争之道,总结经验教训,分析战场局势,粟裕也在不断磨砺中得到进步。

或许这也导致后来他们的用兵,善于随机应变,能灵活应对战场风云突变的局面,而鲜少受到传统的繁文缛节的束缚。

1945年6月,粟裕接连三次取得天目山大捷,干净利索报了“皖南”一箭之仇。

毛主席再次对粟裕刮目相看,极富远见地对在场的周恩来等人说:“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成名之战,尽展才能

伴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一个更大的挑战摆在共产党人面前,蒋介石为争夺政权,不顾国内外日益高涨的反对呼声,发动内战,解放战争随之展开。

而此时的粟裕,早已身经百战,成为一位有经验、懂谋略的高级将领。

他指挥的诸多著名战役,也大都是在这一时期打出来的。

苏中战役,作为解放战争初期的一次重要战役,被誉为粟裕的成名之战。

当时苏中苏北解放区,作为江南的富庶地区,经济发达,物产丰饶,战略地位重要。

蒋介石集中12万精兵入侵苏中地区,并由黄埔名将李默庵亲自指挥,要知道,当时黄埔军校曾流传这样一个说法:

“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足见这位沙场骁将实力不凡。

他所指挥的“整编师”大多是拥有先进美式装备的精锐部队,作战实力远高于正规国军。

当时,我军驻守的华中野战军只有三万人,仅是敌方兵力的四分之一。

在人数、武器装备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时任华中野战军副司令员的粟裕,又是如何灵活果断指挥军队,最终书写出我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篇章的呢?

由此,让我们来看看苏中战场局势。

当时,中央军委要求各野战军跳出根据地内圈,到国统区外线作战。

粟裕从苏中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应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结合根据地内线优势,采取对敌军逐个击破、分化蚕食的战略。

要先打几场胜仗,再进一步发展外线作战。

他当即向中央军委和陈毅发了电报,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同意粟裕先在内线展开战斗的要求。

粟裕接到命令后,当即展开战役的部署工作,最终确定在根据地南沿江都如皋一线与敌作战。

这一想法,再一次打破我军作战“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往常策略。

提出这一大胆的策略,粟裕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一旦战斗失败,苏中根据地将被置于敌军炮火之下,到那时,后果不堪设想。

以至于林彪评价道:“粟裕常打神仙仗。”

其实,粟裕是经过慎重考量才做出这一决策的。

他认为,苏中解放区是经过军民浴血奋战得来的,如果轻易放敌人进来,我军士气反倒容易受挫。

况且,解放区内部准备工作尚未全面完成,贸然放敌深入,会使军民措手不及,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更不利于后续战斗的展开。

那么,粟裕又是考虑到哪些优势,才选择如此冒险的策略呢?

其实,解放军经历抗日战争的严峻考验,早就身经百战,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苏中地区粮草充沛,将士们熟悉地形,群众基础良好,物资补给更及时,支前工作好开展。

虽然敌人兵多人众,但初抵解放区,还需时间去了解当地情况,无法发挥其优势。

敌势正盛,以为我军不敢当其锋,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当然,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仅仅选好作战地点肯定不行,还要有具体的战术策略,能抓住作战时机,应对战场风云诡谲的形势。

当时,蒋军初到苏中地区,还处在调兵遣将阶段,粟裕随即下令我军抓住时机,趁敌人还没有发育起来,果断出击。

事实证明,粟裕的这一决定是正确的。

号称王牌的国民党军队被打得节节败退,一夜之间,敌军只剩一个营部和少数残敌在泰兴城里负隅顽抗。

此时,我军士气正盛,粟裕当即决定乘胜追击,并做出以下部署。

即安排少数兵力继续围攻残敌,给敌方营造我军主力仍在攻打泰兴城的假象。

但实际上,我军主力早已转移,用一天半的时间急行军向如皋进发。

进攻如皋的敌整编49师怎么也不会想到,前天还在泰兴激战的华中野战军,却早已埋伏好,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无力回天的激战。

