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清廉"宰相,每天早餐都喝一碗汤,为此厨子要杀100只鸡

白晴聊历史 2025-01-27 10:32:45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物的名字永远刻印在人们的心中,而他们的一举一动,也常常引发深思。

宋朝有位宰相,以清廉著称,声名远扬,甚至到了“廉洁如水”的地步,但你能想象吗?

这位号称“清廉”的宰相,每天的早餐竟然离不开一碗汤,而且为了这一碗汤,他的厨子竟然需要杀上百只鸡。

这似乎有些矛盾——一位清廉的官员,如何会与如此奢华的早餐安排扯上关系?是历史的误解,还是背后另有隐情?

一个奇怪的清晨习惯

清晨,薄雾笼罩着开封城。

晨曦微露,街巷处处传来小贩的吆喝声。

在这座古城中,有一座府邸格外引人注目。

它坐落在城北,宅院宽敞,庭院幽深。

这里,便是吕府。

府中一间雅致的厅堂内,案几旁端坐着一名身着浅青长袍的中年男子。

他身形修长,面容清瘦,两鬓斑白,眉宇间透着一股儒雅之气。

此人,正是北宋名相吕蒙正。

"老爷,鸡舌汤备好了。"

一名青衣小厮端着托盘,缓步来到吕蒙正面前。

托盘上,是一个青瓷碗,里面盛着一碗散发着诱人香气的汤羹。

吕蒙正微微颔首,伸手端起青瓷碗,轻轻呷了一口。

顿时,鲜美的滋味在口中弥漫开来,令人齿颊留香。

他满意地点点头,将碗中汤羹一饮而尽。

清晨的鸡舌汤,成了吕蒙正每日的"必修课"。

这个习惯,已经持续了数十年。

吕蒙正从青瓷碗中抬起头,看向窗外。

晨曦透过窗棂洒进庭院,令人心旷神怡。

他不禁暗想:"我区区一介书生,能有今日,这鸡舌汤功不可没啊。"

鸡舌汤,一道"奢靡"的佳肴

作为北宋朝野闻名的名菜,鸡舌汤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用料更是奢靡。

制作一碗鸡舌汤,需选用上等肉鸡。

鸡只必须肥壮,鸡舌肥厚。

宰杀后取鸡舌,以文火炖煮数个时辰。

精心去除浮沫,调入香料,使汤汁鲜美浓郁,鸡舌软嫩可口。

然而,就鸡舌而言,一只鸡能取到的份量十分有限。

一只鸡,仅取一条鸡舌。

换言之,一碗鸡舌汤,至少需要耗费数十只乃至上百只鸡的性命。

鸡肉无用,尽弃喂狗。

其奢靡之风,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如此,在宋朝,鸡舌汤却是文人雅士们竞相追捧的珍馐美馔。

能够日日以鸡舌汤果腹,更是显赫身份的象征。

北宋政府官员俸禄优厚,加之奢靡之风盛行,鸡舌汤便成了官员们争相享用的奢侈品。

而我们的吕大人,显然也难逃俗套。

锦衣玉食,难掩虚情假意

吕蒙正在朝中位高权重,却从不摆官架子。

他性格平和,为人宽厚。

无论面对上司还是下属,他总是以一副谦逊有礼的态度待人。

可是,在他儒雅随和的外表下,却隐藏着 一颗敏感而多虑的内心。

吕蒙正出身寒微,能有今日的地位,完全凭借过人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

然而,他时刻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唯恐被人取而代之。

为了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他需要笼络人心,结交权贵。

在这个烟视媚行的官场,赴宴饮食往往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拉拢关系的手段。

能与君王同席共食珍馐,岂不正是一种荣耀?

于是,吕蒙正开始变得热衷于饮宴应酬。

他的府邸中,厨房终日烟火不断。

每日清晨的这碗鸡舌汤,更是不可或缺。

一来,鸡舌汤能够提神醒脑,让他处理政务时思路敏捷;二来,这也彰显了他非同寻常的地位。

一日,吕府迎来了一位显贵。

此人是当朝宰相,与吕蒙正同僚多年,情同手足。

酒过三巡,话匣大开。

宾主谈笑风生,好不热闹。

席间佳肴美馔,琳琅满目。

这位宰相对吕蒙正的鸡舌汤赞不绝口。

"蒙正兄,你这鸡舌汤,当真鲜美无比!我自问饮食不俗,却也从未尝过如此美味。"

宰相一边喝着鸡舌汤,一边连连称赞。

吕蒙正闻言,心中暗喜。

他正需要这位宰相的支持,方能在朝中站稳脚跟。

如今看来,鸡舌汤显然起到了作用。

"哪里哪里,区区小菜,怎配得上大人的赞誉。

"吕蒙正谦虚地说道,"大人的垂爱,下官感激不尽。

日后但凡有用得着下官的地方,下官必鞠躬尽瘁,为大人分忧。"

