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区某菜市场的清晨,李阿姨在"壹号土猪"档口前犹豫许久。她指着价签上的"壹号土猪肉"问档主:"这个'土'字到底啥意思?"

今年的“3·15”晚会曝光出“千和0”零添加酱油在注册商标上做手脚,“千和0”居然是酱油的注册商标,这个消息在网上引起热议。
随后有网友就发现“壹号土猪肉”的“壹号土”居然也是商标,这算不算也是一种文字游戏,欺诈消费者的感情。

当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增农产品商标注册量同比下降12%时,"壹号土"商标争议就像一把刀,剖开了现代农业品牌建设的深层肌理。
文字游戏远比想象中复杂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显示,广东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18年就启动"壹号土"商标布局,经过四年拉锯战,终于在2022年6月拿下第29类(肉类制品)商标注册证。

这个看似平常的农业企业,实则构建了严密的商标防御体系:在"壹号土"主商标之外,同时注册了"壹号土鸡""壹号土鸭"等系列防御商标,唯独"壹号土猪"在2023年6月被国家商标局以"易使消费者误认"为由驳回。

这场商标攻防战折射出的,是农产品标准化进程中的认知断层。在东莞某食品加工厂的冷库前,工人们正将印有"壹号土"字样的包装箱装车,这些即将发往全国3000个销售网点的产品,外包装上"壹号土"与"猪肉"之间的微妙间距,恰似企业游走在商标合规边缘的隐喻。

就像当年"农夫山泉"用红色瓶盖区分天然水与纯净水,农产品企业的视觉设计早已超越美学范畴,成为法律风险的缓冲带。
市场监管者的审慎态度翻开农业农村部《特色农产品术语规范》,"土猪"特指在自然环境下生长、未经过多人工干预的地方猪种。而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显示,真正符合"土猪"标准的出栏量仅占生猪总产量的3.7%。

这种供需落差造就了市场奇观:某电商平台上标称"土猪肉"的产品价格跨度从每斤18元到128元,检测报告却显示其中73%的样品与普通猪肉无本质差异。
法律界人士指出,商标局驳回"壹号土猪"的逻辑链条清晰可循:当"土"字从描述性词汇变为品牌要素,就可能构成《商标法》第十条禁止的"质量误认"。

这种判断标准在司法实践中早有先例——2019年"阳澄湖大闸蟹"集体商标维权案中,法院就曾认定非原产地商家使用特定地理标志构成欺诈。
而今,"土"字正在经历与"阳澄湖"相似的符号异化过程。

在广州天河城Ole'超市,冷链柜里并排摆放着"壹号土猪""精气神黑猪""湘村黑猪"等七个品牌,价差最高达2.8倍。
随机采访的消费者中,68%表示选择依据仅是"名字听起来更天然"。这种认知迷雾催生了农产品市场的"造词竞赛",从"跑步鸡"到"听音乐长大的牛",营销创意与真实品质的界限愈发模糊。

广东壹号食品的困境具有行业典型性。其官网上展示的"土猪养殖基地"实为现代化圈舍,所谓的"传统喂养"实则是科学配比饲料。
这种工业化养殖与传统文化符号的嫁接,恰是当代农业品牌化的缩影。就像日本"和牛"通过严格分级制度确立全球声誉,中国农产品企业也在寻找标准化与差异化的平衡点,只不过这次,战场转移到了商标注册的方寸之间。

2024年初市场监管总局启动的"农产品品牌净化行动"中,已有17个涉嫌虚假宣传的商标进入撤销程序。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壹号土猪"商标被驳回的同月,某知名大米品牌主动撤销了"古法种植"商标注册申请。

这些信号表明,监管部门开始用更精细的尺度丈量农产品营销话语的合规性。
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重建,或许才是"壹号土"商标争议更深层的启示,在食品安全领域,法律规制永远追不上商业创新,许多消费者大呼:“就不能简单一点吗?逛个超市还要做阅读理解!”

参考资料
《“壹号土猪肉”的“壹号土”是注册商标?》2025-03-26 17:02 上游新闻
《“壹号土猪肉”的“壹号土”是注册商标?公司回应:用于旗下系列产品》红星新闻2025-03-26 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