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第十子,而且他的母亲王娡只是刘启后宫中一位普通妃子,由于刘启的皇后薄氏一直未能生育,刘启的所有儿子都是庶出。
也就是说,嫡和长,刘彻一个都不占,在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制度下,刘彻别说继承皇位了,就连成为太子的难度也堪称地狱级。
那么刘彻是如何实现人生逆袭的呢?答案估计所有人都想不到,是女人宫斗。
全靠背后两位女强人发力,刘彻才得以成为太子,乃至于后来登基称帝,这两位女强人都是谁?她们又是如何帮助刘彻坐上太子之位的呢?
一、馆陶公主:娶我女儿是太子起初宫斗双方力量完全不对等,一方是受宠的栗姬和太子刘荣母子,另一方是不怎么显眼的王娡和刘彻母子。
但一个人的加入打破这种力量格局,她就是汉景帝刘启的同母姐姐,馆陶公主刘嫖。
按理说,无论汉景帝的哪个儿子登上皇位,都不影响她的地位,没必要掺和夺嫡斗争,但人的贪心就像无底洞,填是填不满的,她希望自己的女儿陈氏成为未来的皇后。
一开始刘荣被封为太子,最有希望继承皇位,馆陶公主便找到刘荣的母亲栗姬,提出两家结亲,可没想到栗姬直接拒绝。
这本是合则两利的事情,栗姬为何会直接出言拒绝呢?或许是因为馆陶公主喜欢给弟弟送女人,导致栗姬在后宫中不那么受宠,从而怨恨上了馆陶公主。
不管怎样,栗姬拒绝馆陶公主的联姻请求,可算是将馆陶公主得罪死了,馆陶公主转头就和刘彻的母亲王娡结成同盟。
作为汉景帝刘启的同母姐,她对刘启的影响力可不算小,她在扶持刘彻上位过程中主要干了两件事,一是诋毁栗姬母子,二是不断说刘彻的好话。
比如,馆陶公主曾经就对刘启说,栗姬在和其他贵妇人、宠姬聚会的时候,经常派侍者从她们背后吐口水,用邪门歪道诅咒她们。
巫蛊之类的事情,在汉朝宫廷可是大忌,虽说刘启不太相信栗姬会干出这样的事情,但经不住馆陶公主经常说,于是刘启对栗姬愈发不满。
而对于刘彻,馆陶公主则极力夸赞,经常赞誉刘彻有美德,刘启自然也认为自己儿子贤能,加上之前王娡有过梦日入怀的吉兆,致使刘启更加宠爱王娡、刘彻母子。
二、栗姬:一手好牌打稀烂栗姬是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典型代表。
薄皇后是薄太后的娘家侄女,薄太后去世后,薄皇后最大的靠山没了,而且薄皇后从太子妃到当皇后,一直得不到刘启的宠爱,也可能是身体原因,导致一直没有孩子。
无子无宠,预示着薄氏被废后是早晚之事,刘启后宫有子嗣的妃嫔们,都对太子和皇后之位虎视眈眈。
在这种情况下,刘启将栗姬长子刘荣立为太子,这表明如果栗姬不作妖,那么将来栗姬必能坐上皇后宝座。
可问题是,栗姬有些行为太过于“匪夷所思”,短视拒绝馆陶公主的联姻请求也就算了,还一再试探刘启的底线,结果彻底耗尽刘启和她之间的夫妻情分。
比如,有一次刘启生病,心情也不好,便叫来栗姬说:“我百年之后,希望你能善待其他妃子和她们的儿子。”
一般人听到这话,肯定明白这是刘启准备托孤和立后,希望能从栗姬口中听到一些“保证”,即便这些话是谎话。
可栗姬的反应却十分“耿直”,不仅大怒表示不肯照顾其他有宠的姬妾子女,还对刘启出言不逊。
刘启希望未来的太后能善待自己的儿子,这要求合情合理,奈何栗姬一口回绝,触碰到了刘启的底线,要知道,汉朝可是出过吕后这样强势的太后。
吕后成为太后时,可没少迫害刘邦的子嗣和妃嫔,汉景帝时期距离吕后在位时期并不遥远,殷鉴不远,刘启怎么可能不多想。
所以,听完栗姬的话后,刘启心中对她的态度很是不满,只是没有当场发作而已。
三、王娡:往火上添一把柴在如此敏感时刻,刘彻的母亲王娡抓住关键机会,给栗姬来了致命一击。
前元六年(前151年),刘启下旨废黜薄皇后,就在薄皇后被废仅仅四个月后,负责外交和礼仪的大行便奏请刘启立栗姬为后。
这位官员其实也没错,后位空虚,太子的生母栗姬自然最有资格成为汉朝新一任皇后,但此时刘启正对栗姬不满,所以很不幸,这位大行要倒霉了。
刘启接到奏报后震怒,怒斥大行说:“这是你这个臣子该说的话吗!”
随后下令将大行处死,在刘启看来,这是栗姬等不及了,想要早日当上皇后,所以才指使大臣上奏立后。
这事是栗姬干的吗?还真不是,是王娡出手,暗中指使大行上书立栗姬为后,成为压倒栗姬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显然,王娡这一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为愤怒至极的刘启还废掉了刘荣的太子之位,降封为临江王。
不管栗姬多么愤恨和焦急,她也无能为力,因为此时的刘启压根就不想再见到栗姬,不久之后,栗姬就忧愤而死。
太子被废,皇后之位空缺,馆陶公主也没少在刘启面前讲刘彻的好话,谁去补这两个位置的空缺已经显而易见。
前元七年,王娡被立为皇后,其子刘彻被立为太子,此时刘彻年仅七岁。
指望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争夺太子之位,显然不太现实,所以,帮助刘彻从排位第十的皇子,一跃成为大汉朝的太子,谁的功劳最大?显然是馆陶公主和王娡这两位女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