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年生在特殊年代当兵,当时的军营在非常神秘的禁区。吴年生从普通士兵做起,一步步当上了基地参谋长。一路走来,他都是踏踏实实的,靠专业实力说话。2003年,长期的劳累,使他的身体出了问题。
经过两次大手术,吴年生没能保住左眼。然而,一只眼睛的失明,并不能打倒他。他很快回到了基地,用那只尚能观察的眼睛,继续“战斗”。同年,吴年生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关于吴年生的传奇故事,要从很早以前说起……

1950年的农历大年三十,在湖北的一个小山村,一个男婴出生了。这可把全家人高兴坏了,为了记住这个特别的日子,孩子的爸妈给他取名叫“年生”。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可国民党之前留下的一堆烂摊子,还得花好长时间去收拾。
就这样,吴年生一直到9岁,才终于背上了自己心心念念的书包,走进了学堂。他心里清楚这上学的机会有多难得,所以学起老师教的知识,那叫一个如饥似渴。每次考试,他成绩都在前面,老师们都特别喜欢他。
可后来赶上特殊年代,学校都停课了,吴年生没学上,就去生产队当了社员。那时候他才16岁,干起农活来,就跟小牛犊似的,特别卖力。村里的人都喜欢这个勤快的小伙子,都说:“年生这孩子,干啥都麻溜,以后指定有出息。”

乡亲们这么一鼓励,吴年生干活学习更起劲了。可能机会就爱找有准备的人吧。1968年,吴年生老家搞了一场招兵活动,他各项成绩都特别好,顺顺利利就通过了。这一年春节刚过,18岁的吴年生戴着大红花,在生产队员敲锣打鼓的欢送下,踏上了当兵的路。
吴年生当兵的地方,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那是我国最早建成的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可神秘了,是军事禁区。刚去的时候,那儿气候特别恶劣,但吴年生一点没打退堂鼓。后来他听说,1960 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在这儿发射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也在这儿成功了,他心里就暗暗发誓,要为中国航天事业出份力。
1970年4月24日那天,“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了!吴年生那时候已经当兵两年了,在 “东方红一号”发射工作里,他负责冲洗各种测量和影像的拍摄胶片。这活儿看着简单,可这些胶片是要反馈到发射指挥部的关键资料,时间要求特别紧,质量要求也特别高。吴年生靠着自己过硬的技术,紧赶慢赶,顺顺利利就完成了任务,还立了个三等功。

随着导弹、卫星一次又一次发射升空,“高科技”这三字在吴年生脑袋里扎了根。从那以后,除了吃饭、睡觉、训练,他满脑子都是 “书本”、“知识”。别人聊天的时候,他在学习,有时候睡觉做梦都在背算术。1974年,吴年生又报了培训班学习,硬是从一个辍学的少年,变成了专业方面的厉害人物。
在 “特殊时期”快结束的时候,吴年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被保送到哈工大,学控制系统。吴年生跟着名师学,自己又努力钻研,毕业的时候成绩特别好,成了控制系统方面的拔尖人才。
后来,吴年生又被送到西北大学,学材料保护。这些理论知识一学,吴年生更是厉害了。与此同时,吴年生的职务也一直在往上升,当过班长、技师、营级技术室副主任、主任、基地副参谋长(正师职)、基地装备部部长,还当了发射场设施设备建设总设计师。
吴年生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酒泉卫星中心20世纪80年代中期,解放军第二十试验训练基地开启对外开放进程,一个公开正式名称亟待确定。这个名字既要能大致展现基地的地理位置,又要在国际上具备一定知名度,同时还需巧妙避开真实地址。经多方综合考量,最终定名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吴年生有幸成为这一名称变更的见证者。

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致使吴年生体力严重透支,积劳成疾。2003年4月,正值 “神舟五号” 飞船发射前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险些将他彻底击垮。彼时,53岁的吴年生全身心投入 “神舟五号” 的发射筹备工作,那段日子里,他常常头疼欲裂,身体每况愈下。
起初,他只当是过度劳累、休息不足,并未在意。直至一次夜班,同事见他面色痛苦不堪,当晚便紧急将他送往基地的513医院进行CT检查。结果令人揪心:他的脑垂体附近长出了一个如鸡蛋般大小的肿瘤。
随后,吴年生转至北京天坛医院进一步检查。经专家会诊,一致决定实施脑瘤切除手术。历经四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肿瘤成功摘除。然而,吴年生苏醒后,疼痛依旧如影随形,更让他始料未及的是,眼睛骤然失去了光明。他心急如焚,苦苦哀求大夫:
“医生!求您一定要治好我的眼睛!我才53岁,基地还有太多事等着我去做!”
CT复查显示,手术时瘤体未能完全切除,需再次手术。通常情况下,一天内进行两次大型手术,风险极高,甚至危及生命。但吴年生为了不耽误时间,毅然坚持。于是,当天下午,他再次躺上了手术台。遗憾的是,由于视神经遭受不可逆损伤,术后吴年生的左眼永远失去了光明。
短暂的悲伤过后,吴年生迅速振作起来。他不禁想起那些革命老前辈,在战争中失去胳膊、大腿的不在少数,可他们从未被打倒,反而更加坚定地投身于事业之中。当战友前来探望时,他坦然说道:
“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身为军人,战场上枪炮一响,流血牺牲在所难免!左眼看不见了,但我感觉右眼愈发明亮!我依旧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年,吴年生被授予少将军衔,继续在他热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