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注意过这样一个情节。
当年汉灵帝在世的时候,曾经明确表示‘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一个皇帝,管宦官叫爸妈,不管怎么看似乎都让人觉得很离谱!
也是因为这个情节,后世几乎所有人,对于汉灵帝的印象,都是彻头彻尾的昏君。很难想象,一个皇帝到底要弱到什么程度,才能被宦官们架空成这样?甚至于要管宦官叫爸妈!
但实际上,这其实是一个经典的‘历史错觉’。
历史上真实的汉灵帝,虽然确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也确实说过那样的话。但他这话的意思,其实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汉灵帝当时真正的意思是,张常侍和赵常侍这两个人,就像我父母对我那么好,他们是我真正的心腹!
而且,历史上的汉灵帝,他在世的时候,也从来没有被宦官架空过!尽管在汉灵帝时代,宦官们确实掌握了大权。但宦官们掌权的基础,是建立在汉灵帝信任的基础上。
真实的汉灵帝,一直到去世之前,都对皇权掌控的极强。看似强大的十常侍,其实也只是他掌握权力的左右手而已。如果汉灵帝不满意,只要一纸令下,随时都可以换人!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十常侍,到底是怎么上台的?为啥在汉灵帝时代,十常侍的名气会那么大?东汉的宦官,到底又是怎么一步步掌握了大权?东汉的宦官,到底是一群怎样的人呢?
这个故事,我们就要从东汉宦官的发展历史说起了。
如果我们对东汉的历史比较熟,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东汉前期,宦官这个群体,其实一点都不起眼。在东汉前三位皇帝,汉光武帝、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时期,大家对于宦官的定义特别明确,就是在宫里面干杂活的奴婢!
整个东汉,从刘秀称帝到汉献帝禅位,一共195年。从刘秀登基到黄巾起义,东汉的稳定期则是持续了一百五十九年。而东汉前三位皇帝在位的时间加起来,则是有六十三年。在前面这六十三年里,东汉的宦官,其实半点权力都没有。
而这种情况,在东汉的第四位皇帝,汉和帝在位时期,终于发生了变化。
作为东汉的第四位皇帝,汉和帝登基之初,东汉的朝政大权,全部都掌握在外戚窦家的手里。而汉和帝登基之后,为了夺回大权,就直接发动了政变,干翻了窦家。
在这场政变当中,因为当时皇宫内部,完全都是由窦家说了算的。所以,为了成功发动政变,当时年幼的汉和帝,不得不拉拢宫里的一些宦官,帮自己打掩护。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叫郑众的宦官,站了出来,成了汉和帝的心腹。此后,在那场政变当中,郑众虽然并没有发挥出特别关键的作用。但是在政变之前,郑众却利用自己在宫里的影响力,替汉和帝打好了掩护,间接为政变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等到政变成功之后,为了报答郑众的支持,汉和帝就封郑众为大长秋。所谓的大长秋,就是指长秋宫的负责人,这个官职是专门负责保护皇后宫殿的安全。而且后来,汉和帝还给郑众封了侯!
