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3):道家趋向个体主义
如果说自然,它就暗示是一个内生和谐的系统。《道德经》第八章最引人遐想,解释纷纭,但是你把它当成和谐系统,也许就不用那么费力。“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么多“善”,人孰能有之?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既然自然是一个预定和谐系统,就意味着它倾向于个体主义。可是它却不是均衡的,个体之间存在侵害和防御的张力,并不能保证每个个体的实际存在。这可以从空间上去思考,比如所谓的生物分层;也可以从时间上去考量,比如生命的寿夭;当然,道家理论所要解决的首先是人的交互性,退而其次才是天人关系。
也就是说,于道家言,个体主义要处理两个环节:一是纯粹的自然,二是人化的自然(即社会)。在处理第二个问题,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章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当然,还有一个方向,就是不但强调个体主义,更是去社会化,可以达于彻底的自然化,这个是庄子发挥得更充分。但老子也有两个地方值得关注。
其一,第二十章说:“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是拒绝社会关系的正面张扬。
其二,第五十三章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迤)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这个你就可以视为是个体主义对社会关系的批评,站在自然而然的角度来说,它是不正常的,违背了个体主义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