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墨”的技巧就是用“水”的技巧

四海易文字 2025-02-18 05:15:24

破水用墨,大抵始自画人而兼书家,这样的人,元明以来都不少,如徐渭、道济等都是。他们在绘事已毕之后,信笔即行题记,笔多数还是绘画时用的,笔锋不免带着一点儿水分,而又骤然要蘸上些较浓的墨沈,笔锋是浓,笔腹是淡,行笔起顿,便有浓淡不同,因而产生新的韵趣。

书家们所说的“涨墨”就是从国画技法里脱胎出来的。笪氏在这里叫人在墨磨得过浓时破水而用,就是用笔蘸了浓墨,然后再沾些清水来挥写,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宣纸和笔墨的性能,这不但有助于行笔的流畅,而且线条墨色也活泼有变化,有意想不到的风致。但一定要深知其要窍才好。包世臣、张裕钊、康有为等都喜爱表现他那种履险如夷、因难见巧的本领。这样的一种方法,偶尔运用,未尝不可,但过份了,弄得笔画湮澌,仗以体现字的神采的线条,反而看不清楚了,这就走向它的反面了。

字要写得有骨肉有血脉,笔酣墨饱很重要,所以蘸墨一般不嫌其润。但过份润湿也容易做成见墨不见笔的毛病。在这种情况下,用蹙毫(蹙,音促,即敛毫)行笔可以得到一定的节制,使墨沈不易一下子跑了出来。这是变通的办法。但过多地蹙毫行笔,笔势便开张不起来。与其如此,似乎还是蘸墨时适可而止好一些。

所谓“黑圆而白方”,就是墨道与空白间既有色素的不同,同时还要有线条特色的变化。至“架宽而丝紧”,那是宽绰的形体通过游丝的萦引,以达到互相映带,加强彼此的关系,改变视觉效果的目的。

0 阅读:40
四海易文字

四海易文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