就这样,随着郑众崛起,东汉的宦官集团,也开始逐渐崛起。
而接下来,从郑众到十常侍,东汉的宦官发展史,大致可以分成八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就是郑众时代。
因为帮助汉和帝打掩护的缘故,郑众在政变成功之后,成了东汉第一个封侯的宦官。但接下来,等到汉和帝坐稳皇位之后,郑众却并没有直接掌握大权,更没有什么‘权倾朝野’。
原因很简单!因为历史上的汉和帝,是一个特别英明的皇帝。所以他在位的时候,不愿意重用宦官,更不愿意让宦官掌握太多权力。所以,尽管当时郑众成功封侯,但他领衔的宦官集团,依然没什么权力。大家对于宦官的定义,也依然还是皇帝的奴婢。
而接下来,等到汉和帝去世之后,因为汉和帝自己的儿子,刚刚登基就去世了。然后,他过继过来的儿子,又是少年登基。所以在汉和帝去世之后,接下来的十多年里,东汉的高层大权,就全部由汉和帝的皇后邓绥掌握。
而邓绥掌权之后,因为她是女子,很多时候不方便接触外臣。所以,为了方便处理政务,邓绥就开始用一些宦官,让一些宦官管理实际事务。
在这些被邓绥启用的宦官里面,领头的那个人,名叫蔡伦。
随着蔡伦崛起,接下来,东汉的宦官崛起之路,就进入了第二个时代。
第二个时代,叫做蔡伦时代。
作为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纸圣’,到了网络时代,有很多人开始诋毁蔡伦。有人说,蔡伦是一个坏人,他是为了巴结邓绥,所以才改进了造纸术。
这个观点,其实有点问题。
历史上的蔡伦,之所以改进造纸术,确实是为了巴结邓绥。但问题是,邓绥需要纸,其实是为了更方便处理政务!而且,蔡伦凭着自己的技术掌权之后,也没有去贪污受贿、结党营私,而是老老实实做自己的本职工作。
他是一个好宦官。
而且,蔡伦真正被提拔起来,也不是单纯因为他改进了造纸术。真实的原因是,汉和帝和邓绥这两口子,都特别重视技术。所以在皇宫里面,他们搞了一个叫做‘尚方’的机构。这个机构,专门用来打造各种优质的兵器,以及皇家所用的各种器械。
而到了邓绥掌权的时候,因为她是女子,不方便让外臣男子经常来皇宫。所以在很多方面,启用宦官,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恰好蔡伦他们家是打铁的,属于天生就懂技术的宦官。再加上蔡伦又很懂事,对邓绥的命令执行的非常好,所以很自然的就被提拔了起来。
就这样,在邓绥时代,蔡伦作为宦官们的领袖,开始执掌尚方这个机构。在这期间,蔡伦其实做出了很大贡献。除了利用尚方的资源,改进了造纸术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大幅改进了东汉的武器锻造工艺,制造了一大批性能优良的武器!
比如说后世著名的尚方宝剑这个词,就是从蔡伦这里来的。因为蔡伦铸造的宝剑,实在是太好了,在后世都成了神兵利器的象征。所以后来,尚方宝剑就成了神兵利器和皇帝专用的代名词。
在汉和帝在位后期,以及整个邓绥时代,蔡伦活的都比较滋润。在这个时期,由他领头的宦官集团,其实依然还是无法插手政务。但同时,他们却可以在皇宫内部,负责一些重要的实际工作。所以蔡伦时代的宦官,比之郑众时代的宦官,影响力就更大了一些。
但是接下来,等到邓绥去世之后,蔡伦时代马上就结束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邓绥在世的时候,常年扶持汉安帝做皇帝。但是等到汉安帝成年之后,邓绥依然把持着大权,这就让汉安帝很不满。于是最后,等到邓绥前脚刚刚去世,汉安帝就开始了清算。所有邓绥重用的人,全部被汉安帝清理的一干二净。
而蔡伦这边,作为邓绥之前倚重的宦官头目,虽然本人并没有做过什么太恶劣的坏事,但汉安帝依然不会放过他。此后,汉安帝直接揪出了几十年前的一桩旧事,说蔡伦毒死了当年的一个妃子。
这件事,确实是蔡伦做的,但蔡伦也是奉命行事,责任其实根本算不到他头上。
所以最终,在汉安帝开始清算之后,为了避免受辱,蔡伦直接选择了服毒自尽。
至此,蔡伦时代结束。
而接下来,汉安帝亲征之后,仅仅只掌权四年时间,就因病去世了。在他去世之后,他的皇后阎氏,短暂把持了大权。
