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公孙鞅是非常罕见的铁血人物,其结局之惨、手段之酷、心肠之硬,恐怕是很难再找到相似之人了。
秦孝公时期,太子嬴驷犯法,身为太子的老师赢虔,不得不被公孙鞅处以劓刑。秦孝公死后,嬴驷即位,史称秦惠文王;赢虔终于找到机会了,便揭发公孙鞅的罪状。新任国君本就对公孙鞅不满,便下令逮捕公孙鞅。公孙鞅想逃向魏国,但魏国直接拒绝了。无法逃出秦国的公孙鞅,于是便逃回自己的封地率兵殊死相抗,结果兵败被擒;被带回咸阳车裂,俗称五马分尸。
杀公孙鞅,也不仅仅是秦惠文王泄私愤,而且还有着更大的目的;要是没有大胸怀,还怎么治理国家。如果真的恨公孙鞅的话,那么为什么杀了公孙鞅也没有废除他的新法,说明肯定是有原因的。
其一,公孙鞅功高盖主;
其二,维护贵族守旧派的利益,保障权力平稳过渡。
所以,公孙鞅不得不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事实上,即便公孙鞅是冤枉的,也不能跟秦王的军队相抗争;本来秦惠文王找的理由就有点牵强,结果公孙鞅谋反的罪名算是坐实了;所以不存在冤死。
再说了,如果公孙鞅真是被冤死的,后世秦王肯定是会平反的。为了得到天下民心,以防激起民变,后世君王也不得不承认先王的过错,为他们平反。如替岳飞平反的宋孝宗赵昚、替寇准平反的宋仁宗赵祯、替于谦平反的明宪宗朱见深等等;至于为公孙鞅平反,即便不怕得罪先王,也不敢轻易,因为公孙鞅是个特例,给他平反,恰好会失去民心的。
公孙鞅在变法的同时,实行铁腕手段,把秦国人都得罪了,除了秦孝公。贵族、平民、商人以及读书人都成为了新法打击的对象,全都得罪光了。
贵族不用说,加强集权;商人不事生产,买空卖空,读书人咬文嚼字,消耗国家资源,打击这些人可以理解,但是没必要打击平民吧。公孙鞅规定,父子不分家,否则税收加倍,男女也不能同居一室;而且只要议论新法,都是死罪。
虽说公孙鞅将军功与土地联系在一起了,老百姓立功就可以生活得更好了;但是新法太过苛刻了,百姓也苦不堪言,没有真正为平民想,只是一味地使秦国变强,不计代价。试想一下,为公孙鞅平反,还有必要吗?没必要,因为平民也非常恨公孙鞅。
公孙鞅的结局很惨,就像楚国的令尹吴起,与公孙鞅差不多。国君一死,就注定了他的命运不太好。对于公孙鞅的结局,是否值得同情呢?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