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9月3日,傅家保姆周菊娣像往常一样早起,买菜,打扫书房,当她做完这些家务后发现,往常八点多就起来的傅雷夫妇今天却一点动静也没有,她走上楼轻轻地推开卧室房门,吃惊地发现朱梅馥倒在地上……周菊娣随即报告派出所,经过查验确认,傅雷夫妇当天早上自缢身亡。
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傅雷自1958年后便遭受不公正的对待,历经磨难和屈辱。据80年代公开的傅家保姆周菊娣的陈述笔录中记述:1966年8月23日,傅雷夫妇参加活动回来以后就在整理家中的一些旧画、小古董。周菊娣隐约听到傅雷说:“音乐学院可能要来砸,让他们砸,最多大不了两条命!”
8月30日晚11点多,上海音乐学院的一队人开始搜傅家,一直搜到9月2日中午1时才离开,这几天傅雷夫妇均没有睡过,期间的遭遇保姆没有细说。他们从傅雷亲戚寄存在傅家,傅雷从未打开过的一个箱子中,搜出一面旧镜子。镜子背面嵌有老蒋的照片,另外一本旧画报上有蒋夫人的照片。这被视作傅雷想变天的罪证。
傅雷在遗书中写道:“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辨……刑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性格孤傲刚烈的傅雷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不难理解。可是作为他的妻子,朱梅馥却是一位非常能忍的女性,对于丈夫极端的想法,她为何不仅不阻止,而且还抛下家人随他一同自缢呢?
1913年2月20日,朱梅馥出生在上海南汇县城,父亲是清朝秀才以教书为业,家中条件尚可。朱梅馥端庄秀丽,性格温柔,为人随和,看照片绝对是那个时代的美人。初中就读于上海都会学校稗文女校,高中就读晏文女校,这是一所教会学校,教授西方文化,如音乐、外文等。这使得朱梅馥既有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又了解西方文化中的新思想。
比起朱梅馥,傅雷的成长经历可谓曲折。4岁时,父亲便病逝。他本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母亲沉浸在悲痛当中无暇照顾他们,年幼的弟妹竟也在一年之中相继夭折。这时候母亲才意识到只剩下傅雷这么一个亲人,她把一切都投入到傅雷身上,希望他能成为有用之才,对傅雷管教非常严厉。
孩子天性爱玩,一次傅雷玩的时间长了些,母亲一怒之下用包袱皮把他包起来要扔到河里,幸好邻居及时赶来阻止了她。另一次,傅雷在复习功课时有些倦怠分神,母亲用绳子把他绑在桌腿上,面对着父亲的灵牌,要他悔过。这种“修道院式”的教育,对傅雷的性格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他变得内向、孤僻甚至有些乖戾。
朱家与傅家是远亲,朱梅馥与傅雷从小就认识,她小傅雷4岁,算是傅雷的表妹,在寒暑假时两人经常见面,算是青梅竹马。在旧社会里,这样的缘分是很被看重的。傅雷在处女作《梦中》描述了自己17岁时见到12的表妹时的场景:“她在偷偷的望着我,因为好多次我无意看她,她也正无意地看我,四目相触,又是痴痴一笑。”
两人情投意合,双方家长也有意撮合这段姻缘,1927年,19岁的傅雷与14岁朱梅馥订婚。虽然两人互有好感,然而这却算不上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恋爱,促成这段姻缘主要还是大人的安排。
当年,傅雷远赴法国留学,见识到了外面的花花世界。远离了母亲的管控,也让他首次感受到了自由的。他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好像刚放出笼的小羊会肆意地奔跑来庆祝的自由。他在巴黎认识了一个叫玛德琳的法国女孩,西方人的热情很快融化了他长期被禁锢的心,两人共坠爱河,傅雷大概这时候才真正尝到爱情的滋味。
为了表示对玛德琳负责,他写了一封信给母亲,说婚姻要自主,准备退掉与朱梅馥的婚约。但他没勇气去寄,而是托好友刘海粟转寄。
然而几个月后傅雷发现,玛德琳似乎不止与他一个人交往,这对于东方人来说是难以接受且耻辱的。在失去爱情的悲痛之余,想到自己写过的那封要退掉婚约的信,他悔恨得要举枪自杀。幸好刘海粟夺下了枪,并告诉他那封信尚未寄出。