但是仅仅半年之后,汉安帝的儿子刘保,就忽然在宦官们的扶持下,突然发动了政变。因为当时扶持刘保的宦官,一共有十九个人,而且这十九个人,后来都封了侯,所以后世便把这十九个人,统称为‘十九侯’。
就这样,在刘保通过政变夺权之后,宦官们的第三个时代来临了。
第三个时代,叫做‘十九侯时代’。
当年蔡伦自尽之后,在整个汉安帝时代,宦官这个群体,其实都特别受打压。因为汉安帝本人,对于宦官们的定义,就是宫里的奴婢。
而在那几年里,十九侯小团队的这十九个人,在宫里混的也都不咋地。就连领头的宦官孙程,也就只是宫里一个普通的宦官侍卫。
当年邓绥在世的时候,孙程曾经在邓绥门口站过岗,而且属于那种拿着武器站岗的宦官,根本没什么权力。等到蔡伦自尽,宦官们被打压之后,他的日子就过得更惨了。
而再之后,等到汉安帝去世的时候,接下来就涉及到东汉的主线剧情了。汉安帝去世的时候,他只留下了一个儿子,那就是刘保。刘保之前曾经被汉安帝立为太子,但后来汉安帝又把他给废了。
等到汉安帝去世之后,照理来说,作为汉安帝独子的刘保,此时应该顺利即位。但是汉安帝的皇后阎氏,却特别不喜欢刘保。所以,阎氏非但没让刘保即位,反倒是把他软禁在皇宫西边的钟楼里面。同时从外面调了一个皇族后人进京,过继给汉安帝做儿子,然后再接班做皇帝。
巧合的是,这个被过继过来的孩子,入京之后没过多久,就同样去世了。
因为这个孩子去世,阎氏不得不再找其他的孩子过来接班。恰好在这个时候,一直被软禁的刘保有了动静。他本人虽然被软禁,但是他的乳母,却开始在宫里悄悄行动起来,联系一些宦官。
而当时这些被联系的宦官里面,领头的就是孙程。后来,孙程又通过自己的关系,联系到了十几个宦官。最终,大家共同决定,扶持刘保做皇帝。
当然,就凭十九个人,显然不可能真的成功发动一场政变。所以,他们的计划是,直接带着刘保,冲出皇宫,见到皇宫外的大臣。只要大臣们见到刘保,并且认可刘保做皇帝,那么刘保自然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登基。然后,他就能以皇帝的身份调兵,彻底铲除掉阎家。
再之后,大家就开始执行这个计划。因为孙程是一个能接触到武器的宦官,所以他提前做了一些准备。最后,这十九个宦官,确实成功把刘保带到了百官面前,完成了计划。而最终,在百官们的支持之下,刘保也得以顺利登基,而后调兵除掉了阎家。
这就是汉顺帝的上位史。
而汉顺帝登基之后,接下来就必须要面对‘如何坐稳皇位’这个难题。汉顺帝本人,是被百官们扶持上位的,很容易被架空。而汉顺帝的身后,又没有可靠的外戚支持。
所以,汉顺帝登基之后,为了平衡权力,只能重用宦官集团。再之后,在汉顺帝的封赏下,那十九个宦官,一日之间全部封侯。领头的孙程直接封万户侯,食邑最少的也有千户封邑。
正是在十九侯的帮助下,此后的几年里,汉顺帝迅速坐稳了皇位。而十九侯这个小团体,也开始逐渐插手政务。
之前的郑众时代和蔡伦时代,宦官们其实一直都没有插手政务的资格。直到十九侯这个时代,东汉的宦官们,才第一次开始插手政务。
不过,历史上的十九侯,其实都是不错的宦官。他们虽然插手政务,但是却并没有做过什么坏事。或者,也有可能是他们掌权时间太短,还没来得及作恶。总之,十九侯虽然掌权,但他们也不是什么坏人,反倒是帮汉顺帝坐稳了皇位。
而接下来,又过了几年之后,等到汉顺帝逐渐长大,情况又不一样了。随着汉顺帝长大,这时候汉顺帝不再需要十九侯的支持。单凭自己,也能轻易玩转朝堂。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十九侯就成了汉顺帝的阻碍。
于是再之后,汉顺帝就找了个理由,说‘孙程殿前失仪’,然后十九侯其他人全都是他的党羽,直接把十九侯全部赶回了老家。
这个做法,看似是有点卸磨杀驴的感觉,但实际上,这其实是汉顺帝在保护十九侯。因为十九侯回家之后,只是失去了权力,而没失去封地。此后,他们的余生,可以安然享乐,也算是平稳落地了。
但接下来,在京城这边,随着十九侯离开,十九侯时代却并没有结束。
从一开始,十九侯的离京,其实就是汉顺帝做的一个局。
汉顺帝很清楚,自己想要干一番事业,必须得除掉宦官集团,不能让宦官们掌权。但是十九侯之前又对他有恩,他又不想直接除掉十九侯,所以才会把他们赶走!
