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刻意》简疏:真人之德

袁连法爱文学 2024-10-30 10:17:25
《外篇·刻意》简疏:真人之德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沽名)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如名家)。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修身)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如儒家)。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如兵家法家)。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如方家)。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如医家)。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此中可以看到百家争鸣的景象。庄子似乎不把自己当成道家传人,而是集众家之长的“大全之家”。诸子百家的基本宗旨是为国君提供治政方略,诸子之间相互标新立异、激烈辩驳,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政治理想和见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战国诸子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源头,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根基,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

故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俗),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如果以道教看道家,这段文字应该是其根本。道教是发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吸收了原始宗教,又融汇道家的黄老学说为旗帜和理论支柱,杂取儒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学派的修炼理论、伦理观念和宗教信仰成份,进而追求与道合一的目标下,神学化、方术化为多层次的宗教体系。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其核心目标是修道成仙。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触犯),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迎接),粹之至也。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从某种程度来说,庄子此处的道也近于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 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所谓真人就是达道之人。《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说卦传》第五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1 阅读:30
袁连法爱文学

袁连法爱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