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是怎样创立的?他为何对佛学不满意?指出佛学具有3大缺陷

文娱史记 2023-11-15 10:47:06

01

明正德元年。宦官刘瑾擅权,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20多人触怒刘瑾,被抓进大牢里。王阳明当时为兵部主事,上奏折为戴铣等人陈诉冤情,结果也触怒刘瑾,被廷杖40,贬斥到贵州修文龙场担任驿丞。在前往龙场途中,刘瑾派出刺客追杀,王阳明假托跳江才得以逃脱性命。

龙场位于茫茫大山深处,苗人和僚人杂居,偏僻莽荒。当别人听说王阳明被发配到如此“简陋”地方时,都认为他无法在那里居住。但王阳明心里却很坦然,借用孔子的话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欣然前往。来到龙场10天后,王阳明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这里没有华丽的宫观,没有繁文缛节,就像远古时候,规章制度还没有健全,居民处于一种很淳朴的状态。

王阳明到来时没有房屋居住。后来迁居到龙场东边的山洞里,但山洞里阴暗潮湿。那时候龙场的老百姓,老老少少都来看他。王阳明很喜欢与他们接洽。久而久之,龙场之民看到王阳明经常在茅草丛里睡觉,便相互帮忙砍了一些树木,为王阳明修建了一座木屋。王阳明用松竹覆盖屋顶;在木屋前种植花草竹子;又分割出几间房子来,存放带来的古琴和图书。王阳明把自己的房子命名为“何陋轩”,意思就是“不简陋的屋子。”在何陋轩前盖了一座竹亭,命名为“君子亭”。这时候他的读书讲学之所就略略具备了。四周的士子们前来游学的渐渐多起来,都集中在何陋轩周围。

龙场是王阳明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在此之前,他已经对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有很深的涉猎。弘治二年,王阳明18岁,从京城返回浙江时,经过江西上饶,拜会了理学大师娄谅,与娄谅谈论朱熹格物致知之说。这时候他认为“读书登第”并非人生的第一等事,做一个“圣贤之人”才是重要的。他一改往日活泼的性格,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圣人”。为了实践朱熹“格物致知”的学说,他决心去穷尽竹子的“理”,后来坐进竹林里7天,丝毫没有结果,以至于劳神成疾。这时候王阳明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对先秦儒家也非常不满意。

王阳明在龙场亲自督导民众学习,深受士子们爱戴。有一次,当地苗民要重建一座祭祀“象”的祠堂,请求王阳明写一篇碑记。王阳明问道:“你们为什么要祭祀象?你们知道吗?象是大舜的弟弟,他为人不忠不孝,你们为什么不祭祀舜,而祭祀象呢?”苗人道:“我们也不知道,只不过是祖先留下来的规制,我们不敢不尊崇!”王阳明感慨地道:“我知道是什么原因了,这是因为君子爱一个人,就会爱屋及乌,更何况象还是圣人的弟弟?古代不忠不孝的人很多,为什么这里独独有象的祠堂,就是因为这里的人爱戴大舜,深入人心,久而久之,连他的弟弟象也被化为圣人了。由此可见,人性本善,天下没有不可化之人,就算象这样桀骜不驯的人,也是可以被圣人之道化为圣人的!”

此时他对儒家的思想有了深刻的领悟。认为只有“心”才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世间的一切“认识”都是“心”的产物:“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多年的疑惑一朝破解,王阳明用一个“心”字,把儒家纷繁芜杂的学说“贯通”了起来!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写下《教条示龙场诸生》等文章。把自己的认识教授给当地士子们,士子们无不欢欣踊跃,前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每到耕作之余,何陋轩周围都聚集了四面八方的士子。半夜里还有人在唱歌。

“龙场悟道”标志着王阳明“心学”的诞生。士子们称他的学说为“阳明学”。“阳明学”主要包括这5个方面:

1.对朱熹理学的批判性认识和发展

宋朝理学极大发展了儒学。把《大学》中“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发扬地更加细致化。要达到智慧,必须先明白事物道理。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但是王阳明认为,就算我们研究出事物道理,是不是反过来还要寻求内心的意愿?这就把寻求“事物存在的道理”这样一件事,归结为“内心”的一种主观能动性,也即:心是认识万事万物的本源,离开了心,事物的道理是不可能被认识的!“心学”是对宋朝理学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朱熹注重事物原理的一方面,也即注重它的“客观性”,王阳明注重事物存在的“主观性”,也即认识事物的能力。

2.理不外求,心即理

格物致知,万事万物都有存在的原理——这是儒学自从先秦时代就有的一种观念,集中体现在子思所著的《大学》里。追求“大学问”有一个次序:研究事物的道理才有智慧,有了智慧才能端正态度,态度端正了才能心思纯正,心思纯正才能修养身心,身心修养好了才能整齐家庭,家庭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国家,国家治理好了才能平定天下!用现代“科学”的“术语”来说:这是一个由“微观世界”进入“宏观世界”的过程,是由“物理学”到“社会学”的过程。

宋朝理学家们极大发扬了《大学》里这个“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是很不了不起的事情。遗憾的是,理学家们始终没有再前进一步:他们明白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原理”——也即都有“物理”——至于怎样求得这个“物理”,他们就全部束手无策了!以至于迷惑理学如王阳明者,只得像和尚坐禅一样坐在竹林里,希图用这种“玄幻”的手段来得到竹子的“物理”!在不满足于“格物致知”之说后,王阳明“领悟”到了“另一条道路”,就是回归自己的“内心”,如果失去了自己的心,事物纵然有“道理”,也是无法被“格”到的,也即不可被认识的。