但是等到十九侯全部离京之后,汉顺帝就再没有什么忌惮了。
此后,汉顺帝开始把矛头,直接对准其他剩下的那些宦官。在十九侯离京之后,接下来的十年里,汉顺帝干掉了一大批宦官。在这十年里,每一个掌权的中常侍,几乎都不得善终!
就这样,等到十年之后,随着中常侍张逵被杀,宦官集团在经历了连续十年的打压之后,终于被彻底削弱。
但同时,即便汉顺帝打压了宦官十年,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宦官干政的问题。因为到了这个阶段,东汉的权力结构当中,宦官们已经稳稳占据了一席之地。如果完全将宦官们赶走,权力机器就会出问题!
所以,汉顺帝只能打压宦官,却不能完全不用宦官。
而等到这十年结束,再之后,东汉的宦官就进入了第四个时代。
第四个时代,叫做‘曹腾时代’。
这个曹腾,就是曹操的爷爷。
当年汉顺帝还小的时候,曹腾曾经在他身边做伴读。不过,在汉顺帝登基的那场政变当中,因为曹腾本人不懂打架,所以也没参与。
所以,等到汉顺帝即位之后,十九侯都封了侯,曹腾却没有一步登天。
当然,即便这样,因为当年‘陪读’的情份,曹腾过得还是很滋润的。虽然汉顺帝一直没怎么让他参与政务,让他拥有太大的权力。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是对他的一种保护。
就这样,等到十九侯离京,汉顺帝又打压了宦官十年之后。比曹腾更厉害的宦官,这时候基本上都已经不在了。所以接下来,曹腾就逐渐熬出了头,成了宦官们的头目。
而接下来,当曹腾被推到这个位置之后,他就开始卷入东汉的主线剧情了。
汉顺帝在位后期的时候,大力提拔自己皇后梁妠的家族,于是梁家开始异军突起,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权力。眼见于此,曹腾开始积极和梁家接触,逐渐向梁家靠拢。
再之后,等到汉顺帝去世,以梁妠为首的梁氏外戚,就开始彻底执掌了东汉的高层大权。因为曹腾之前和梁家关系不错,所以进入梁家的时代之后,曹腾依然活的很滋润。
当然,不管是汉顺帝还是梁家,都不太喜欢让宦官们过多掌权。所以,曹腾本人的滋润,并不代表宦官集团的滋润。在曹腾时代,宦官们已经被压制的特别凄惨,几乎快要沦落到再次成为‘奴婢’了。至于政务上的事情,更是完全插不上手。
但是又过了几年之后,随着梁家掌权的时间越来越长,梁家越来越跋扈。在这两年当中,梁家先后拥立了两个小皇帝,后来还毒死了一个小皇帝。
见到梁家如此跋扈,曹腾就提前留了个心眼,开始逐渐和梁家切割。等到梁冀毒死了小皇帝,然后梁家又要再立一个新皇帝的时候。曹腾及时下场站队,选中了一个新人,大力支持。
这个人,就是后来的汉桓帝刘志。
因为曹腾的支持,刘志手上多了几分政治筹码,所以最后被拥立为帝。等到刘恒坐稳皇位之后,自然也对曹腾非常倚重,还给曹腾封了侯。
但即便如此,曹腾却没有选择再进一步,带领宦官去和梁家对抗。历史上的曹腾,其实是一个非常精明的‘政治投机者’。他每一次站队,几乎都是正确的。这样一个人,自然不可能带领宦官集团,去做汉桓帝的棋子,和梁冀打擂台。