当时朱梅馥远隔重洋,通讯又很困难,对于这次婚前背叛她大概是不知情的。但从后来她写给儿子傅聪的信中可以看出,婚后傅雷还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她,她选择原谅。
1931年,傅雷留学回国并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次年便与小表妹结婚。朱梅馥也过起了家庭主妇生活,上午做家务,下午给傅当秘书。傅雷写过的书稿,哪怕是给儿子的家书,她都要工整地誊抄一遍。傅雷喜欢种花,有时候半夜爬起来去花园做嫁接实验,她就打着手电筒帮丈夫照亮黑夜。傅雷喜欢音乐,她一个下午就做了五百多张唱片的卡片,方便傅雷取用……
杨绛在回忆朱梅馥时这样评价:
梅馥不仅是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沙龙里的漂亮夫人,更是非常能干的主妇,一身承担了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杂务,让傅雷专心工作。她还是傅雷的秘书,为他做卡片,抄稿子,接待不速之客。傅雷如果没有这样的好后勤、好助手,他的工作至少也得打三四成的折扣吧。
傅雷性格急躁易怒,很难与人共事,别人可以躲,但朱梅馥却不得不面对他暴躁的一面。傅雷工作之余偶尔会找几朋友打几圈小牌,朱梅馥则在一旁观战,不敢多言。傅雷输了却怪朱梅馥没给他当好参谋,有时候大叫一声,吓得孩子们都不敢吭声。但朱梅馥却一笑置之,并不计较。朋友们都说,傅雷就像一个铁锤,却砸了朱梅馥这个棉胎上。
朱梅馥虽然接受过西方教育,但性格仍然跟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没有区别,包容忍让,堪称典范。1934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傅聪,这原本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然而很快傅雷又出了问题。
1936年,傅雷到洛阳担任“中央古物保管专门委员会洛阳办事处主任”,在这里结识了一位汴梁青楼女子,暗生情愫。他曾为那位姑娘写诗:
汴梁的姑娘,
你笑里有阳光。
柔和的气氛,
罩住了离人——游魂
……
傅雷给她拍照,寄给好友刘抗,在信中他说:“你将不相信,在中原会有如是娇艳的人儿。那是准明星派,有些像嘉宝……”他向朋友坦言:“我爱她亦如爱一件‘艺术品’,爱一个无可奈何的可怜虫,爱一个不幸运而落在这环境里的弱女子。”
出于善意,刘抗回信警告他要以家人为重,以免造成不幸后果。而傅雷解释道:“这绝没有不幸的后果,我太爱梅馥了,绝无什么危险。”在经历过与法国女友玛德琳的爱情之后,他更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他明白这个汴梁女子也只是逢场作戏,她无法替代朱梅馥。很快,他就主动与那个姑娘断绝了往来。
旧文人都有一颗滥情的心,比如以新文化运动出名的胡适,冠冕堂皇地提倡新文化,他们制定一套道德标准框住别人,自己的私生活却污浊不堪。这些旧文人,思想根髓里仍然残留着封建思想,他们的潜意识里从未把女性放到与自己同等的地位,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工具”。他们自己也无法解释这种行为,只能用“激发艺术灵感”这样的词语来当挡箭牌。
傅雷跟汴梁姑娘的事情弄到朋友都知道了,朱梅馥应当也是知情的,只是由于傅雷及时刹车,她再一次选择了忍让。不过这种大度包容,却换回来了傅雷的变本加厉。不久,朱梅馥遭遇了一生中最大的危机。
1939年,傅雷与好友刘海粟结识了上海艺专的一对姐妹,刘海粟后来与妹妹成家和结为夫妻,傅雷因已有家世与姐姐成家榴陷入苦恋。傅聪曾评论父亲那段感情:“她真的是一个非常美丽、迷人的女人,像我父亲一样有火一般的热情,两个人热到了一起,爱得死去火来。”这位艺专毕业女高音与那位风尘女子截然不同,或者说两者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她让傅雷如痴如醉。
后来,成家榴毕业回到了云南,傅雷整天茶饭不思,甚至放下手头的工作跑去云南找她。但他也明白,家里已有两个孩子,对自己无比包容的夫人是无法割舍的,否则他的良心会不安。从云南回来以后,他陷入了苦闷和煎熬,再也无法工作,一整天处于痴呆状态,整个人就像一具空壳。
