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神秘的中华绝学,全世界不到10人会,收徒要检查手汗酸不酸

品茗谈文史 2024-07-07 05:08:13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云南有一项“神秘绝学”,据说全世界会的人不超过10个。这技术可不是什么武功秘籍,而是实打实的传统手艺-乌铜走银。你要是以为这就是普通的铜器加工,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乌铜走银,讲究的是一个“乌黑发亮”,而这乌黑的秘密,竟然藏在手心里?

据说想学这门手艺,第一关就得过“手汗”测试,只有手汗够“酸”的人,才能入门。这到底是古老的传说,还是真有其事?

乌铜走银:汗水浇灌出的艺术瑰宝

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平时毫不在意的汗水,竟然能和一门古老的技艺,一种令人惊叹的艺术形式联系在一起?在彩云之南,就有着这样一种神奇的技艺-乌铜走银,它以乌黑的铜体和流光溢彩的银纹而闻名,但是这美丽的背后,竟然隐藏着汗水的秘密。

要揭开这个秘密,还得从乌铜走银的制作过程说起。这门手艺,工序繁复,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技艺和耐心。从最初的熔炼乌铜,到反复锤打成型,再到精雕细琢的雕刻图案,每一个环节都不可马虎。然而,最令人称奇的,还是最后一步-“捂黑”。

你或许会问,乌铜走银,重点不就在一个“乌”字吗?难道这乌黑的颜色,不是天生就有的?还真不是。想要乌铜呈现出深邃迷人的黑色,全靠匠人一双巧手。

他们需要把手掌在铜器表面反复搓擦,汗水慢慢渗入铜器,神奇的变化发生了:原本光亮的铜器,竟然逐渐变成了深沉的乌黑色。

难道这汗水是什么魔法药水不成?说来也怪,只有酸性汗液才能与铜产生这种奇妙的反应,成就乌铜走银的独特韵味。也正因如此,在过去,能否成为乌铜走银的传人,还得看你的汗水“够不够酸”。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匪夷所思?但在过去,人们却深信不疑,认为这是上天对匠人的选择,只有拥有“酸汗”体质的人,才能传承这门技艺,把这古老的艺术延续下去。有人可能会好奇,既然这个东西这么难,为什么还会流传下来,这又是什么宝贝呢?

古老的艺术

其实要想了解乌铜走银,还得从清朝年间说起。在云南石屏县,有位名叫岳富的匠人,以打造铜器为生。别看这铜器寻常,可要做得精致漂亮,那也是门精细活儿。岳富打小就跟着老师傅学艺,不敢说炉火纯青,也算得上是技艺娴熟。

有一天岳富准备打造一批铜器,他早早地起了床,将作坊收拾妥当。然后他把一块块铜料投入炉中,随着温度的升高,铜料逐渐融化成赤红色的液体,在坩埚里翻滚跳跃。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可能是太过专注,岳富手上佩戴的一枚金戒指,竟也不知不觉地滑落,掉进了滚烫的铜水中。那枚金戒指可是岳富的心爱之物,眼看着它消失在铜水中,岳富又急又心疼,却也无可奈何。

正在岳富懊恼之时,他突然灵光一闪:反正都已经这样了,不如试试把其他金属也加进去,说不定能“化腐朽为神奇”呢?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岳富就把一些银料、金屑也投入了炉中。各种金属在高温下相互融合,散发出奇异的光芒,把整个作坊映照得如同梦境一般。

也不知过了多久,炉火渐渐熄灭,岳富迫不及待地打开炉盖,想要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但当他看到坩埚中的景象时,顿时惊呆了:原本平平无奇的铜水,如今竟呈现出一种从未见过的乌黑光泽,而在这乌黑的底色之上,还流动着银光闪闪的纹路,十分漂亮。

岳富小心翼翼地将这神奇的金属熔液倒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后,一件造型古朴,色泽深沉,却又暗藏华彩的铜器便呈现在眼前,这就是最初的乌铜走银。

岳富如获至宝,他开始潜心研究这种神奇的金属工艺。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他终于掌握了乌铜走银的奥秘,并把它代代相传了下去。而乌铜走银工艺品,也因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工艺,逐渐成为云南地区权贵人家追捧的珍品,流传至今。

但是虽然说这个宝贝价值不凡,可是因为制作难度高,越到后来,越没有人愿意传承这个工艺,最后竟然没有人愿意学习了。

金永才与乌铜走银的不解之缘

因为即使乌铜走银十分精美,但真正掌握这门手艺的人却寥寥无几,例如一位名叫金永才的匠人,他与这门技艺的相遇,就十分的具有戏剧性。

金永才并非出身于乌铜走银世家,但是他从小就对各种金属工艺品充满了兴趣,常常流连于那些摆满了瓶瓶罐罐的小铺,一看就是半天。长大后,金永才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银匠,在云南当地也算小有名气。