当然,不打擂台,不代表自己本人不做事。在被汉桓帝委以重任之后,曹腾举荐了一大堆优秀的官员。这些官员,后来基本上都成了东汉后期的顶梁柱。最有名的一个,就是后来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
再之后,曹腾安然去世,最终平稳落地了。
史书上没记载,曹腾到底是什么时候去世的。但显然,曹腾去世的时候,梁冀肯定还没死。
在曹腾时代,因为汉顺帝和梁家的先后打压,导致宦官集团,一直没啥权势。也就只有曹腾这种不倒翁一样的宦官,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支撑这么多年了。
而在曹腾去世之后,大概又过了几年,东汉的宦官们就进入了第五个时代。
第五个时代,叫做‘五侯时代’。
简单来说,曹腾去世之后,梁冀越发嚣张跋扈,所以汉桓帝实在是忍不了了。最终在公元159年的时候,汉桓帝借着上厕所的名义,和自己的心腹宦官唐衡,筹划诛杀梁冀的事宜。
在唐衡的帮助下,很快,又有其他四个对梁冀不满的宦官,来到汉桓帝身边,准备帮汉桓帝发动政变。
再后来,在这五个人的帮助下,汉桓帝忽然发难,收回了京城内所有将领和大臣的符节。同时又指挥宦官,调动军队,迅速包围了梁冀的府邸。
就这样,汉桓帝最后成功反杀了梁冀,彻底坐稳了皇位。而政变结束之后,汉桓帝也没有小气,直接给这五个宦官全都封了侯。所以后来在史书上,他们就被统称为‘五侯’。
这个故事,表面上来看,和当年汉顺帝的故事简直一模一样。
但实际上,这两个故事,却又有很大的差别。
当年汉顺帝发动政变的时候,他找的那十九个宦官,都是中下层的宦官。地位最高的,也就是宫里一个看门的普通武士。
但是到了汉桓帝这里,他找到这几个宦官,有三个都是中常侍,另外两个还是小黄门史,他们都属于中上层的宦官。
虽然只是地位的差别,但这里代表的意义,那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在汉桓帝时代,宦官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权力集团。虽然被梁家常年打压,非常不得势。但和当年汉顺帝登基之前相比,势力已经大太多了。
而这种地位上的不同,直接导致两者得势之后,情况也完全不同。
当年十九侯被封侯之后,基本上没人作恶。因为他们之前都出身中下层,懂得下面的苦楚。但是五侯掌权之后,他们就不一样了。在他们看来,之前的政变,并不是伸张正义,而是属于政治投机。
所以,等到五侯掌权之后,他们就开始作恶了。
五侯上台之后,大肆贪污受贿,结党营私!而且,为了方便他们个人敛财,他们开始大范围在地方上,结交富商和地方豪强。五侯给他们做保护伞,而这些富商和豪强,则负责帮五侯敛财。
就这样,在汉桓帝登基之后,一个巨大的五侯利益集团,迅速崛起了。
这个集团,不但控制了东汉中央的一部分权力,势力范围还直接扩张到了地方上。更夸张的是,就连士族大臣这边,也被他们给拉拢了。
就比如说之前和汉桓帝一起上厕所,一起筹划政变的唐衡。他入宫之前有个女儿,而在唐衡得势之后,他的这个女儿,就直接嫁给了颍川郡的名士,荀彧!