这次,朱梅馥完全看在眼里,她也为丈夫的痛苦感到焦虑,这种焦虑迫使她再次让步。她拨通了成家榴的电话,恳切地说道:“你快来吧,你来了,他才能活下去。”成家榴回到上海,傅雷果然又像焕发了新生命,恢复了创作。
那段时间,成家榴住在傅家,陪着傅雷工作,而朱梅馥在一旁打理家务。她心平气和地接纳成家榴,为他们下厨做饭,阻止孩子们用异样的眼神打量成,已然把成家榴当做家庭的一员。这样超乎寻常的包容,连成家榴都为之震惊,她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愧于朱梅馥,在向好友张爱玲倾诉以后最终还是决定离开。
后来张爱玲写过一篇小说《殷宝滟送花楼会》,故事的女主角爱上了一个已婚教授,找到自己的知己倾诉。知己劝她离开上海,赶快去找另一个爱人。张爱玲在写给朋友宋淇的信中点名,故事的女主角就是成家榴,已婚男教授便是傅雷。
关于自己为何会对对傅雷如此包容,朱梅馥在后来写给傅聪的信中提到:
我对你爸爸性情脾气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都是有原则的,因为我太了解他,他一贯的秉性乖戾、嫉恶如仇,是有根源的。当时你祖父受土豪劣绅欺侮压迫,24岁就郁闷而死,寡母孤儿悲惨凄凉的生活,修道院式的童年,真是不堪回首……我爱他,原谅他,为了家庭的幸福,儿女的幸福,以及他孜孜不倦的事业的成就,放弃小我,顾全大局……
朱梅馥所说的原则就是无条件地包容忍耐傅雷,这么多年的相处,她早已经跟傅雷融为一体。她对傅雷的爱有崇拜、有亲情,更多的恐怕是传统女性的母爱。傅雷童年的遭遇,以及母亲对他的严厉,母性的温柔与关爱对他来说是非常缺乏的,而朱梅馥恰恰填补了这一点。也正因此,成家榴出现时,傅雷曾一度追到云南,但又迷途知返,他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朱梅馥了。
成家榴离去以后,傅雷终于幡然醒悟,他彻彻底底地被妻子的包容所征服。从前从来不在家中摆夫妻合照的他,开始在书桌上,摆上两人的合照。也更愿意与她一同出门,去参加各种活动。傅雷的脾气也有所改观,不再像以前动不动就发怒。这一刻起,傅雷的心才算完整地属于朱梅馥。
再回过头来看傅雷那个生死抉择,在那之前他们夫妇已经被折磨了四天三夜,以他的性格绝对接受不了长期如此这般的屈辱。当傅雷提出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朱梅馥内心很明白,那种环境下让他活着,他会有多么痛苦,她劝不住他,更不忍心去劝他。她自己也已经早已与傅雷融为一体,傅雷离去,她也无法独活。
一直以来,她早已经习惯了无条件地服从丈夫的选择,哪怕是一起去死,她也会包容接受。尽管她也牵挂两个儿子,但在她内心里,性格孤僻乖戾的傅雷恐怕才是那个最需要照顾的孩子吧。
从19岁满心欢喜地嫁给傅雷,到53岁与傅雷一同离去。在30多年的婚姻生活里,朱梅馥始终展示出中国传统女性的温良恭俭,贤淑忍耐。一切关于完美妻子的想象,都能在她身上找到。朱梅馥其实是不幸的,在那个时代里,有她这样品德的女人,却不得不成为男人的附属,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做主。但她也是幸运的,她碰巧遇到了那个值得为他付出一切的男人。
更多精彩内容 感谢大家支持!关于本文有不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百晓生
值得为他付出一生?儿子不要,随便他乱来?活得卑微至极!没有是非观念,没骨气。
UC网友17xxxx5530
活的太卑微了
在水一方
活的完全没有自我,太悲哀,给人家当一辈子保姆,没有爱,不值!
subway112
就一渣男啊
贾庄智牛
浩劫
蓝天白云
时代的产物,爱的太深了,哇,忘我了
493485
前阵子傅聪死了,在英国,有人说他怎么不回国报效啊,回来会死吗?事实证明真有可能[笑着哭]
UC网友76xxxx6830
文人都滥情,恶心!
木羊
难得
UC网友67xxxx7735
渣男
UC网友73xxxx4350
就是现在也有很多这样的女人啊
心之约
语言说的很轻巧,那是两个活活生生的人啊,说没就没了!
老根
大爱无法言语
UC网友75xxxx8750
没去湾湾
用户12xxx89
该说可悲呢还是可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