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九节:为君之德(上)

袁连法爱文学 2024-08-14 01:39:03

第九节 为君之德(上)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我说,既然有了社会,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儒家这样说,道家亦如此。只不过,原来是公天下,到夏朝则家天下,老子所处的周末时代是武力夺天下。“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故夷、齐非汤、武,明臣道也。此天下之大防也,不然则乱臣贼子接踵矣,而难为君。天下不可一日无民,故孔、孟是汤、武,明君道也。此天下之大惧也,不然则暴君乱主接踵矣,而难为民。” (《围炉夜话》)

天下不可为,因为天命在上,非人力可为,如果强取天下,无有其德,则乱为而败、有而必失。这个思想在《尚书》里被反复强调,再引用一下《召诰》说:“我不可不监(借以自照)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自以为知)曰,有夏服(事)天命,惟有历年(就那些年数);我不敢知曰,不其延(不得延续)。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其实也是不顺天道),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承而顺之方为功)。”

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依天道而论,人物总在或自行或随从,或呼或吸,或强或弱,或摧或被摧之中,但它们都始终保持一种中和状态,而武力完全是强的一极,去甚去奢去泰就是回归于平和,其根本就在于去兵,也是劝君王行德政。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我说,谁是知道而能行道?不然的话,如何以道佐人主?上章之意还是以天命为道,既不可觊觎,又不可武力夺取(这个恰恰是周主武王干的)。主,从一乡之主到万乘之主乃至天下主,可以通知战国时期的大小诸侯,当时纵横家驰骋天下,言法言利言强兵者多,很少有道者,比如儒家道家皆不待见。老子对各种人主眇之矣,所以希望有人“以道辅佐人主”。本于无争,重建秩序其实并不难。虽然周衰天下乱,统一乃必然之势,或许用兵启战无可避免,但也不应恃兵逞强、草菅民命。一开战,废农耕,荆棘生于野,参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人战死,田无耕,来年饥馑相仍。凶年,兵凶所余之年,兵祸不仅在当下,更是贻害未来。能以道佐人主才是善佐者,它的标准是当战则战非战即止,能不战而胜则更好!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怎么才是善果?首先当然是不战而胜。即使战胜了,也应该不以取强(亦不强求,强不是目的)、勿矜(夸饰,战国时期的吹牛风盛行,有人可控六国相印)、勿伐、勿骄,因为果敢果决是不得已为之的,并不是以强力为目标。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就天道就自然规律而言,人物之生柔弱,慢慢地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就是从壮开始就是走向死亡。当一个诸侯邦国有能力以武力征服天下的时候,表面上强大无比,所向披靡,其实其兴也勃,其亡也勃,如秦二世而亡。道之义,一是生生,二是不息;不道就是杀生,因而过早地结束自己的天命。

《黄帝内经》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而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态的通假字),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0 阅读:4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5

用户10xxx05

2
2024-08-15 12:08

老子的道德是人的道德,孔子的道德是鬼的道德。能区分开这个,哲学也就学好了

袁连法爱文学

袁连法爱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