就是后来曹操特别倚重的那个荀彧。
所以,五侯的迅速崛起,以及五侯给国家造成的恶劣影响,都超出了汉桓帝的预料。但问题是,在刚刚干掉梁冀之后的几年里,汉桓帝又不能直接除掉他们。因为贸然除掉五侯,会导致汉桓帝自己皇位不稳。
于是,直到汉桓帝登基六年之后,到了公元165年,汉桓帝才终于出手,铲除了五侯,没收了他们的封地。
至此,五侯时代结束。再之后,东汉宦官就进入了第六个时代。
第六个时代,叫做‘侯览时代’。
如果说,当年的五侯和十九侯,都是靠政变上台的。那么侯览的上台,则是完全靠着自己超强的理财能力。
简单来说,当年五侯得势的时候,侯览就跟着五侯,一起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但是和五侯不一样的时候,侯览贪污之后,他胃口没那么大!收了钱之后,他会拿出一部分,分给汉桓帝!
当然,表面上侯览肯定不可能说,自己是给汉桓帝分赃。他肯定的说,自己是砸锅卖铁,倾家荡产,凑钱帮汉桓帝搞事业。而汉桓帝当时正好忙着打西羌,极度缺钱!所以,当侯览主动给他送钱的时候,他很快就喜欢上了侯览。
汉桓帝不是不知道,以侯览为首的这群宦官贪污。但和五侯相比,他觉得侯览更好一些。
至少,侯览贪污之后,会给他分一部分钱。
于是,五侯倒台之后,侯览就被迅速提拔起来,成了宦官集团新的‘大头目’。而且,五侯虽然倒台了,但是宦官集团留在地方上的那些爪牙,却没有就此被斩断。很快,侯览就全盘接过了所有关系,继续大范围贪污。
这种情况,很快就引起了很多正直官员的反感。
于是再之后,东汉后期著名的党锢之祸,就逐渐开始了。
接下来的故事,依然是东汉的主线剧情。当侯览上台的同时,士族那边的名臣陈蕃,也在迅速崛起。而陈蕃掌权之后,对宦官集团大肆贪污的这种行径,非常不满。
所以再之后,很多地方上的士族官员,就开始大力清理宦官集团的爪牙,斩断宦官们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但结果,当时恰好遇上汉桓帝大赦天下。而那些地方士族官员,宁可违抗大赦的圣旨,也要杀了宦官们的爪牙。这种行为,很快就传入了皇宫。然后以侯览为首的宦官,开始在汉桓帝面前,大肆诋毁士族官员。
于是最后,汉桓帝就警惕了起来,认为这是士族在向他示威,地方官公然违抗中央命令,想要夺权的意思。再之后,汉桓帝就下令,直接杀了那几个抗旨不尊的地方官。
而这个行为,显然激怒了士族官员。很快,大量士族官员,开始直接以辞职和游行的方式,开始向汉桓帝示威。而汉桓帝也没惯着他们,直接下令,抓捕了这些官员。
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党锢之祸。
在这之后,汉桓帝虽然也意识到,自己是被宦官们给骗了。后来没过多久,就借着大赦天下的名义,释放了被软禁的官员。但到了这个时候,汉桓帝已经不敢再打压宦官集团了。因为此时士族和外戚联合了起来!一旦宦官集团被打压,士族们就会迅速崛起,威胁他的皇位!