敌人还以为是在坚守在如皋城的小部队,等到他们发觉到事态不对劲时,却为时已晚,早已钻入我军的包围圈。

敌人顿时吓得四处狼窜,原有整齐的队形也被打散,只能在慌乱中做困兽之斗。

作为解放战争后我军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此次战役,我军共歼敌1万多人,沉重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

事后,毛主席对苏中战役进行高度评价,并从中总结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对后来开展大兵团作战具有重要意义。

斗胆直谏,顾全大局

其实,针对这次苏中地区的统筹作战,起初并非中央本意,粟裕的斗胆直谏,在一众将领中尤为突出。

在接到军委指示后,粟裕从战场实际出发,深入分析研究,认为“在苏中先打第一仗”更为重要。

他据理力争,并接连向延安发电表示:

“第一阶段,仍留苏中解决当面之敌。”

但其实,粟裕不止一次向中央军委直谏,以致后来,毛主席在回顾解放战争时,回想起粟裕对正言直谏的执着,不禁感慨道:

“犹如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

没错,刘备三顾茅庐,那份坚定与执着,彰显他光复汉室的决心,相比之下,粟裕对革命的赤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1948年1月,为配合刘邓大军作战,中央军委派粟裕领兵南下,扩大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到外线

时任华野副司令员的粟裕结合敌我双方军力情况以及战略战术变化,认为解放军在长江以北开展更大规模歼灭战,将更有利于推动战争胜利进程。

经过两个月反复思考,他向中央及刘邓电发《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一文。

电文详细阐述关于3个纵队暂不过江的问题,并对于后期作战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

粟裕建议在中原战场上采取忽集忽分的战法,集中兵力打大仗,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逐个蚕食击破。

除此之外,由于性格问题,粟裕深知自己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相比之下,他更关注战场形势,军事指挥等。

在淮海战役时,他主动请求陈毅继续担任部队主官,相比于个人职位高低,他更以大局为重。

但粟裕在淮海战役中,依然起到重要的指挥作用。

面对大规模敌人,他往往利用敌人轻敌心理,或诱敌深入,或逐个击破,充分发挥军队机动灵活的特性,专打敌军痛处,以万变应千变。

他极其看重对于战机的把握,讲求作战时抢占先机,对此,粟裕总结道:

“在己方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就要依靠对战局的判断力来把握时机,争取战场主动权。”

当年淮海战役即将开战,粟裕专门向中央提议,将决战日期提前两天,原因是我军已经掌握敌人情报,在敌人还在备战时,打他个出其不意。

粟裕还说:“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

这一点,倒是和毛泽东“伤敌五指不如断其一指”“最大限度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等有相通之处,二人在长期的真枪实弹中,积累出丰富的作战经验。

陈毅评价粟裕用兵灵活:“愈出愈奇,越打越妙。”

粟裕终生不会打牌下棋,不会喝酒跳舞,平时的爱好就是观地形、看地图。

常言道粟裕有四宝:枪、地图、指北针、望远镜。建国后,他的办公室、书房、卧室,仍满挂地图。

有一次,粟裕将军陪着夫人在上海逛街,路过一家咖啡馆时,他感慨一句,“这地方真不错。”

楚青听完,心中一喜,以为丈夫突然懂得浪漫了,反问道:“那你说说这哪儿不错?”

“要是我在这架上一挺机枪,不就可以封锁整个街道了吗?”

纵使粟裕晚年的时候,每晚就寝前,他仍然要将衣服、鞋袜仔细放好,一旦有事,可随手摸到。

有时走在街道上,粟裕不会像常人一样去购物逛街,而是去思考这个地方如何攻打,那个地方如何固守。

由此可见,他在部队中形成的军事素养,早已深入骨髓。

总结

我们常讲后来者居上,但实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纵使起步稍慢,但通过夜以继日的奔逐,积年累月的努力,坎坷会被踏平,大道会被铸就。

粟裕大将不正是凭借这份毅力,以及心中饱怀的对革命的衷心,成为一代名将的吗?

0 阅读:22

同巍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