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篇·寓言》简疏(1):庄子三言
寓(寓意,比喻)言十(日)九(出),重(重述前人)言十七,卮(酒器)言(酒后之言,模糊之言)日出,和(合)以天倪(自然分际)(最终的意思都是在讲自然之道)。寓言十九,藉(借)外(言外之物)论之。(如同)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即使我错了),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取舍由己)。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以之为己言)也。是为耆艾(老人),年先(长)矣,而无经纬本末(洞达事物之理)以期(望)年耆者,是非先(不足以为先,不受人敬重)也。(耆艾年长之)人而无以先(胜于)(后)人(之见),无(未尽行)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旧)人(不能表率后人,如同摆设,白活了一辈子)。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散漫流衍,不断思考演绎,言之又言),所以穷年(了此一生。孜孜以求达到真言)。不言则齐(万物言说齐一),齐(说齐时)与言不齐(是在说不齐),言(言说)与齐不齐(也是想在不齐中达到齐)也。故曰:“言无言(言外有意,言不尽意)。”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关键看有无经纬本末的见)。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得诸于己,则不以语言为限)。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必然),物固有所可(可言)。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物与言最终还是可以相一致的,但这是一个长期求索的过程)。
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种(冲,“冲”与古“种”读音相同。“冲”为一泻而过)。也,以不同形相禅(迭代),始卒(末)若环,莫得其伦(得其性成其所是),是谓天均(一视同仁)。天均者,天倪(自然之道)也。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五章)
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始时所是,卒而非之。 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前面说蘧伯玉如此)。”惠子曰:“孔子勤(于)志服(事于)知(智)(一辈子在改过迁善)也。” 庄子曰:“孔子谢之矣,而其未之尝言也。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道),复(再以)灵(心,善心,良知)以生(成人之性)。鸣(声)而当(协,合,作为)律,言而当法。利义陈乎前,(不只是)而好恶是非直(只)服人之口而已矣。(乃能)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违逆),立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而心乐;后仕,三千锺而不洎(及),吾心悲。”弟子问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地方)县(挂,赎)其罪乎 ?”曰:“既已县(以儒家言,曾参为孝道的标杆,尚且如此,其他人何逭?)矣!夫无所县者,可以有哀乎?彼视三釜、三千锺,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