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张阿姨最近总是觉得心里不踏实。她每天早上五点半准时起床,晚上九点上床睡觉,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坚持“早睡早起”是健康的好习惯。但最近,她发现身体好像出了点问题:白天总是犯困,脑袋昏昏沉沉,晚上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好。
她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太健康”了?这天,她忍不住在家族聚会上向大家吐槽:“我每天早睡早起,怎么感觉身体反而越来越差了?”一句话让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沉思。
“我倒觉得早睡早起未必是好事。”一旁的刘叔突然开口。他今年刚过六十,精神头十足,一点不像个年过半百的人。
他接着说:“我以前也跟你一样,早睡早起,后来医生告诉我,五十岁以后,这个作息反而不一定适合我。”张阿姨不解地问:“那医生怎么说的?”刘叔笑了笑:“其实啊,五十岁以后,咱们的身体作息规律有点‘自己的想法’,强求反而适得其反。医生跟我讲了一些道理,我学着调整后,现在睡得香了,白天也精神。”
张阿姨听得一头雾水,赶紧追问:“什么道理?你倒是快告诉我!”刘叔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慢悠悠地说道:“别急,我慢慢跟你讲。”
刘叔告诉张阿姨,其实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睡眠需求和规律都会发生变化。年轻时,身体代谢旺盛,晚上消耗的能量多,所以需要较长的睡眠时间来恢复。
但到了五十岁以后,身体的代谢减缓,大脑中的褪黑素分泌也逐渐减少,这种变化会让人更容易在晚上入睡困难,或者半夜醒来睡不着。硬要“早睡”,反而可能让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越睡越焦虑。
“医生当时跟我说,睡觉这事儿最怕‘过分讲究’。我以前觉得,早睡早起是健康的标准,结果呢?越是按着点睡,越睡不着,最后还搞得白天没精神。”刘叔笑着摇摇头,“后来医生说,五十岁以后,睡眠变浅、睡得少是正常现象,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调整作息,别死板。”
张阿姨听得直点头:“那你现在几点睡?”
刘叔沉吟了一下:“一般晚上十一点左右吧,早上七点起。医生说,保持七到八小时的睡眠时间就够了,别追求和年轻时一样的‘十小时’。关键是睡得质量高。”
张阿姨听到这里有些恍然大悟,但她还是有点不放心:“可是,万一睡得太晚,早上起不来怎么办?”
刘叔一听,哈哈大笑:“这就是医生说的另一个误区。其实,只要睡得够,早上晚点起也没关系。人过了五十,身体最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深度睡眠,而不是起床时间的‘准时’。医生说,深度睡眠能让身体真正得到修复,比起‘早起’,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睡得踏实。”
这时,旁边的王大爷插话了:“我以前也是,觉得早上六点起床是‘铁规矩’,后来收音机里听了个专家讲座,说早上七点甚至八点起,反而对老年人的心血管更好。自从我改了作息,感觉早上没那么乏了。”
刘叔点点头:“对,医生还特别强调,五十岁以后,起床的时间可以稍微延后一点,不必像年轻时一样‘鸡叫就起’。晚上睡得太早,反而容易夜里醒得频繁,影响睡眠质量。”
张阿姨听得认真,连忙问:“那怎么才能睡得好呢?我现在晚上总是睡不着,还睡得浅。”
刘叔放下茶杯,掰着手指头说道:“其实啊,医生跟我说了几条特别简单的建议,我觉得挺受用的。第一,睡前一个小时别看手机、电视。屏幕上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让你更难入睡。第二,睡前泡泡脚,身体暖和了更容易放松。第三,别吃太饱,尤其是晚饭。吃得太晚或者太油腻,肠胃在工作,你人就难以入睡。”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刘叔提高了嗓门,“医生提醒我,千万别靠‘数羊’或者‘强迫自己睡着’来对抗失眠。越是这样,越容易让大脑兴奋,反而更睡不着。与其躺在床上焦虑,不如起身泡杯热牛奶,看会儿书,等困了再回去睡。”
张阿姨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听你这么一说,我之前那些‘健康习惯’好像都是错的。”
聚会结束时,张阿姨拉着刘叔的手一个劲道谢:“今天可是给我上了一课!回去我也试着改改作息。”刘叔笑着摆摆手:“其实睡觉这事儿,医生说,最重要的是顺应身体的变化,别太较劲。只要白天精神不错,晚上睡几个小时都没关系,别为睡眠时间焦虑。”
张阿姨带着满满的信心回了家。几天后,她试着放宽心,调整了自己的作息时间,果然发现睡眠比之前更踏实了。她感慨地说:“原来,健康的作息不是早睡早起,而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
这场看似普通的家庭聚会,悄悄改变了张阿姨的生活。谁说五十岁以后只能按部就班?健康的秘诀,往往藏在生活的细节里,只要用心感受,你的身体会告诉你答案。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文中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身体不适应及时寻求医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