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曹丕,历史上那个被认为深谙权谋、雄心勃勃的魏帝,死于仅仅40岁。
许多人认为他英年早逝的原因,或许是过度的操劳,或许是政治斗争中的激烈压力,但你有没有想过,曹丕的早逝背后,可能与他在父亲曹操尸骨未寒时做的两件事有着深刻的关联?

这两件看似并不起眼的举动,实际上在无形中加速了他的衰老与死亡,甚至被认为是折寿的行为。
为何曹丕在那个关键时刻做出这样的决策?他的选择是出于责任、权力,还是另有隐情?
一话说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英雄辈出。
曹操这位"魏武大帝"可谓是一代枭雄,统一了北方,奠定了魏国基业。
可惜天不遂人愿,曹操英年早逝,还没来得及完成一统天下的宏愿就撒手人寰了。
曹操的死讯传出,举国震惊。
他的几个儿子虽然悲痛欲绝,但骨子里早就蠢蠢欲动,对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虎视眈眈。
谁都知道,新王登基,必有新政,储君之位就此一锤定音。

曹丕,这个曹操的三儿子,一向深得曹操喜爱。
他年少时就聪颖过人,学识渊博,又能文善武,跟着曹操南征北战,累积了不少军功。
再加上有大将军司马懿暗中相助,曹丕几经波折,终于击败了同母弟曹植,赢得了储位。
可他的野心哪里止步于此?
二延康元年,曹操驾崩。
曹丕即位,加冕称王。
他目光如炬,心思缜密,一边集中朝中大权,铲除异己,一边收买人心,笼络军队。
汉室名存实亡,国之脊梁几近断折。

这个天时地利人和,曹丕怎肯放过?
只见这位新晋的王,眼神中透出一股子志在必得的狠劲儿。
可是,紧要关头,他竟然张罗起了一件荒唐事儿,闹得满城风雨,直惊动了他那刚入土为安的老爹。
那一年,曹丕带着得意洋洋的笑容,卷土重来,衣锦还乡。
老家的父老乡亲翘首以盼,以为这位小王爷会低调些,毕竟国丧期间,他爹曹操的尸骨未寒。
可曹丕偏不,非要大操大办,好酒好菜犒劳三军,歌舞升平奏凯还朝,连京城的戏班子都请来了,锣鼓喧天,彻夜狂欢。
百姓看在眼里,议论纷纷:"小王爷这是要干啥?他爹去世才多久啊,就搞这么大阵仗,不合礼数啊!"
"就是,曹操在时最爱惜人才,如今小王爷这般作为,恐怕不得老王爷的心意啊。"

那曹丕听到这些闲言碎语,不以为然,心里暗忖:"我好不容易熬出头,得了这天下,不犒劳犒劳手下,以后还怎么服我?至于我爹,哼,死人还能管得了活人?"
于是乎,他更加肆无忌惮,甚至干出了一件令全国上下哗然的丑事。
原来,曹操在世时风流成性,后宫佳丽三千。
这些美貌如花的嫔妃,不少还是他儿子辈的。
可不知道曹丕怎么想的,他爹的尸骨未寒,他就迫不及待,一个个登门,非要把美人儿们尽数收入囊中。
连他亲娘卞太后都看不下去了,数落他道:"丕儿,注意点影响!你爹的女人,你怎么好意思碰?传出去像什么话!"
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
宫里宫外,街头巷尾,人人都在讨论曹丕的德行。
这位小王爷简直是要上天,不仅对自己亲爹大不敬,连国丧期的体统都不顾了。

更有甚者,曹丕趁汉献帝出逃长安,大举进京,先将汉献帝两个女儿纳入后宫,一并占有。
一时间,后宫争宠,是非迭起。
曹丕的行径着实令人匪夷所思——明明储君之位还未坐稳,却迫不及待地穷奢极欲,为所欲为。
他难道不怕遭天谴,折寿短命吗?
四事实上,曹丕对权力的欲望远不止于此。
他对汉献帝虚与委蛇,表面上对皇权俯首称臣,内心里却蔑视不已。
他知道汉室气数已尽,这个烂摊子吃力不讨好,不如直接另起炉灶。
于是,曹丕阳奉阴违,暗中施压,逼迫汉献帝禅让王位。
可怜的小皇帝被架空多时,早已失了威信,哪里还坐得住?没多久就被迫退位,改元黄初,从此销声匿迹。
曹丕则顺理成章地即皇帝位,建立曹魏王朝,成了千古一帝。

然而,新朝建立,烽烟再起。
魏国虽有雄厚的国力,但毕竟初创,内忧外患,危机四伏。
接连不断的战事,让这位年轻的皇帝焦头烂额。
更要命的是,他骨子里的多疑善妒,让他对兄弟、对臣子越来越防备。
就连多年辅佐他的大臣司马懿,也开始让他忌惮。
五不过一年,曹丕便对他的亲兄弟曹植下手了。
他先是诱骗曹植入京,软禁起来,把自己的功劳记到曹植头上,好让外界都以为是曹植在搞小动作。
接着,他又以七步成诗相要挟,逼曹植狂飙诗才,以绝后患。

要知道,曹丕虽然善于诗文,却远不及曹植的盛名。
朝中文人对曹丕的诗作不屑一顾,却对曹植的才华交口称赞。
曹丕心生妒忌,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可怜曹植面对生死攸关的考验,竟然真的信手拈来,写出了千古绝唱: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短短几句,字字珠玑,句句辛酸。
面对昔日手足的冷血无情,曹植不禁老泪纵横,悲从中来。
曹丕听了,更是怒火中烧。

他当即撂下狠话:"你以为说几句好听的就能骗过我?休想!"说罢便将曹植打入大牢,后又贬为平民,终其一生。
六就在曹丕荒淫无度、穷奢极欲的时候,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那一年,他才36岁,却骤然驾崩。
朝野震惊,百姓纷纷议论:"天不假年啊!"
有人说,曹丕简直是自作孽不可活。
他不尊礼法,不敬父兄,又对兄弟和臣子多疑善妒,最后活活被折寿而亡,实在是咎由自取。
也有人说,曹丕这哪里是什么英明神武的帝王,分明是个穷奢极欲的花花公子。

他刚登基就胡作非为,将他爹的妃嫔美人全都搜刮一空,简直是无法无天,岂能不遭报应?
总之,自从曹丕干出这等丧尽天良的事儿后,满朝上下,无人不骂。
就连著名史学家陈寿,都在《三国志》里狠狠地批评了曹丕一番:"淫乱后宫,荒废政事","驾崩之日,四海振动"。
想必,曹操在九泉之下,也不会瞑目吧?
结语"子不教,父之过。"
说到底,曹丕如此不成器,曹操难辞其咎。
曹操一生叱咤风云,雄才大略,却偏偏在教育儿子这件事上疏忽大意。
从小就惯着曹丕,给了太多的宠爱,反而让他养成了一副骄奢淫逸的性格。

到了最后,种下的恶果结出来,倒霉的还是自己。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人父,又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平步青云,前程似锦?只是,教子一道,还需循循善诱,以身作则,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否则,再好的"龙种",也难免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