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利用率超88%皆大欢喜,为什么农民却笑不出来?

心如止水清 2025-01-13 15:36:33

官方数据显示,农村的秸秆综合利用率高达88%,

看上去农业绿色发展进步很大。

可这数据放到农民面前,很多人却忍不住摇头,

心里琢磨:真的假的?

问题摆在眼前,处理成本高,设备不好找,谁都觉得这事不靠谱。

看似完美的数字,究竟是怎么来的?

秸秆利用率为何看似完美

官方称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8%,

并且大力推广“五料化”模式,

即肥料、饲料、基料、燃料和原料。

这些看似科学的统计背后,其实更多依靠地方上报,

靠着“秸秆还田”“离田回收”等措施堆出了一幅理想化图景。

比如,秸秆还田被宣传为绿色农业的核心技术,

而离田回收又成为提升利用率的重要手段。

还有,许多地区还在尝试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发秸秆的多样用途,

譬如造纸、发电、生物质颗粒等。

但这些都只是报告里的话,真正落实到地头上,农民怎么看?

一部分人压根不信这套说辞,因为问题实在太多了。

数字背后的农民困境

拿山东德州来说,当地推广秸秆还田已有数年,但农民的抱怨却从没停过。

最常见的问题是操作复杂:

还田需要专门的机械,比如秸秆粉碎机、深耕设备,

且要求技术熟练,否则会出现秸秆处理不彻底的问题。

而即使秸秆处理得再细,接下来的麻烦还是不少。

地里容易出现小苗黄化、枯死现象,

不仅没增产,反倒减收。

有农民尝试一两年后,直接放弃了,

因为他们发现投入和产出根本不成正比。

据调查,秸秆还田的成本可能占单季收入的9%-15%,

对于大多数普通农户来说,这简直是亏本生意。

一些地方和企业尝试通过机械化打捆的方式,

把秸秆从地头运走,再集中处理。

这种方式看起来效率高,但实际推行起来依旧困难重重。

首先是成本问题。

一台秸秆打捆机价格不菲,单靠农户根本负担不起。

就算有企业提供服务,收储和运输环节的花费依然让人头疼。

尤其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道路条件差,运输费用自然更高。

然后是覆盖范围有限。

以浙江绍兴为例,当地有企业愿意上门回收秸秆,

这种模式看似理想,但覆盖范围非常有限。

在经济发达地区,这样的服务都难以普及,更别提欠发达地区了。

官方数据显示利用率节节攀升,

实际上各地秸秆综合利用的推广不均衡。

东北和华北一些粮食主产区,对秸秆还田的反感情绪非常明显,

主要因为这些地区的土壤条件和农作物种类,

决定了秸秆还田效果并不好。

农民的疑虑、设备的缺乏、政策支持的不均衡,

让这些“88%”的数据看起来像是纸上谈兵。

数字是怎么“优化”出来的

所谓秸秆综合利用率88%,其实是统计口径过宽的结果。

只要秸秆被用在肥料、饲料、基料、燃料和原料等任何一种用途上,

就被视为“利用成功”。

问题在于,这种统计并不关心利用的效率如何,

也不在乎是否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

比如,秸秆粉碎后撒在田里即算“还田成功”,

但许多农民反映,实际效果有限,甚至出现小苗黄化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秸秆的“利用”无效,反而给农民添了麻烦,

可数据却依然光鲜亮丽。

地方也不是不明白农民的难处,

但是没办法。

有些地方只是小范围试点成功,

就将其包装成全市甚至全省的典型案例大肆宣传,

掩盖了试点难以复制的问题。

在统计报表上,赤松茸项目是“利用秸秆的创新之举”,

可对农民来说,它既是技术门槛,又是经济风险。

谁来关心农民的实际投入和收益?没人说得清。

为何执行难落地

在农村,要想真正实现秸秆离田回收,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收储中心。

可现实是,大多数地区连基本的储存场地都没有,

秸秆只能堆在村口路边,遇上下雨天还容易腐烂。

运输问题更是头疼。

偏远地区道路条件差,收储和运输成本高得吓人。

一些地方虽然有秸秆打捆机,但用不起、运不走的情况比比皆是。

没有基础设施,再好的执行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农民的积极性低,核心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平。

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更多地偏向中间环节,

比如回收企业、技术服务机构,

而农民往往只能得到象征性的补贴。

有些地方按每吨秸秆补贴几块钱,

远远不足以覆盖农民的人工和运输成本。

对农民来说,这样的政策根本没有吸引力,

有人认为这是让他们“免费打工”。

一边是禁烧秸秆的高压政策,

另一边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无力推进。

这样的矛盾导致了许多农民的无奈选择——偷偷焚烧。

虽然明知焚烧会被罚款,但面对高额处理成本和缺乏替代方案,他们别无选择。

而地方对禁烧的监管力度远高于对综合利用的实效性检查,

表面上看,火点少了,可秸秆处理的问题依然没解决。

数据背后,农民仍是“沉默的大多数”

秸秆综合利用率的高数据背后,隐藏着基层农业的复杂现实。

地方关注数字的好看,忽视了农民的实际负担。

从根本上解决秸秆处理问题,

必须建立起科学高效的技术推广体系,保证利益分配的公平。

否则,这些数字的“美化”只会继续掩盖现实,

让农民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到了下一次收割季,农民会不会还得面对这些堆积如山的秸秆?

数据的游戏能玩多久?

现实问题不解决,答案也就可想而知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