而接下来,在释放官员之后不久,汉桓帝就病逝了。
再之后,汉桓帝的皇后窦妙,出来执掌大权。这个窦妙,和那位名臣陈蕃,之前是一派的。所以,在窦妙上台之后,窦妙很快下达了两个最重要的命令。
第一个命令,就是从其他皇族后裔当中,选一个人来接班。因为汉桓帝去世之前,并没有留下儿子。而这个最后被选中过来接班的人,就是后来的汉灵帝刘宏。
第二个命令,则是诛杀以侯览为首的宦官。
因为当时窦家和陈蕃,已经掌握了所有高层权力。所以很快,侯览自杀,以他为首的一些宦官,也全部被杀了。
随着侯览被杀,侯览时代结束。再往后,就进入了第七个时代。
第七个时代,叫做‘前十常侍时代’。
在侯览被杀之后,宦官集团地位最高的几个人,虽然被杀了,但剩下的宦官还在。围绕着如何处理剩下的这些宦官,陈蕃和窦妙,却产生了意见冲突。
陈蕃认为,应该把所有宦官都干掉,这样才能彻底斩断宦官的根基,让宦官集团以后不再作恶。而作为太后的窦妙,却认为应该留下他们。因为如果杀掉所有宦官,以后窦妙这个太后,就彻底没权力了。
就在双方争执的时候,这个消息逐渐走漏了出去。很快,剩下的这些宦官,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在剩下的这些宦官里面,当时带头的名叫王甫和曹节。这两个人,得知陈蕃的消息之后,为求自保,果断发动了政变。
他们先是利用自己的权势,控制了皇宫,挟持了汉灵帝。然后,他们又以汉灵帝的名义,调动军队,直接干掉了陈蕃和窦家,并且软禁了太后窦妙。
在这场政变结束之后,以王甫等人为首的几个宦官,迅速掌握了大权。同时,为了自己的权力合法性,他们将皇权名义上交回给了汉灵帝。而汉灵帝本人,虽然知道自己被骗了,但为了自己皇位的稳定,还是选择了将错就错,继续重用王甫等人。
因为当时王甫等人的职位,都是中常侍,而且他们掌权的时间,在十常侍之前。所以这个时代,就被称作是‘前十常侍时代’。
此后的几年里,以王甫和曹节等人为首的宦官集团,继续结党营私,大肆敛财。而且,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这一次他们还把手伸向了军队。在他们的拉拢下,很快,凉州三明当中最能打的段颎,被他们成功拉拢,然后成了他们的党羽。
但这一切,都落在了汉灵帝眼里。
从始至终,汉灵帝都知道,这些宦官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但为了能够坐稳皇位,汉灵帝不得不重用他们,因为此时汉灵帝年龄太小。
但是几年之后,等到汉灵帝长大,情况就不一样了。
公元179年,也就是汉灵帝刚刚23岁的时候,忽然有人举报,说这些宦官贪污受贿。带头举报的这个人,名叫杨彪,就是后来那个特别聪明的杨修的爹。
此时的汉灵帝,已经可以轻易左右朝局。而且,他对于王甫等人,也已经忍耐到了极致。所以接下来,汉灵帝借着这个机会,果断彻查下去。
很快,王甫等人全部落马被杀。尤其是王甫本人,后来更是被直接碎尸,公开在洛阳城外展示。
但问题是,王甫等人被杀之后,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接下来,他们空出来的权力空间,到底该由谁来填补呢?
如果汉灵帝什么都不做,接下来,那些士族官员就会迅速占领这个空间。然后,士族集团就会过于势大,威胁到汉灵帝的皇位。
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皇位,在干掉王甫等人之后,汉灵帝不得不再提拔一些自己信任的宦官,去填补王甫等人留下来的空缺!
就这样,东汉宦官发展的最终阶段,十常侍时代,就正式开始了。
历史上的十常侍,其实并不是十个人,而是十二个人。这十二个人,都是汉灵帝的心腹。对于汉灵帝来说,他们掌权之后,不但可以和士族集团对抗,同时可以帮助自己掌权。
于是后来,汉灵帝就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不是说当时汉灵帝被十常侍完全架空,因为惧怕十常侍,才说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而是因为汉灵帝极度信任他们,并且亲手把他们扶上位,认为他们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对自己好,所以才说了这样的话。
至于再往后的事情,那就是《三国演义》里的剧情了。十常侍后来和外戚何家相互抗衡,最后杀了何进,导致董卓入京,引爆了所有的一切。而在那场政变当中,袁绍后来又杀了十常侍。再往后,因为东汉皇权衰落,宦官们也就不行了。
这就是东汉宦官的发展史。
所以,东汉的宦官,从始至终,其实都是皇权的依附产物。尽管他们一度掌权,但只要皇帝不行了,他们也就不行了。
另外,东汉宦官的崛起,同样也是因为皇权的衰落。前面几位皇帝,对国家控制力极强,不需要宦官,所以宦官就没法掌权。但是到了后期,因为皇帝无法再完美控制国家,需要有人来帮自己完成权力平衡。
于是最后,十常侍就这样上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