3.知行合一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心”与“理”不是分裂的,2元论的,而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事物而没有心,事物是不可被认识的,有心而没有事物,也是不可能产生“认识”的。“心理和一”,也就意味着“知行合一”。而不是像宋朝的理学家们一样,认为“知”在“行”的前面,“知”与“行”是分裂的。“知”与“行”并不是2个方面:“行”就是“知”,“知”就是“行”,“知行”都存在于“心”中,是“心”的“一体二用”:知是行在主张,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

4.良知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

良知是心的本来面目。心的本来面目就是天理。天理也就是良知。人人都有一颗心,这颗心能判断是非。良知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舜的弟弟象虽然桀骜不驯,但他内心也是有良知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良知往往被欲念所蒙蔽,因此需要修这颗心,用良知代替私欲。私欲就是“心中的贼”,“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但只有“破了心中的贼”,才能恢复良知。

5.天人合一,万物一体

“天人合一”是“开悟”的很高境界。即把自我与宇宙融合为一体,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宇宙就是我心,我心就是宇宙。人是“万物的灵长”,但从宇宙的角度来说,人与花木草石本没有什么两样。万事万物都融合于同一个“整体”!王阳明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他把“天人合一”的观念,由“形而上学”的观念,扩展到“社会学”的层面:由自己的“内心”出发,“上”要明白“宇宙”运行的客观“规律”,也即“明德”,“下”要明白“人心”运行的客观规律,也即“亲民”!“心”把天地万物“贯通”起来。

在儒学数千年的发展过程里,不能否定的是:它不断接受外来思想,融合于儒家学说。儒道两家都源于《易经》,是《易经》这棵古老智慧常青藤上生长出来的两大分支。儒学不是宗教,儒生们也没有“非黑即白”的狭隘观念。道家的观点儒家可以接受,佛家的观点儒家也可以接受。佛学“中国化”后也掺杂了很多道家和儒家思想。这是中华文化很具有包容性的地方。

“心学”的产生是对儒学的一个推进。照王阳明门徒的说法:“心学”原本就存在于先秦儒学中,只不过经过2000多年尘沙,这个“观念”掩埋起来,后代儒生无法窥见这个“秘密”,王阳明重新把它“发掘”了出来!这种说法有道理,但“心学”的产生也是外部原因启发的结果。

02

佛学和道家的思想对王阳明有很大影响。在对朱熹理学感到困惑后,王阳明曾有好几年沉迷于道学和佛学,对两家的经典都有很深的涉猎。他曾一度认为:佛学才是真正“圣人”的学问。儒学与佛学相比,各种观念纷繁芜杂,在日常生活中实行起来很不方便!后来他去九华山游历,在“阳明洞”中建造了一座书房,希图把道学和佛学“领会”贯通!但在深入佛学的过程中,王阳明对佛学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甚至比对儒学的怀疑还要大,这促使他又回到儒家。佛学对世界的认识是很深刻的,但为何王阳明又放弃了佛学?就在于他发现了佛学的3大缺陷:

1.佛学一再声明不执着于“名相”,恰恰执着于“名相”

“名相”是佛学里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意识”对事物产生的诸多观念。执着于“名相”的结果是,“观念”恰恰阻碍了我们认识到真正的事物。正如在《金刚经·如理实见分》中所说:“凡所有相,都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才见如来。”《庄严净土分》里说得更明白:“佛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佛说大身,是名大身。”换言之,佛所说的一切“概念”,只是一种“名词”,而非事物本身。事物本身是“无法言说的”!无法言说的才是如来境界。但佛学一个无法破解的矛盾是:它不需要语言,恰恰产生了最多的语言:佛经卷帙浩繁。

2.佛学没有君臣父子夫妇的人伦观念

这是王阳明对佛学的一个很大“不满”。在与门徒黄以方谈到这个话题时,他说:佛怕父子累,逃避了父子;怕君臣累,逃避了君臣;怕夫妇累,逃避了夫妇。但是儒家不同,我们有父子,还它一个仁;有君臣,还它一个义;有夫妇,还它一个别。既观照了人伦,还不执着于名相。

学佛的人大多数都会走“出家”的道路。出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逃避”,是一种“绝情”。唐朝的和尚法显可以作为一个事例:法显5岁出家,后来他的父亲死去,他母亲年老无人赡养,因此舅舅勒令法显还俗,以来赡养母亲。但法显言辞拒绝了舅舅,说出家之人已经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他心中只有佛,没有父母!舅舅十分惊愕,只得服从了法显的意愿。

3.佛学无法推行社会治理

既然“自绝于社会”,“自绝于人伦纲常观念”,自然无法进行“社会治理”。这与儒家“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王阳明称佛氏“自私”,只观照个人的修养和解脱,于社会进步意义不大。

2 阅读:506
评论列表
  • 2023-11-17 06:58

    王阳明心学脱胎儒家,又高于孔孟之道,有独到之处,达到新的高度。但是他对佛家,不明本意,误解较多。粗浅来说,比如他说不执着名相导致卷帙浩繁,这真是个笑话。佛陀说法,根据不同根器,观机逗教,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故而有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让众生悟道解脱。又比如出家,家的概念是什么?用世间语言来说,是业力使然。用出世间来说,悟道和解脱才真正到家。出家是为出小家而为大家,让更多的人回家。。。

  • 2023-11-16 11:53

    佛学是印度阿三发明的东西……

  • 2023-11-15 14:28

    斗争才是永恒的真理[点赞][点赞]

文娱史记

简介:有趣有料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