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政府和投资行业的报道显示,我国的相关部门正在制定一项人工智能的发展计划,其核心方案是确保能培养出 50000 名人工智能 (AI) 领域的顶尖人才。该计划暂定名为“三螺旋计划”,是之前政策的修改版。之前的政策方案是吸引 1000 名来自于海外的华裔工程师,为中国ai技术的发展储备力量。
通过吸引人才、技术独立以及政府支持这三大支柱方案来发展中国的ai技术,让这三项方案成为引领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的垫脚石。
三螺旋计划所谓的三螺旋,指的是当初由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茨(Henry Etzkowitz)和荷兰学者勒特·雷德斯道夫(Loet Leydesdorff)于1995年提出的一种创新理论模型。
该理论强调大学、企业、政府在创新过程中的协同与互动,认为创新资源在三者之间既有横向的流动与扩散,又有纵向的整合与提升。其本质是通过增强三者之间有效互动形成的合力,来促进创新资源的不断整合和创新系统的螺旋上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42bd318192768cb0fb00fb38ba67755.png)
在三螺旋体系中,大学、企业和政府的角色相互渗透。
例如,大学可以扮演企业的角色,帮助其在创新过程中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从而形成衍生企业;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投资、主持科技园区建设等方式向企业的角色转变;企业也可以通过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或创新人才培训来扮演大学的角色。
其核心理念,就是深度加强高校、企业、政府部门彼此之间的合作。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企业所持有的商业发展平台,以及大学高校里面的未来人才,对有潜力的学生群体进行提前培养,缩短企业在招聘工程师上面所花费的时间,提升技术开发的速度。
除了培养本土高校的未来技术人才,据行业内人士透露,三螺旋计划还将引入类似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技术移民积分制度”。
所谓的“技术移民积分制度”,指的是运用移民、出入境、工作、教育、国籍、融合等手段引进、留住、使用和管理外国人才的制度。该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评估标准,如年龄、教育背景、工作经验、语言能力等,为申请人打分,根据分数高低决定其是否符合技术移民的资格。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3a4e0cb1845111af115e6caca33e192.png)
技术移民点制度能够有效吸引和筛选具有高技能和高潜力的人才,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通过量化评估,确保了移民过程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这种制度的核心理念就是吸纳来自于海外的技术人员,并且在国内给海外的人员建立相应的研发平台,为国内的技术发展储备更加完善技术体系。
不过这种制度对于管理体系的要求很高,而且还需要应对移民带来的社会融合和文化适应等问题,所以推进起来需要一定的磨合期。
通过三螺旋计划,我国计划在未来几年推出至少三款可以与 DeepSeek 相媲美的国家级 AI 模型,并将中国制造的 AI 训练芯片的国内市场份额从目前的 15% 提高到 35%。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c42aad221dd08d7b8925624fd473d24.png)
中国的人工智能竞争力仅次于美国,而且拥有自主的AI训练集群,AI领域的发展潜力位居世界第二,但在美国公司和研究机构工作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中,约有 40% 是来自于中国的工程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5e1e7c6d6110295bfa65d4d49e9337b.png)
为了推动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我国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发布了相应的政策扶持。尤其是在培养储备人才上面,教育部在2018年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通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0af7e4d48f8dcc5f0ee6a80655b634a.png)
在其通知的内容中,有三大未来的核心规划:
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根据规划当中的内容,我国在稳步的推进当中,已经实现了前两个规划的项目落地,正在冲击第三个五年后的项目规划。
我国现在更加侧重于提升国内的自主技术发展,虽然国内有中科寒武纪、华为昇腾等人工智能芯片,但是在算力和硬件性能上面,要比美国的英伟达差很远。
DeepSeek通过改变算法进行优化,从而实现用低成本来训练性能较强的大模型。不过DeepSeek也存在一定的瓶颈,而且在最核心的硬件上面,采购的是曾经英伟达专为中国提供的H800芯片。对比英伟达较为顶级的H100算力芯片,H800是为了规避美国的限制,砍掉了一定的硬件水平才得以出口给中国企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ab5a0ccbcc67baf2591057a77602b78.png)
截至去年,中国约有 40000 名本科生从 AI 相关的专业毕业。然而,中国在未来需要的不仅仅只是大量基础技术的人才,还需要更多像 DeepSeek 创始人梁文峰这种级别的精英人物。
创智天地中国全球创新中心主任金钟文(Kim Jong-moon)曾表示说,“中国政府有引领尖端技术的强烈意愿。”并补充说,“中国公司的崛起取代了美国的大型科技公司,可以通过大胆的政策来发展产业,保护国内公司和人才。”
尤其是在近几年来,中国AI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有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已达7470亿元,同比增长41.0%,预计2025全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457亿元。并且国内的AI技术,在互联网、电信、政务、金融等领域的渗透率显著提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f383a41aef2c9d0a6904b8202e1d123.png)
特别是在金融领域,机器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股价预测等场景。此外,AI在制药行业的应用也逐渐增多,2024年中国AI制药市场规模达到5.26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6.23亿元。
在AI技术方面,中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算法的不断优化,使得AI系统的性能不断提升。同时,AI芯片等硬件设备的不断升级,也为AI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多模态融合技术的发展使得AI能够整合不同数据类型,如文本、图像和语音,实现更全面的感知和理解。这些技术创新为AI在更多行业的应用提供了可能,也为高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