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至乐》简疏(上):至乐无为

袁连法爱文学 2024-11-07 10:17:07

《外篇·至乐》简疏(上):至乐无为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能至乐而活身就是逍遥自适)?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且)惧,其为形(养生,活身)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之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现)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 (假如)忠谏不听,蹲循(退让)勿争(不去做忠臣烈士)。”

什么是至乐?人们追求的那些东西似乎是为快乐,却不知它们恰恰是致苦之因,害形而苦身,非养生之至乐。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二章)又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第十三章)

故夫子胥(指忠诚、忠心耿耿的人)争之,以残其形(似善而残身);不争,名亦不成(实不善而无名)。诚有善无有(名实难副)哉?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趋)者,硁硁然(形容行走声)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

这个情形可参《道德经》第二十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芒乎芴乎(恍恍惚惚),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以己职为职,安分),皆从无为殖(植、出)。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无为诚乐,而人又不能无为,所以“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如何达到至乐而活身?虽然庄子提出效法天地的无为,但人也孰能得无为哉!老子的方子就是无欲寡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三十七章)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于)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过分)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今妻子死而复归于天地之间),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命是传统中国哲学的认识、伦理、政治观念,并随着先秦诸子学说的发展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概念。在中国哲学语境下,命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上天的意志和命令,如《尚书》中有言:"有夏多罪,天命殛[jí]之";二是指决定人们生死、祸福的命运和国家兴亡的力量,如孔子所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而庄子在此表达的气化,从天看而无为,从人看则为生死(生命)。

0 阅读:12

袁连法爱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