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王阿姨今年68岁,退休在家颐养天年。这天早上,她正在厨房准备早餐,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剧烈疼痛,呼吸困难,冷汗直冒。
她立即意识到情况不妙,赶紧拿出手机准备拨打120。就在这时,她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篇文章,说心梗发作时不应该第一时间就打120。王阿姨犹豫了,她该怎么办?
面对突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打120叫救护车。这确实是正确的做法,可在拨打电话之前,还有一些更紧急的措施需要采取。
心肌梗死发作时,患者体内会产生大量的儿茶酚胺,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这时如果立即躺下,反而会加重心脏负担。正确的做法是采取半卧位,上身稍微抬高30-45度,这样可以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呼吸。
同时,松开领口、皮带等紧身衣物,保持呼吸顺畅。如果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可以立即含服一片。没有药物的情况下,可以嚼服一片阿司匹林,有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对于脑梗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发病后4.5小时内是黄金抢救期,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但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关键措施需要注意。
首先要保持镇定,避免情绪激动加重病情。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舌头后坠阻塞呼吸道。如果患者有呕吐,要及时清理口腔,防止呕吐物误吸入肺部。千万不要给患者喂水或食物,以免发生呛咳。
记录下发病时间非常重要,这将影响医生后续的治疗方案。如果患者神志清醒,可以询问其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观察是否存在言语不清、面部不对称、肢体无力等症状。这些信息都将为医生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在采取这些紧急措施的同时,别忘了拨打120。向接线员详细描述患者症状、发病时间,有助于救护人员做好充分准备。如果身边有人可以帮忙,最好安排一人照看患者,一人在楼下等候救护车,以便及时引导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回到王阿姨的故事。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缓缓移动到沙发上,采取半卧位,松开了衣领和腰带。颤抖着手指拨通了儿子的电话,简单说明了情况。儿子立即挂断电话拨打120,同时赶往母亲家中。
十分钟后,救护车呼啸而至。医护人员快速为王阿姨进行了检查和急救处理,并将她送往医院。经过及时治疗,王阿姨转危为安。医生表示,王阿姨的冷静应对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突发疾病,保持冷静至关重要。在等待救援的短暂时间里,正确的自救互救措施可能挽救生命。掌握这些知识,不仅能够帮助自己,还能在危急时刻成为他人的救命稻草。
预防胜于治疗。平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对于已确诊的患者,要遵医嘱服药,避免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诱发因素。
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了解彼此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对于老年人,要多多关注。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在家中准备常用药品,如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以备不时之需。
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技能也很重要。许多社区和医院都会定期举办相关培训,建议大家积极参与。这些看似简单的技能,关键时刻可能挽救生命。
科技的进步为急救带来了新的可能。现在有些智能手表具备心电图检测功能,可以及时发现心律异常。一些手机App也能提供急救指导。利用这些工具,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
突发疾病往往来势汹汹,让人措手不及。但只要我们平时多学习、多准备,就能在危急时刻从容应对。
生命可贵,健康至上。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自己和亲人营造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文中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身体不适应及时寻求医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