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鲜军伤亡近百万,李承晚却宣称赢得了战争,他赢到了什么?

历史温度 2021-01-19 17:50:47

朝鲜战争是一场奇怪的战争,所有参战国都认为自己赢得了战争,即便是在战争中损失最惨重的韩国。在朝鲜停战协议达成以后,李承晚政权仍然拒绝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李承晚认为自己是胜利者,不能接受这样“屈辱”的停战条件,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韩国也宣传这是“自由世界的胜利”。

韩国无疑是朝鲜战争的伤亡最惨重的一方。关于伤亡统计,韩国官方曾给出过多个差异较大的版本。一个原因是战时为了稳定士气,故意瞒报,数据缩水。看韩国的战史便能看出一些端倪,比如有时人员伤亡只有数十人,武器消耗则往往达到数百。有时出现百余人的伤亡,其中却有五六名军官。

另一个原因是统计不完整。南朝鲜军建军不久,管理非常混乱,尤其是战时人员流动大,起初根本未重视统计。此外,美军也在南朝鲜招募士兵,战争中逃跑和被俘的人员非常多,就连向来以统计精确著称的美军也未对这些人进行过完整统计。美军官方历史作者阿普曼就指出,由于“极其糟糕且接近不存在”的指挥与管理体系,导致韩军没有关于自己在1952年3月之前的伤亡数据。

韩国70年代出版的《韩国战争史》统计显示:军事人员(包括正规军、警察和非正规军)共死亡227800人,受伤717100人,失踪43500人,合计988400人。伤亡总人数接近百万,在众多版本中,这一数据较被外界认可且与中国公布的数据接近。徐焰曾就此当面询问过韩国军方人士,对方说出的数字也与上述数据基本吻合。

伤亡如此之大,李承晚为何仍认为韩国是胜利者,他在战争中到底赢得了什么?

战后韩国一直强调战争由北朝鲜挑起,自己是受害者。战争初期,人民军势如破竹,只用一个多月就将美韩联军压迫到釜山防御圈内,占领了90%以上的领土。后来在美军的帮助下,南朝鲜军开始了反扑,其第6师团一度进至鸭绿江边。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以后才将“联合国军”赶回38线以南。不过最终停战时,韩国占领38线以北地区要比战前多。

在韩国看来,其不仅维护了自身安全,还扩张了领土。历史上战争的胜负通常以领土的增减为评价标准,因为这些是显而易见的。而战争之中遭受直接或间接的损失,甚至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是非常抽象的,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事实上,很多人也容易被带入到这个逻辑当中,认为中国没有赢得战争。

比起领土更为重要的是,韩国在战后与美国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建立了美韩军事同盟并获得了大量的援助,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朝鲜半岛既非交通要道,又无重要矿产,战略价值非常低,美国并不看重这个地方。1950年1月12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在记者招待会上声称:“美国在太平洋的防卫线北起阿留申群岛,经过日本本土、琉球群岛,南达菲律宾,韩国和台湾均不在美国的太平洋防卫线之内。”

美国的战略重点始终在西欧,在亚洲的重点也只是日本和菲律宾等地区。美国介入朝鲜战争,只是将其当做日本外围的屏障,以阻止苏联南下。这种情况下,美国完全没有必要与韩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因为投入产出比太低。

但是美国参战以后才发现上了贼船,李承晚一心想要凭借美国之力统一半岛,根本不给他抽身的机会。传出停战谈判消息时,李承晚就极力阻挠。不仅安排群众进行反停战游行,还通过媒体给美国施压。同时,他也试探性地向美国提出签署《共同防御条约》。

不过最初没有得到美国的回应。美国撇开韩国继续推进谈判,在涉及“军事分界线”“战俘遣返”等几个关键问题时,李承晚又使出了同样的招数,甚至向美国发出了最后通牒:

如果联合国军允许中国人民志愿军留驻朝鲜,韩国将把韩军从联合国军当中撤出。值此最后时刻,韩军将不计成败,为国家统一这一荣誉而独自发动对朝鲜人民军的总攻。

美国急欲从朝鲜抽身,一方面对李承晚进行安抚,答应援助韩国组建和维持20个陆军师。另一方面,“联合国军”克拉克还制定了一个“常备计划”,如果李承晚不合作,便会将其软禁,在韩国建立一个“联合国军军政府”。不过这一方案最终被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否决,因为这个行动会坐实韩国是美国傀儡,从而受到中朝的攻击,可能会使韩国政局陷入混乱。