言辞间,吕蒙正流露出几分献媚讨好之意。

然而这位宰相并未察觉,而是继续大快朵颐。

宴席散去,宾客皆醉意醺然。

吕蒙正独自立于庭院中,望着皓月当空,不禁心潮起伏。

位高权重,锦衣玉食,又如何?这一切,不过是为了巩固地位,笼络人心。

真情恰如鸡舌汤,看似鲜美,内里却空虚无物。

他不由得唏嘘不已。

不曾想,狂欢之后,竟是满目疮痍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

转眼间,吕蒙正在宰相的位子上已近十年。

十年间,他为官清廉,体恤民情。

尽管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儒雅谦逊的本色。

然而,他那奢靡的饮食习惯,却丝毫未改。

这一日,吕蒙正照例饮罢鸡舌汤,信步来到府邸后院散步消食。

初春时节,庭院中百花争妍,莺歌燕舞,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当吕蒙正漫步至院中一隅时,一股恶臭扑鼻而来。

他皱了皱眉,寻着气味走去。

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

只见角落里,堆积如山的竟是无数只鸡的尸体,有的还未腐烂,有的已经白骨森森。

它们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恶臭,肮脏不堪。

"这、这是怎么回事?"吕蒙正难以置信地问道。

一旁的小厮战战兢兢地回答:"回老爷,这些都是老爷每日喝鸡舌汤剩下的鸡,厨房处理不过来,就丢在这里了。"

吕蒙正如遭雷击,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每日清晨的一碗鸡舌汤,竟造成了如此大的浪费。

数年来,不知有多少鸡命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牺牲。

想到这里,他内心充满了愧疚与不安。

就在此时,他忽然想到一则旧闻。

相传当年宋仁宗时,曾禁止百官奢靡之风。

其中,就有诸多官员沉溺于山珍海味。

宋仁宗闻之大怒,下令彻查。

结果,不少官员受到严惩,甚至削职为民。

如今看来,自己何尝不是那些奢靡无度的官员?吕蒙正不禁打了个寒噤。

他暗自思忖:"我堂堂宰相,理应以身作则,为民表率。

如今却荒于玩物,纵情声色,岂不愧对列祖列宗?"

愧悔之心,油然而生。

吕蒙正暗自发誓,从今往后,再不沾染鸡舌汤一口。

他要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做一个真正清廉自律的好官。

浪子回头,方知珍惜

自那日起,吕蒙正便再未喝过鸡舌汤。

每日清晨,他以普通的粥饭果腹。

虽然味同嚼蜡,却也心安理得。

府中的厨子见状,也不再烹制这道奢靡的菜肴。

吕蒙正的转变,在朝野上下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不少人都在猜测,这位一向以清廉著称的宰相,为何突然改变了饮食习惯。

有人说,吕大人是在为民节俭,以身作则。

也有人说,他是为了树立清廉形象,好在皇帝面前邀功请赏。

流言四起,真相却无人知晓。

对此,吕蒙正并不在意。

他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问心无愧,对得起百姓。

从那以后,吕蒙正更加勤勉工作,为百姓谋福利。

他体恤民情,关注农事,力主减税赋,兴修水利。

在他的治理下,社会安定,民生乐业。

百姓对他的爱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岁月更迭,斗转星移。

吕蒙正宰相的位子上,一坐就是二十余年。

直到去世前,他还在为百姓操劳。

吕蒙正的一生,是一个奇特的矛盾体。

他出身贫寒,却凭借过人的才华,跻身高位。

他为官清廉,却也曾沉溺于奢靡之风。

然而,当他察觉到自己的错误时,却能毅然决然地改弦更张。

这种浪子回头的勇气,实属难能可贵。

吕蒙正走后,朝野上下,无不缅怀。

百姓更是自发为他立碑,以表达对这位清官的敬仰之情。

碑文上,有这样一句话:"先生为政,惠爱百姓,奢靡之风不兴。

先生之德,万古流芳,亘古不朽!"

鸡舌汤,这道曾经的"奢靡"佳肴,或许只是吕蒙正人生中的一个小小转折点。

但正是这个转折点,让他幡然醒悟,从而成为一代清官的典范。

一碗鸡舌汤,半部宋朝史。

吕蒙正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奋斗史,更折射出北宋那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时代风貌。

在那个奢靡之风盛行的年代,能有吕蒙正这样的清官,实属难得。

吕蒙正的一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清廉自律、为民请命的品格,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即便是身居高位,也要时刻警醒,不忘初心,方能无愧于心,无愧于民。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诸多先贤为官清廉的丰功伟绩,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行。

让我们以吕蒙正为镜,砥砺前行,争做新时代的清廉本色,为民造福!



0 阅读:0
白晴聊历史

白晴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