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月27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发亲自拟定的电报给粟裕。提出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过长江,在敌占区的后方转战作战,从湖北监利、宜昌一带渡江,先到湖南,再到江西,再到浙江福建,如果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就分兵进军广东和广西。把敌人的大后方搅他个天翻地覆。
粟裕收到这封电报,开始心头一喜,觉得这是主席的战略大手笔,比去年8月实施的刘邓野战军挺进大别山还要大。
于是粟裕马上回电:拟派几股小股部队,先去长江沿岸去侦察地形,我这里马上组织渡江部队。
然而,当回电发出后。粟裕开始考虑当前中原的战略态势和渡江作战的利弊了。

晚饭后,他独自散步到村外的小河边,在干燥的河滩泥地上,用一根树枝画了简易地图:
两条横线当成天堑长江,长江北面敌人的主力第5军,第11师,桂系的新七军,黄百韬兵团,粟裕写了一个“黄”字,邱清泉兵团,粟裕写了一个“邱”字。南面是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几个省的大概轮廓图。
他静静地想着……
他的两名警卫员站在河滩边,机警地注视着四周。他们以为首长今晚又来兴致打河滩边的野鸭和飞鸟了,首长的枪法比他俩都好,不但百发百中,还能抬手打中飞鸟。可是,今天,首长蹲在河滩边不停地写写画画,他们也不敢前去打扰。
一队巡逻兵向河滩边开过来,两名警卫员摆摆手,示意他们安静点。巡逻兵看见首长,就自动散开,加强警戒。
专注出神的粟裕,仿佛除了他,世界都不存在了。

太阳西下,露出了红彤彤的光晕,把河滩照得更加美了。飞鸟在芦苇丛中歇息,野鸭有时突然从这边起飞,飞跃过河的上空,飞到另一边。
警卫员们看得手心发痒,但首长不发话,他俩谁也不敢擅自开枪。
直到太阳失去了温暖的光芒,粟裕司令才回来。
咱在这里先要介绍一下粟裕,华东野战军这个时候已经有36万部队,他是华野的副司令,实际负责整个华野的军事指挥。仗越打越大,他的责任越来越重,可他还保留着年轻时期的优良习惯,每天起来就跑20里路,他的警卫员也难当,就因为这个跑长路比不过司令员,再好的身手和枪法也不合格。
因为,无论是长跑、射击和格斗,粟裕都是一把好手。上天为了战争造就了他。

粟裕意识到,中央军委的这一战略决策,是为了把战争引到敌人的大远方去,但是,能不能达到战略预期,还不好说。
我带三个纵队,10万人渡江,此事根本产生不了突然性。
我将进入没有战略根据地的陌生战场。那么大一支部队,要隐蔽是没法做到的,那就等于我明明白白地跟敌人打仗,敌人反而在暗中了。敌人想在半路上伏击我,想在夜里偷袭我,想在危险之地包围我,都是他们主动,而我这样作战,估计半年下来要损兵5万,这些伤病哪里去安顿养伤,他们的结局会严重影响我军的士气。这样,我将成为一支败军,我征集兵源也会困难重重。而我,想要调走现在中原的国军主力黄百韬兵团、邱清泉兵团,或者整编第5军,第11师,还不见得呢!蒋介石不是傻瓜,打这种仗,他看得比谁都清楚。
我红军长征不是走成这样的结果吗?能说我们胜利了吗?再看当年我带着红七军团走的北上先遣队出征之路吧,半年时间,行程2500公里,到达赣东北与方志敏的红十军会合时,也是损兵折将一半。
行军中的部队,有的仗即使有一定把握也不敢打,就像红军的土城战斗和青岗坡战斗,就怕被敌人缠住,完不成行军的目的。
思来想去,粟裕感到先前发给中央的电报实在太毛糙了。

粟裕连忙起床,点上油灯,伏案写作,临晨时分,雄鸡喔喔喔鸣叫几声,粟裕放下笔,双肩向后一抖,身上的大衣落在椅子背上。他读了一遍写了一夜的3000多字的电报,交给参谋。
粟裕司令走出房门,看见警卫员手握钢枪,精神抖擞地站在门口,上前一步,拍了拍战士身上的白霜,说道:“小孙,辛苦了!”
“司令员,不辛苦!”小孙大声答道。
毛主席接到粟裕发来的长电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是啊,当年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都是他亲自经历过的呀!
难道粟裕的十万大军也要遇到一次湘江战役吗?
那不就是是给蒋介石摇摇欲坠的政权打了一剂强心针吗?
没后方,没补给,伤员没法安置,兵源难以补充。
预期损兵折将一半,不如在中原大地上多打几个胜仗。

毛主席的思想马上扭转过来了。
他召集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几名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开会,决定让粟裕和陈毅来一趟城南庄,当面听取粟裕的汇报,并请粟裕详细谈谈他的战略规划。
1948年4月25日,陈毅粟裕拍电报给中央,通报俩人明日一起动身来河北城南庄,一路上,粟裕驾驶美国吉普车,开得比专职司机还要快。
陈毅大喊过瘾,并夸赞说,粟裕啊,你怎么样样都会啊!
28日早上,粟裕向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和陈云、叶剑英、董必武等领导同志汇报不过江的理由和中原打打仗的设想。后来,中原大战之、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基本上是按照粟裕的构想而进行的。
粟裕还建议,派多支5、600人的游击队渡江渗透到长江南面,破坏敌人的兵源、粮源和其它战争资源,摧毁敌人疏于防范的各级军事机构和行政机构,打掉监狱,解放我们被捕入狱的同志,宣传发动群众,以策应我军在中原地区的行动。
这样,我仅用旅团规模的兵力,就能达到三个纵队想要达到的战略目的。
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们都点头同意,大声称赞粟裕为现代刘伯温。
后来,这些计划都一一落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