有一回金永才听闻当地有一位乌铜走银的大师,名叫李加汝,技艺精湛,作品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金永才顿时心生敬佩,也对这门神秘的技艺充满了好奇。他几经打听,终于找到了李加汝的工作室,并有幸亲眼目睹了大师制作乌铜走银的过程。

只见李加汝的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手中的铜器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一般,逐渐展现出迷人的光彩。金永才在一旁看得如痴如醉,心中对乌铜走银的喜爱之情也愈发强烈。

随后他决定拜李加汝为师,学习这门古老的技艺。李加汝见金永才真诚且对乌铜走银有着极大的热情,便破例收下了他。

你可能会想,学习一门手艺,无非就是勤学苦练,难道还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对于金永才来说,学习乌铜走银,除了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还得经受住“酸汗”的考验。

也就是刚才说到的乌铜走银的最后一道工序“捂黑”,需要匠人用自己的汗水,才能让铜器呈现出乌黑发亮的色泽。但是并非所有人的汗水都能达到这一效果,只有酸性汗液才能与铜产生这种奇妙的反应。

漫漫求艺路上的酸甜苦辣

金永才虽然对乌铜走银充满了热情,但毕竟是半路出家,基础较为薄弱。李加汝大师年事已高,收下这位徒弟时,心里也难免有些顾虑。

为了考验金永才的决心和毅力,李加汝一开始并没有传授他什么高深的技艺,而是让他从最基础的活计做起。

金永才也十分努力,每天天还没亮,就早早来到作坊,将作坊打扫干净,炉火生起,再帮师傅准备好各种工具材料。

等到师傅开始工作,金永才就在一旁仔细观察,用心揣摩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师傅偶尔也会指点他几句,但更多的时候,金永才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

一开始,金永才接触的都是些最基础的活计,比如熔炼铜料、锤打成型等等。这些活计看似简单,但是十分枯燥乏味,而且非常考验体力和耐心。

很快金永才的手掌上,就磨出了水泡,但他从不叫苦叫累,只是默默地将水泡挑破,然后继续埋头苦干。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金永才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天赋,逐渐掌握了乌铜走银的精髓。他从最开始的笨手笨脚,到后来的得心应手,每一步的进步都浸透着他的汗水。

而更让人惊叹的是,金永才也拥有着“酸汗”体质。在学习“捂黑”这道工序时,他第一次尝试就成功了。

那天金永才按照师傅的指示,将一件刚刚打磨好的铜器拿在手中,然后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开始用掌心反复摩挲铜器的表面。

他的手心微微出汗,汗水顺着指缝流淌,渐渐浸润了整个铜器。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原本光亮的铜器,在金永才的汗水浸润下,竟然逐渐变成了深沉的乌黑色,而且黑得均匀,黑得发亮。

金永才成功了。他激动地几乎要跳起来,而李加汝大师在一旁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传人,乌铜走银这门古老的技艺,后继有人了。

让古老技艺在时代舞台上闪耀

2012年,中央电视台来云南拍纪录片,一眼就相中了这门古老又神秘的手艺。一时间电视上、网络上,到处都在播乌铜走银的制作过程,看得人眼花缭乱。

金永才这位曾经默默无闻的匠人,这下可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不少人慕名而来,想要求购他的作品,还有不少人想拜他为师,学习这门神奇的技艺。

面对突如其来的名利,金永才并没有飘飘然。他知道,乌铜走银之所以能传承至今,靠的不是炒作,而是靠着匠人的坚守和传承。

以前这乌铜走银的传承规矩可大了,讲究“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弄得想学的人都没机会。金永才寻思着,这都什么年代了,好东西就得大家分享。

于是他力排众议,打破了传统的门户之见,开始广收门徒,无论是男女老少,只要你真心喜欢乌铜走银,他都愿意倾囊相授。

金永才这“招生简章”一贴出去,那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了城里光鲜亮丽的工作,跑到金永才的工作室,拜师学艺。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就为了学习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金永才和众多徒弟的共同努力下,乌铜走银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后来乌铜走银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可是对他们多年来努力的最好肯定。

参考资料:

央视网——2012-05-25——《手艺Ⅱ--乌铜走银》

中国知网——《乌铜走银技艺与传承》

昆明市总工会——2022-07-15——“中国梦践行者——金永才的匠人

0 阅读:0

品茗谈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