李承晚常年与美国政界人士交往,对美国的红线摸得很准。他并不满足于20个师的援助,而是要求,在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以前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

在美国国内的法律程序上,签署共同防御协定,需要先通过国会同意,因此艾森豪威不敢贸然答应。此时,美国仍然未对李承晚产生足够的重视,而是继续推进停战谈判,并在“战俘问题”上作出了让步。美国与中朝于6月18日基本谈妥了协议,等待正式签字。

此时,李承晚使出最后一招,私自下令释放了2.5万名北朝鲜战俘。为了教训李承晚,中朝部队发起的金城反击战,并且将战协定签字延后。美国不得不再次妥协,于6月25日派出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助力国务卿罗伯特森到韩国与李承晚进行谈判。双方经过18天的谈判才达成协议,主要内容包括:

1、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

2、对韩国进行长期的经济援助,首批资金为2亿美元;

3、协助韩国扩编陆军至20个师,并帮助组建空、海军。

通过一系列威胁,李承晚几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后来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规定,任何一方遭到入侵,都被视为对自身的入侵,这使韩国安全得到了保障。在美国的帮助下,韩国陆海空军快速建设成现代化军队,实力大幅增长。经济上的援助,美国可谓不惜血本。要知道抗战时期,美国给国民政府贷款,一次才给两三千万美元。

正是以上协定使韩国国体得以延续至今,并在后来的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发达国家。

但是,韩国真的赢了吗?

关于谁挑起战争这个问题,国内已经有非常多的论述。其实两者矛盾爆发是存在必然性的,主要原因就是美苏两国简单粗暴地以北纬38度线为军事分界线,后来这一条线又成了两国国界。这完全没有考虑到当地人民的想法和便利。

比如38线穿过翁津郡将其一分为二,南方彻底成了一个孤岛,自然带来各种不便,两地人民的往来也势必引起双方军队的接触和摩擦。事实上,在朝鲜半岛这样被一分为二的郡、市、村还有很多。而在一些军事要地上的争夺就更为激烈了,有时候占领一个高地,能限制对方几十公里的纵深,双方必然为此争得头破血流。

关于谁先挑起战争的问题不能孤立地看成6月25日那一天由北方先发起进攻。在这之前,双方已经频繁摩擦,发生军事冲突。分治最初,南方占有优势。南朝鲜军有6个美械师,而北方只有3个师。为此金日成特意要求中国归还解放军中的3个朝鲜师,在这3个师秘密入朝后,双方实力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只是南方仍不知情,还在搞摩擦。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你天天欺负邻居小孩,某一天他为了报复给你捅了一刀,你能把全部责任都推到他身上吗?当然双方不论再如何摩擦,都是兄弟之间的事情,外人本无权干涉,但美军直接参与之后,这场战争的性质就改变了。

关于多占领38线以北地区的问题,韩国似乎也是得不偿失。北方丢失的东部地区是太白山脉,群山连绵,没有太大利用价值,军事上没有威胁。而反观北方占领的开城,是朝鲜的古都,也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价值要比东部高得多。此外,开城的炮火可以直接威胁韩国首都汉城,北方一搞军事演习,南方就得启动应急预案。

至于韩国国体得以延续的问题,韩国称这是“自由世界”的胜利,韩国也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南北的对比,让很多人非常推崇这个观点。但是应该看到,韩国将美国拖入战争,让朝鲜半岛成为美苏斗争的前沿,这种影响至今也未完全消失。为此,朝鲜付出了民族分裂的代价。长远来看,短期的经济获利与民族长期的分裂相比,哪个更为重要?这很值得深思。

如今韩国年轻一代人,大多对已经将朝鲜战争淡忘,他们内心里更多地把北方视为另外一个国家。分裂局面的延续,使南北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隔阂越来越深。而关于战争的评价,如今韩国各界更加趋向于理性,他们很少去纠结战争是谁先发起,谁胜谁败,而是更多地反思战争给人民和民族带来的深重伤害。

专注近代战争史,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上方关注 ,感谢大家的支持!关于本文有不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温度历史

0 阅读:713

评论列表

清风隐士

清风隐士

2
2021-01-19 22:04

原来老李光有地[呲牙笑]没有山⛰️[呲牙笑]后来老美帮他弄了块山薄地[呲牙笑]可把老李高兴死了……[呲牙笑]

用户90xxx70

用户90xxx70

2021-01-20 16:46

都没输

历史温度

历史温度

有趣味、有细节、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