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书于谦的结局令人费解,在瓦剌兵临城下的时候,坚持主战;最终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让明朝的国祚又多运转了200年。对明朝有着再造之功的于谦,不仅没有唐朝郭子仪般的待遇,反而落得个不得善终;为何结局如此悲惨呢?
公元1435年,开创了“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年仅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即皇帝位。这位年轻的皇帝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便效仿自己的先祖御驾亲征;于是在公元1449年,在大太监王振的鼓动下,23岁的明英宗朱祁镇亲率大军讨伐瓦剌。在决定出征之前,于谦极力反对,英宗大为不满;所以说,矛盾就此结下。
从后面的历史来看,于谦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都难逃一死,因为支持的话,复辟之后明英宗就会想,于谦当时怎么没有极力反对,一味的支持亲征,是不是早料到这种结果,好做个权臣。
即便于谦极力反对,明英宗被俘后也不会感念他;因为于谦后来的做法令英宗彻底绝望了。于谦非但没有营救,反而推举了自己的弟弟做了皇帝,弃自己于不顾。于谦这种无君无父的表现,令明英宗觉得回去的希望更加渺茫。除此之外,大明还有英宗的嫡子朱见深,同时也是太子,虽然明朝有“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两岁的朱见深也懵懵懂懂,但是兄弟未死,太子还在,只要于谦尽心尽力做个辅政大臣,也许等到英宗复辟,情况就要好些。
“南宫复辟”事件之后,于谦被扣上了谋反的罪名,拥立朱祁镇的一帮大臣与于谦也曾有过旧怨,这个时候都不会帮忙。再加上年轻时的明英宗朱祁镇与于谦有过嫌隙;于是新仇旧账一起清算。于是乎,于谦的悲惨命运也就注定了。
退一万步讲,如果留着于谦,那么朱祁镇经常就会听到忠言逆耳的话,耳朵都要起茧了;也会烦于谦的。毕竟于谦忠的是国家和人民,而不是君主。另外,于谦刚正不阿,也会令朝臣不悦,肯定会经常跑到明英宗面前说于谦的坏话,于谦也活不久。
扶大厦之将倾的于谦,有如此结局,令人唏嘘;好在明英宗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替于谦平反了。也正是于谦忠贞为国的精神,赢得了无数人的称赞,一直被后世传为佳话。
小伙伴们有没有为于谦的结局而感到惋惜过呢?欢迎评论区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