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天人同道(1)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我说,本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先天地生者本来是无,形而上者,现在又说有比天地更先的物,那有无、道物有什么差别?仅仅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可以为天下母”之道与“有名万物之母”之有如何区别?母就是始就是宗就是根,抽象一下就是玄。我们中国的古人,不太注重纯粹的推理,其极致就是《周易》所呈现的数、象、理合一,老子继承了这个传统,此处说物其实非物,说象也非象,而在于其理.“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就是生生不息、无有间断,见其成物却不见其为。这个意思及意象已经说过很多次了。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字如氏,如姓,姓是类名,名是个别之名,所以道是类名。大,达,类名而是最终极的类名,怎么命名才妥当?既然取了道,第一意象就是道路,通达四方。道字很独特,它既能表示本体、规律,又能表示方法、工夫,还能表示言说,在《周易》里恰恰有一个卦具备这三个意思,那就是震卦。表本体,“帝出乎震”,“震,动也”;表方法工夫,“震为敷,为大涂”,为足,为大作;表言说,为鸣,为宣扬,为公告,为雷声。
为方便故,从道看,震卦,言、道、始、正,一阳统二阴;从名言,巽卦,命、令、顺、升,一阴牵二阳。这样可以把天道与天命之间不一不异的关系表达出来,而它们正好是相反的两个卦,以之说明道与名的关系,即道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借助言说,但言说本身并不就是道。如果从形而下来说,言说之卦是兑和坎,但作为表达道的言说不能只是常俗之说,还有形象,如《周易》的卦象,即无言之教、非言之说。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既然道就是达,那就如水流(逝,与道路的意象很相类),自然通达流向远方,甚至于成为一个圆环,似乎又回到了起点,正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即达,天地也是达(因为天长地久),人也达(人是天地之中),王也达(圣王是赞育天地者),因而道无所不在,但真正能弘道就只有人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如何弘道,就是法天地、法自然。这句话就是四大顺序以人为出发点的倒叙,说法地,乃是人系属于地。在天地之数的讨论中,我们会发现,1和5是天地人的共数(太极与中和之基),只是地数之1和5(和为6)归到了人(阴用6表示来自人数之和),但人数实际就是1和5,皆阳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