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大方鼎的“后”与“司”能不能互反?用理据说话!

万丈豪气文化 2024-03-15 12:22:40

有关于司母戊大方鼎,我前面写过两篇文章。先是写了《》这篇,不少人看我写了一大堆内容,认为我并没有确切的结论,有点含糊不清。

其实这恰恰代表我在学术上的严谨。如果你看过我之前的学术类文章,我能够明确的观点或解读,向来是言之凿凿的。之所以在这件青铜器的铭文上没有明确的“站队”,是因为我对这件事的判定只局限于“文字学”的范畴。而且这两种说法都有一些破绽,郭沫若把“司”解读为“祭祀”是有问题的,而“后母戊”的说法,有人以“商代的‘毓’字相当于后世的‘后’字,至今在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没有找到‘后’字”进行质疑。

所以要认定上面两种讲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需要结合考古、历史记录、同时期青铜器铭文之间的交叉印证才能作出评判。我又如何能轻易下结论呢?那我不就成“民科”了吗?况且按文字学的角度来看,最普遍的认定应为“司女戊”,这是不能排除的可能性。

于是我就写了第二篇文章《》,并就有可能是“司女”一词,表达了以下个人观点:

切记,上述只是我依据“司女”二字所做的一种推测,这些是需要相关的考古和历史记载去印证的。我知道相当一部分人是来看文章,是来看我的结论是否符合他的预期,但我写这两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激起大家对汉字的兴趣,知道汉字在创造和发展中,运用到的四种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以上是我第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两位持“后母戊”观点的学者的主要内容,那么“司”与“后”是不是一个字呢?能不能“互反”呢?评论区有人提出了“后”的意思是“首领”,在《尔雅》里解释为王,比如“后羿”。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这个“后”就是“司”的反写!

后羿与后稷等名字里面的“后”字反而是“司”的反写。我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后羿又叫夷羿,来自东夷部落,擅长射箭。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处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你从下图中“羿”的异体字明显可以看出就是开弓射箭羽的意思。所以“后羿”不就是“司羿”,掌管射术教学的意思吗?他就算曾经大权独揽,毕竟也不是“王”啊!

同样的例子还有“后稷”,周朝的先祖。相传姜原因践天帝迹而怀后稷,因初欲弃之,故取名曰弃。及长,帝尧举为农师;有功,遂封于邰,号曰后稷。 “稷”泛指粮食作物,后稷被后世誉为“农神”,又叫“司啬”,即“掌管稼穑”的意思,所以“司啬”和“后稷”不就是一个意思吗? “后”不就是反写的“司”吗?

这里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很多的古人,特别是神话传说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名字往往是后人根据他们的贡献而取名的。关于这个推断,我曾经在《》一文中有过论述:

比如黄帝又名轩辕(马车上的两个部件),因造车之故;其妻发明蚕丝织布故名嫘祖(嫘=女性+丝团,祖=祖先)。乐器始祖 “伶伦”呢? “伦”字去掉单人旁为“仑”,古文字的“仑” ,上半部分同“令”,仍是一个集合符号,下面是“册”字,即把竹子用绳子捆在一起的意思,既可指记载文字的竹简卷册,又可指绑缚在一起吹奏的竹管乐器。

作为书籍卷册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作为吹奏乐器也要按照韵律高低排序,从而引申出“伦理”、“人伦”的概念。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出自《尚书·舜典》,其中的伦(倫)、和(龢)这两个字的古文字都含有“仑”,与竹制乐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材质制成的乐器所奏出的音乐要和谐,不互相干扰、扰乱整体秩序。让天上的神与地上的人听后能和平共处。

因此“伶伦”的“伶”就是听令的一群人,“伦”就是吹竹管乐器的人。如果你还有疑惑,那么与记载黄帝乐官“伶伦”的《吕氏春秋》同出于战国末期的《韩非子·内储说上》一书中“滥竽充数”的故事总该听过吧?南郭先生之所以能混在人堆里假吹,不就是因为以前流行许多乐师集合在一起吹奏竹管乐器“竽”吗?可见“伶伦”就是根据当时“流行音乐”的演奏模式杜撰出来的名字。

滥竽充数

研究古文字是不是很有趣?如果我的文章能让大家体会到中华文明创造汉字的四种思维方式,为古人的智慧而骄傲,就算是开启了民智。毕竟在如今的互联网上,尽是一些缺乏逻辑思考能力的乌合之众。

0 阅读:0

万丈豪气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