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带兵攻进金陵,大明江山易主,靖难之役至此结束,而朱棣进宫后,宫中起火,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关于朱允炆的结局,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朱允炆在宫中被烧死,还有说法是,朱允炆借助地道逃出宫外,出家为僧,云游天下。
除了朱允炆外,懿文太子朱标还有四子四女,他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结局呢?
一、皇位容不得朱棣仁慈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取得皇位,自然不会妇人之仁,不过相比于唐太宗李世民对李建成、李元吉儿子的狠辣,朱棣对待朱标的子女还算厚道。
有人将朱棣这样做的原因归结于,朱棣和大哥朱标兄弟情深,笔者表示这点存疑,如果朱棣真的尊敬拥戴朱标,也就不会对皇位起觊觎之心了。
毕竟,连蓝玉都曾看出朱棣这个燕王在封地不老实,有一次北征归来,蓝玉就向朱标打朱棣的小报告:燕王在北平得人心,有君王风范,望气者也说燕地有天子气。
蓝玉是从战场上厮杀出来的大将,有着不同一般人的敏锐直觉,能让一位大将不惜冒着离间皇家罪名的风险,也要说朱棣的坏话,可见他们之间兄弟感情的微妙。
不过,朱标占据嫡长大义,在朱标活着的时候,不管朱棣心中有多少小九九,他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表示出对皇位的渴望。
可大哥朱标英年早逝,继位的是侄子朱允炆,那朱棣可就不服了,再加上朱允炆的酷烈削藩政策,朱棣彻底被逼急了。
起兵之后,朱棣多次深陷生死危机,最终成功从侄子手中夺取了的皇位,对于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朱棣自然要百般证明其正统性。
所以,朱棣登基之后对大哥朱标可一点都不客气,比如不承认朱允炆追封的“孝康皇帝”名号,降为懿文太子。
或许有人会说,毕竟还保留了懿文太子的谥号,朱棣对朱标还算不错了,但别忘了,朱标的谥号可是朱元璋生前亲自定的,这才是朱棣保留朱标懿文太子谥号的真正理由。
对于朱标的儿子们,朱棣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毕竟皇位容不得朱棣仁慈。
二、朱标儿子大多下场凄凉朱标有五子四女,长子朱雄英是原配常氏所生,朱标还在世时,朱雄英就已经夭折,次子朱允炆是继室吕氏所生,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
第三子朱允熥是原配常氏之子,很多人认为朱雄英夭折之后,他才是明朝最正统的继承人,但朱元璋最终还是选择了朱允炆,为何会这样?
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有人说是因为朱允熥的母族常氏在军中影响力太大,朱元璋忌惮外戚势力,会影响到老朱家统治,于是选择了背景较为“清白”的朱允炆。
也有人说,朱允熥性格和行为不符合朱元璋对储君的期望,比如在孝道方面就比不过朱允炆,在朱标病重时,朱允炆曾昼夜不眠地服侍。
反正不管什么原因,朱允熥最终无缘储位,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封朱允熥为郡王,朱允炆继位后,进封朱允熥为吴王,但未能顺利就藩。
朱棣登基后,并未直接处死朱允熥,而是降封为广泽王,同年以“不能匡辅其兄”的罪名废为庶人,囚禁在凤阳宫墙。
囚禁十五年后,谷王朱橞诈称有人冒充“建文君”意图谋反,消息传到朱棣耳中后不久,朱允熥就莫名“暴卒”。
第四子朱允熞是朱允炆同母弟,建文元年封为衡王,同样未就藩,朱棣称帝后降封为怀恩王,与朱允熥一同被废为庶人,囚禁在凤阳,并且“先后卒”。
第五子朱允熙是朱标最小的儿子,是朱允炆的同母弟弟,建文元年被封为徐王,同样未能就藩,朱棣即位后降封为敷惠王。
由于朱允熙当时只有十二岁,年龄实在太小,朱棣也不好以同样的罪名将其囚禁在凤阳,便让他和母亲吕氏一起,到朱标的陵园居住,变相为朱标守墓。
三、朱标女儿也仅限于活命永乐二年,朱棣又改封朱允熙为瓯宁王,当然,朱棣肯定不会放任他前往藩国就藩,而是以“世奉懿文皇太子之祀”的理由,将其留在南京。
然而,仅仅过去两年,朱允熙居住的府邸便不知什么原因发生火灾,朱允熙受到惊吓,倒地昏迷,不久后去世。
朱允熙之死同样谜团重重,史书中记载“忽夜邸第不戒于火”导致火灾发生,但堂堂一个王府,怎么可能会“不戒于火”呢?
可朱棣似乎也没有动机害死朱允熙,毕竟朱允熙的两个哥哥也只是囚禁在凤阳,朱棣都没有杀他们,更何况是年仅十六岁的朱允熙。
朱标的儿子们大多下场凄凉,朱标的女儿们也没好到哪里去。
朱标共有四个女儿,除了第三女史料无记载,疑似早夭外,其余三位分别是江都公主、宜伦郡主以及南平郡主。
江都公主在洪武二十七年,以郡主身份下嫁给长兴侯耿炳文之子耿璿,建文元年进封为公主,靖难之役时,耿炳文曾奉命讨伐朱棣,结果打了败仗,后被朱允炆弃用。
永乐初年,耿璿称疾不出,不肯为朱棣效力,后被朱棣坐罪处死,江都公主也被降封为郡主,不久后忧愤去世。
宜伦郡主在永乐十五年才被朱棣册封为郡主,下嫁给仪宾于礼,奇怪的是,史书上并未记载建文元年封其为公主的记载,猜测原因可能是年龄太小。
但到了永乐十五年才出嫁属实有些晚,即便宜伦郡主是在朱标去世那年才出生,出嫁时也有二十六七岁了,可见她在永乐朝的待遇并不乐观。
南平郡主的记载更是少得可怜,她连郡主的封号都没有,只知道在永乐十年去世,且未出嫁,去世后,朱棣才追赠其为郡主。
朱棣虽然没有对朱标的子女们赶尽杀绝,但也算不上多好,大多也仅限于活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