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不准过春节的5年:上班的人取消休假,谁敢庆祝就抓谁

白晴聊历史 2025-02-14 10:36:47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你能想象吗?春节——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居然有过五年是不允许庆祝的!

在这些年里,上班族的休假被彻底取消,甚至连家家户户的团圆饭也被视为“禁忌”。

谁敢在这几天里摆出一副过节的模样,立刻就会被抓走!

这不是某个虚构的故事,而是真正发生在历史上的一段黑暗岁月。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段时间的春节变得如此禁忌?

民国初年:新旧思想交锋

清王朝的覆灭,让中国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民国肇始之初,一股学习西方之风席卷神州大地。

1915年,陈独秀等人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向封建思想发起了猛烈冲击。

新文化运动如同一场席卷中华的思想风暴,它撼动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同时也为西方文明的渗透打开了方便之门。

西式服饰、西方礼仪、西方教育......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烙上了"洋货"的印记。

然而,对于新文化运动究竟应持何种态度,社会舆论却是莫衷一是。

赞成者认为,封建思想桎梏中国已久,唯有学习西方,中华民族才能重现昔日辉煌。

但反对者却斥之为"全盘西化",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背弃,是民族意识的迷失。

在这股新旧思潮的交锋中,连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都未能幸免。

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质疑春节的存在价值,认为它是封建糟粕的集中体现,是阻碍中国进步的绊脚石。

与此同时,民国政府也希望通过改革春节,来彰显自身学习西方的决心。

如此,一场围绕春节展开的文化博弈,在民国时期拉开了序幕。

1929年:春节遭"围剿"

1929年末,民国政府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做出了一项惊人的决定:取消农历春节假期!

消息一出,犹如平地惊雷。

政令规定,从1930年开始,农历春节当天,所有人必须按时上班,商铺照常营业,禁止民间任何形式的庆祝活动。

同时,政府还废除了沿用已久的农历纪年,改用西方的格里历。

旧历新年就这样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合法"地位。

巡逻的警察成了街头巷尾最常见的身影,他们如同鹰隼般时刻监视着四周的动静:贴春联、挂灯笼、燃放爆竹、互道新年好......但凡与春节沾边的活动,都会招致严厉的阻止和惩罚。

不知情的百姓还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殊不知一场针对春节的"围剿"已经悄然启动。

1930年的春节,注定是一个不太平的春节。

沉寂的街市和执拗的民心

腊月的寒风凛冽,人们的脸上却洋溢着迎接新年的喜悦。

然而当他们换上新衣、提着礼品走出家门时,迎接他们的却是冷冷清清的街道。

红红火火的春联不见了,喜庆的彩灯也不见了,就连那熟悉的"爆竹声中一岁除",都被巡逻警察严厉的喝斥声所取代。

人们面面相觑,不明白一夜之间,这座城市怎么了。

很快,他们就得到了答案——春节,被禁止了。

说不出"新年好",贴不了窗花,这个春节不再快乐,因为快乐是"违法"的。

为了活命,大家只能收起笑脸,把吉祥话咽回肚里,麻木地去上班。

可心中的不满却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人们在暗中议论纷纷:"过个春节也不行?这算什么道理!"

然而,即便是再强硬的政令,也无法完全禁锢人心。

一些固执的老人仍在暗中磕头祈福,妇女们依旧偷偷准备年货,孩子们趁大人不备放起了二踢脚......尽管时刻面临被抓的危险,但人们始终不愿放弃春节这个祖辈留下的宝贵遗产。

这一年的春节,表面上冷冷清清,实则暗流涌动。

沉寂的街市下,是一颗颗执拗的民心。

蔡元培的呼吁:无人响应

连续几年的春节禁令,并没有让百姓就范。

这让民国政府感到十分头疼。

他们心想,如果能找一个有威望的人出面,给大家做做思想工作,或许情况会有所好转。

于是,他们相中了北大校长蔡元培。

作为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当时可谓是德高望重。

政府认为,有他出面摇旗呐喊,百姓们就会乖乖听话。

1930年腊月二十八,蔡元培应政府邀请,在国民党总部发表演讲。

面对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已过花甲的蔡校长铿锵有力地说道:"同胞们!新年到了,我在此倡议大家,从今年开始不要再过春节了!春节是封建社会的糟粕,是愚昧和落后的象征啊......"

此言一出,现场鸦雀无声。

老人们面露不悦,青年们交头接耳,蔡元培的这番话显然并没有得到民众的认同。

看着人们愈发不满的神情,蔡校长只得草草结束了演讲。

这次呼吁不但没有打消民众对春节的执念,反而让蔡元培背上了"政府走狗"的骂名。

一些激进的学生甚至在校园内散发传单,声讨蔡校长背叛知识分子的良心,为虎作伥。

民心向背,不可不察也。

1934年:春节重归人间

就这样,反对声、批评声、不满的抱怨声此起彼伏。

而政府,也开始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

他们发现,禁令非但难以真正执行,反而引起了更多的民怨,甚至影响到了财政税收。

企业家们抓住春节被取消的机会,纷纷拖欠往年的旧账。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不是不过春节了吗?账目清算这种'封建糟粕'也可以丢掉了吧?"政府眼看财源渐渐枯竭,再也按捺不住。

1934年初,一纸政令悄然发布:春节禁令,正式废除!这个消息传出,犹如久旱逢甘霖,大街小巷沸腾了!人们欢呼雀跃,仿佛重获新生。

五年了,他们终于又能名正言顺地过一个春节了!

1934年2月13日,中国大地迎来了阔别五载的春节。

爆竹声又响起来了,春联又红艳艳地贴上墙了,孩子们穿着新衣,提着灯笼,笑着喊着"过年好呀"奔跑在街头......那一年的春节,格外热闹,格外欢腾,人们用尽全力,欢庆着失而复得的团圆时刻。

春节,重新回到了中国人的身边。

结语:

当我们回望那段并不遥远的历史,会发现其间的悲欢离合,都不过是一个民族探寻自我的过程。

是非曲直,后人自有评说。

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做的就是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让传统的花火,在时代的跃进中,愈放愈明艳。

参考文章:

民国政府曾经取缔春节5年

旧历春节曾被禁5年:政府下令对过年者严惩不贷

0 阅读:0
白晴聊历史

白晴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